2009年7月2日,第八任中國駐德國大使馬燦榮登上回國的民航班機,結束了7年半的任期。在斷斷續續駐德的22年中,他幾乎親歷了中德建交后的每一個時代。
慢熱的“質變”
1973年9月5日清晨,馬燦榮作為翻譯和同事一行四人從北京啟程,前往中國駐聯邦德國大使館常駐。為了節省外匯,他們選擇乘坐火車,路上經過了12天的長途跋涉。波恩經濟高度發達,花草繁茂,與當時的中國完全是兩個世界,讓馬燦榮十分震撼。
使館的主要任務是廣交朋友,同時深入了解德國情況,為國內提供決策參考。
1974年5月19日,施密特繼任聯邦德國第五任總理。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時任國防部長施密特就對中國有一種“政治上的好奇心”。
1978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法國、聯邦德國、瑞士、丹麥和比利時。施密特在與谷牧會談時表示,希望中國經濟強有力地發展起來,中國作為亞洲穩定因素的作用應大大增強。同年10月,中德兩國政府簽訂科技合作協定,這被解讀為兩國關系發生“質變”的標志。
去歐洲考察的首選地
1982年,科爾繼任聯邦總理,他一上任就表示,中德兩國在重大政治問題上廣泛一致,有很多合作潛力可利用。中國使館工作也由此發生很大變化,節奏明顯加快。馬燦榮回憶,中國各種代表團和考察團在改革開放后蜂擁而至,德國擁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最需要的雄厚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是中國在歐洲考察的首選之地。他還記得時任交通部部長葉飛訪德時專門安排兩天考察中國還沒有的高速公路,對用料選擇、風險規避、材料承受能力等問題都咨詢得很仔細很專業。
幾乎同時,中蘇關系開始解凍,影響中德關系的蘇聯因素不再構成障礙,新中國和聯邦德國的關系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
2001年10月28日下午,時任外交部部長助理馬燦榮接到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任命他為駐德大使的議案。他立即開始做赴任前的準備。他1993年1月結束第二次駐德任期回國,時間已過去9年,過去熟悉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必須從頭了解。
2002年1月2日,馬燦榮離京赴任。此時,德國首都已從波恩遷至柏林,科爾政府也已被社民黨和綠黨聯合組閣的施羅德政府所取代。
施羅德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學生運動積極分子,對中國多有好感。施羅德在1998年到2005年擔任聯邦總理期間六次訪華。馬燦榮出任大使期間每次都奉命回國陪同,他感覺施羅德對發展對華關系有一種激情。
2005年11月,基民盟主席默克爾當選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照例每年舉行新年招待會,邀請各國駐德使節出席。她同馬燦榮握手時總特意要他轉達對中國領導人的問候,再問候他本人的近況,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馬燦榮認為,這是她示好的一種特有的方式。
“我這里還有鄧小平先生喜歡的煙”
2009年6月初,馬燦榮接到離任回國通知,他的辭行拜會日程很快排滿。因跌倒受傷有一年多沒公開露面的科爾高興地接受了他的辭行請求。施密特打破多年來雷打不動的慣例,不參加《時代周刊》例會,在馬燦榮向漢堡市長辭行當日在漢堡會見了他。默克爾也打破一般不接受外國使節辭行的慣例,在總理府接見了馬燦榮。
如今遺憾的是,一些老朋友已經不在了。2015年,96歲的施密特去世。2017年,87歲的科爾去世。
馬燦榮記得,當年科爾多次到中國大使官邸做客。他愛喝冰鎮的青島啤酒,每次使館招待員都早早在冰箱里備足。
施密特1982年卸任后潛心研究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問題,尤其肯定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馬燦榮到任之初拜訪他,他在柏林的辦公室里指著桌上的中華牌和熊貓牌香煙說:“您看,我這里還有鄧小平先生喜歡的煙呢!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宋春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