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民生建設成效如何,是衡量共建“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共建“一帶一路”中的民生工程多種多樣,可以“小而美”,也可以“大而堅”,但解決當地民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初衷一以貫之,維護民眾生命健康,保障民眾生存安全,促進民眾生活幸福的要義一以貫之。8年多來,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和衷共濟、合作共贏,增進了共建國家民生福祉,讓民眾有更多參與感、更多獲得感。
優質民生工程提升獲得感
民生保障項目。共建“一帶一路”聚焦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讓民眾切實受益。中國援外醫療隊、中國—斯里蘭卡水技術中心項目、中科(科摩羅)青蒿素復方快速清除瘧疾項目、特多阿麗瑪總醫院項目、非洲“萬村通”“光明行”“愛心行”“微笑行”等民生工程,夯實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結下了心手相連的深情厚誼,強化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命運紐帶。
基礎設施項目。良好的基礎設施有助于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更具包容性的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埃塞俄比亞—吉布提跨境供水項目、阿爾及利亞甘塔斯隧道項目、中國—馬爾代夫友誼大橋項目、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變電項目、幾內亞卡雷塔水電站項目、伊拉克希拉污水處理廠項目等基礎設施項目解決了當地民眾關心、焦心的難題,讓民眾切實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減貧脫貧項目。中國在減貧實踐中探索形成的寶貴經驗,拓展了人類反貧困思路,為人類減貧事業探索出了新路徑。菌草技術援助項目、援多米尼克、薩摩亞等農業技術合作等項目,通過技術援助、解決就業、創新理念,大大增強共建國家自主發展能力,打造共謀發展的增長之路。
人道主義救助項目。中國緊急人道主義援助以快速、及時著稱。在共建國家遭遇地震、颶風、泥石流、洪澇、疫情等災害時,中國根據受災國實際情況和救災需求,向受災國提供緊急援助。中國援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和衛生援助行動、中國援尼泊爾震后緊急救援行動等都體現了中國的人道主義關懷。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后,我國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長、涉及范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幫助相關國家抗擊疫情。
優質民生工程護佑生命健康
讓不同年齡段的民眾過上健康的生活,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共建“一帶一路”聚焦全球治理難題,堅持“以人為本”,順應廣大共建國家民眾發展需求,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面對需要醫療援助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義不容辭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挑戰著全球性公共衛生安全。在坦桑尼亞桑給巴爾地區,血吸蟲病是當地人談之色變的疾病。許多在田間勞動的村民因此喪失勞動力甚至死亡。桑給巴爾政府曾與血吸蟲病控制倡議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合作開展防治項目,但收效甚微。2016年8月,中國正式承擔“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援助項目”。該項目是貫徹落實“中非十大合作計劃”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我國政府主導并首創在公共衛生領域實施的援非項目。
項目實施3年間,中方先后派出6批專家組奔赴非洲疫區,制定當地適用的血吸蟲病控制措施及標準操作規范,開展行之有效的防治工作,并幫助當地培訓建設了一支專業的血吸蟲病防治隊伍。經過與桑給巴爾政府通力合作,項目示范區人群發病率從3年前的8.92%降至0.64%,取得很大成功。世界衛生組織評估專家組認為,中國援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項目的成功,將成為今后其他非洲國家學習的典范。
優質民生工程改善生存質量
民生基礎設施工程立足共建國家發展關切,聚焦關鍵通道、關鍵地區和關鍵項目,幫助共建國家解決基礎設施落后、建設資金匱乏、技術人才短缺等問題,提升共建國家發展空間和人民福祉。
非洲剛果(布)的兩大經濟重鎮——首都布拉柴維爾和第二大城市黑角相距500多公里,連通兩地的土路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路面僅幾米寬,由于年久失修,茂密的叢林與復雜的地形甚至阻斷了部分道路。長期以來,剛果(布)政府和人民都期盼修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兩大城市的標準公路,但由于資金匱乏及沿途自然條件惡劣,很多外國企業嘗試修建但均未建成。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成果引領下,中國企業建設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歷時8年終于建成了剛果(布)國家1號公路這一重要民生工程,順利完成了外界普遍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國家1號公路將剛果(布)兩大城市間單程從之前至少一周時間縮短至8個小時,幾乎連接全國所有經濟要塞,強化了黑角非洲天然良港的國際地位。目前,剛果(布)全國大部分重要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均通過該公路實現。中國建設的高標準與優良作風也贏得了剛果(布)政府、人民的交口稱贊,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理念獲得更多認可。
