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 王海政 于穎

在當今中國的西洋參市場上,每10棵西洋參就有6棵來自文登,可見文登西洋參產業規模之大。而西洋參能在文登扎根,要從8粒種子說起。
今年65歲的王文水是張家產鎮口子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40多年前,正是在他和岳父王繼振的努力下,西洋參才“落戶”到了文登。
在種植西洋參之前,對中草藥育種、種植頗有研究的王繼振,便與王文水一起引種了沙參、人參、黃芪、懷牛膝等幾十種中草藥,培育出“文黃11號”黃芪品種,畝產高達1000斤。
雙頂山,海拔317米,是文登西洋參的發源地。1981年4月20日,王繼振、王文水輾轉得到11粒寶貴的西洋參種子,便將其種在了雙頂山上。翁婿二人在山上支起窩棚,夜以繼日輪流守護在種子旁邊。每隔2個小時,他們就記錄一次氣溫、光照、濕度等數據。30天后,11粒種子有8粒發了芽。它們破土而出,鮮綠的模樣,充滿了生命力。看到眼前這幅畫面,王繼振、王文水無比興奮。此刻,他們堅信,西洋參一定會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造福一方。
此后,王繼振和王文水經過不斷觀察、試驗和探索,完全掌握了西洋參從育種到移植的整套技術,將西洋參成功從山上移植到農田里。熟練掌握西洋參農田種植技術后,王文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村民種參。對于不懂種植的農戶,王文水都是手把手地教。他說:“種下的是種子,也是一個個農村家庭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啊!”
多年來,王文水先后培訓參農20多萬人次,幫助3000余戶家庭通過種參致富。2020年11月24日,王文水從田間地頭走進了莊嚴的人民大會堂,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如今的王文水依舊每天踩著一雙解放鞋,不是在西洋參基地里研究新品種,就是在為村民張羅振興實事,繼續書寫著文登西洋參的傳奇故事。
經過40多年的發展,文登西洋參種植規模已達5.5萬畝,年產成品鮮參7500多噸,占全國總產量的六成以上,帶動數萬從業農民增收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文登西洋參品質優良,總皂苷和硒的有效成分明顯高于同類進口產品,這既得益于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得益于科學化、標準化的種植管理體系。
來到位于張家產鎮的西洋參交易中心大廳,產地追溯監控系統24小時在線運行,每隔5分鐘便會回傳西洋參種植基地內的高清畫面,幫助工作人員實時了解西洋參長勢及各類指標參數。西洋參交易中心兼具培訓、孵化、創業、檢測、文旅等功能,為參農提供指導服務和銷售平臺,為市場提供優質原產地產品。
“為確保西洋參能夠嚴格按照系統指定的數值生長,我們從前期種到后期收,都有一套嚴格的流程。”文登區西洋參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谷召俊說。在種植端,交易中心工作人員會為參農提供免費的技術指導,如進行信息采集和認證,檢測土壤酸堿度、農殘等指標。“收參期間,我們既要圍繞品相、農殘、重金屬等指標嚴格篩選,不符合要求的直接退回,避免流入市場,同時把鮮參收獲期從過去的10月份延長至11月份,增加淀粉轉化糖分的周期,提升西洋參品質。”谷召俊說。經過嚴格的程序把關,只有符合標準的西洋參才能貼上“文登西洋參”的標簽,進入市場環節,走進千家萬戶。
去年,威海市精準指導立項了全國首個國家級西洋參標準化區域服務與推廣平臺,研究制定西洋參全產業鏈標準,文登西洋參企業制定的團體標準《西洋參規范化生產技術規程》經中華中醫藥學會批準正式發布,從田間到舌尖,實現全程標準化管控。

多年來的產業優勢,奠定了文登“中國西洋參之都”的地位。作為中國最大的西洋參主產區,文登近年來以打造西洋參百億產業鏈為主線,強化要素支撐、補齊鏈條短板,持續推動西洋參產業做大做強。
通過強化政策保障,文登持續推動西洋參產業健康發展。“在全國率先推出西洋參種植保險,財政給予參農保費60%的補貼,構建了政府+保險+參農‘三位一體的西洋參產業保險長效機制,開創了地方財政扶持特色農業發展的先河,參保面積達1萬多畝。”谷召俊介紹道。此外,文登還探索推出了“參農貸”金融創新產品,種植西洋參2年以上的參農,均可根據當年出參量獲得一定額度的授信,以此解決西洋參種植戶資金瓶頸問題。
在提升西洋參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方面,文登堅持科技引領,與中國農業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成立“西洋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先后承擔各類科技項目31項,研發出水溶性多糖動態連續階段逆流提取、西洋參皂苷高純度提純等新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