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氣轉涼,人們陸續開始添秋衣。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難碰”,那么,在這秋高氣爽時節,究竟應該穿多還是穿少呢?
什么是“春捂秋凍”?
古人認為,“春不忙減衣,秋不忙加冠”,也就是說,春天的時候要注意保暖,因為春季氣溫雖然開始回升,但是氣溫還不夠穩定,所謂春寒料峭,這時突然穿得少,容易感受風寒之邪,出現頭暈、頭痛、鼻塞等外感癥狀;同樣的道理,秋天也不應過早防寒,秋季氣溫雖然開始下降,但是地氣升騰,暑熱的余溫還在,這時過于保暖容易感受秋天的燥氣,而且也不利于機體適應后續冬季的寒冷。
傳統醫學認為,在秋季氣溫開始下降的時候,過分保暖增加衣服,會導致暑熱留在人體內不易發散,從而不利于“存陰”。
注意保暖,適當“秋凍”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春捂秋凍”對身體健康也是大有裨益。因為適當的“凍”,可以使身體受到相應的寒冷刺激,提高耐寒耐凍能力。這樣即使到了寒冬之際,人體的上呼吸道因為已經習慣冷空氣的刺激,從而使其抵抗能力相對增強,更容易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襲。
要強調的是,秋凍是“適當的凍”。一味地“秋凍”,不注意氣溫的變化,比如氣溫接近零攝氏度,還只穿一件單衣,那肯定不行。從時間上而言,宜秋凍的時節應是初秋;從體質上而言,體質虛弱的老人、慢性哮喘患者、脾胃虛寒的人、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更應該注意“頭、手、足”的防寒保暖措施,避免誘發疾病。(摘自《養生月刊》任宏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