優質民生工程提升人民福祉
共建“一帶一路”超越民族、宗教和文化意識形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最高目標,聚焦“發展”這一人類社會永恒主題,順應共建國家和地區迫切的減貧和發展訴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產業合作,提升共建國家技術水平,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15-2021年,中國落實“東亞減貧合作倡議”,與柬埔寨、老撾、緬甸三國推進中國援助東亞減貧示范合作技術項目。項目以扶貧開發中整村推進和精準扶貧的工作經驗為基礎,創造性地將中國精準扶貧經驗與東盟國家減貧實際相結合,極大改善了項目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村民自我發展能力,促進了減貧經驗國際分享,增進了中國與老、柬、緬三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在柬埔寨干丹省謝提爾普洛斯村和斯瓦安普村,來自中國的項目專家組在外方主管部門官員的通力合作下,因地制宜,因貧施策,建造集中供水站,整體解決2個項目村的飲水困難;改建房屋,接入電力,修建廁所,改善村民住居環境;發展庭院經濟、推廣養牛、小米椒、蘑菇種植等項目,擴大村民們的生計收入來源。在幫助村民改善生存溫飽問題后,項目組還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最大限度調動當地村民生產積極性,提高村民們的生產能力和務工能力,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
共建“一帶一路”不僅促進了相關國家減貧脫貧,還積極開展產業合作,全產業鏈幫助共建國家改善民生,發展經濟。以前,埃及國內水產養殖業幾乎一片空白,埃及政府為帶動本國水產業的發展,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最終選定一家中國企業開展合作。歷經18個月建設,埃及國家水產養殖產業園在昔日一片荒蕪的海灘上正式建成開業。項目涵蓋了水產養殖行業種苗繁育、飼料生產、池塘與工廠化養殖、深水網箱養殖、水產品加工、中心實驗室、養殖實驗室、制冰廠、泡沫箱廠、污水處理廠等各領域和環節,成為迄今埃及甚至中東地區最大的水產項目。
中埃合作建立的埃及國家漁業產業園不僅為當地帶來了水產養殖技術,留下了水產養殖產業鏈全套土建工程設計技術方案,還為埃方提供了系統豐富的培訓,項目在當地聘用的工程技術人員,也都基本上掌握了所在崗位的技術技能。從淡水、半咸水養殖,到擁有完整的人工海水養殖產業鏈,埃及水產養殖產業在中國公司的幫助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建設接地氣、聚民心的民生工程
惠民生是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最高目標的應有之義。未來應加強統籌謀劃,在醫療援助、救災、減貧、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打造更多具有示范效應的明星工程,實現更契民意的“心聯通”。
把握好主動性與共建國家參與的關系?!耙粠б宦贰苯ㄔO不是中國一家獨奏,而是共建國家合唱,是前所未有的國際合作工程。在民生工程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體現中國的主動性、專業性,還要調動共建國家的積極性,契合共建國家的民生需求。在項目確立前,要協商好各國的職責范圍,統籌設計共建國家政府、企業、民眾的參與方式,強調共建國主體性,實現合作共贏。
把握好政府統籌與企業建設的關系。民生工程特別是基礎設施工程投資大、工期長、風險高。援助類項目在立項后,應遴選符合項目需求的最優企業實施落實,打造優質援外工程。對于承包工程類項目,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協調企業與所在國業主,以及融資、擔保、咨詢等各方關系,提供風險預警信息,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把握好創新模式與共建國家發展訴求的關系。共建國家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甚至欠發達國家,往往無法有效接入數字化、電子化等高新技術。在民生工程實施前,要切實了解共建國家訴求,了解民眾迫切需要的關鍵點,了解民眾期待的形式、程度和結果,分階段、有針對性的創新項目模式,避免高科技民生項目“水土不服”。
把握好正面宣傳與主動駁斥的關系?!耙粠б宦贰苯ㄔO9年來,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客觀積極聲音日漸明朗,但來自美西方國家唱衰質疑聲音始終相伴。對此,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正面宣傳和反擊駁斥。要正面宣傳“一帶一路”建設可視化成果,提升項目透明度,提升企業公共關系管理能力,培訓企業宣傳技巧,增強當地民眾認同感。
祁欣: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一帶一路”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