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貴州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動靜”推出時事熱點評論《主播有話說》,實現了傳統新聞節目在全媒體時代傳播方式、語態表達和主播角色定位的多元化發展,在新聞評論之夕卜,積極發揮新聞主播特色與優勢,進行了“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模式探索與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主播有話說》為例,淺析融媒體時代新聞主播多元化發展之探索。
關鍵詞:《主播有話說》:融媒體:新聞主播:多元化發展
融媒體時代,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新聞媒體為滿足受眾交互性和可移動的要求,開始融合創新的探索與實踐,這也為新聞主播提供了新的機遇。2019年7月,央視率先推出了《主播說聯播》短視頻欄目,同年8月,貴州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動靜”也進行了融合創新的嘗試,推出了《主播有話說》(以下簡稱《主播說》短視頻欄目,每期時長2-3分鐘,由新聞主播針對當前熱點事件、重大消息進行評論,語言犀利新潮、態度明確清晰,迅速贏得受眾的認可,帶動了新聞主播的多元化發展,成為強化主流媒體服務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本文以貴州廣播電視臺《主播有話說》短視頻欄目為例,從主播新聞語態多元化、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的角度,淺析融媒體時代下新聞主播多元化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主播新聞語態呈現多元化
在傳統新聞類節目中,新聞主播是播報體,語言風格莊重嚴肅,偏向書面語;而在《主播說》中,新聞主播的語態是評說體,傳播語態更加輕松自然,手勢、表情等副語言的使用為新聞傳播增強了感染力和親和力。
(一)由新聞播報向新聞評論的轉變
“播”新聞是傳統電視新聞節目普遍運用的形式,是新聞主播在稿件的基礎上,運用字正腔圓、語勢穩健等有聲語言的創作技巧,對新聞稿件進行二度創作,將編輯好的新聞稿件準確無誤、節奏流暢地播報給受眾Ⅲ;而“評”新聞,除了將新聞內容傳遞給受眾外,還要通過評論來表達主播的觀點和態度。兩種不同的語體所運用的技巧和有聲語言創作方法截然不同,在語氣、語調、語勢的處理上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有著明顯的差異。
(二)從嚴肅播報到情感延伸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的創新,如何創新新聞語態,壯大主流輿論影響力,是主流媒體亟待解決的問題。《主播說》作為網絡短視頻,傳播場景更加豐富,傳播語態更加多元,在節目中,主播成為新聞評論人,采用更加接地氣的話語向受眾傳達消息。
從播音語態來看,在新聞類節目中,播報時新聞主播的播報狀態以嚴肅為主,其神態、表情往往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在《主播說》中,主播們會通過一些微表情、微動作以表達自己對新聞事件的情感態度,播音語態上充滿了個性化的色彩和氣質,將鮮活、幽默、有趣的個人形象展示出來,親和感十足。
從文本語態來看,多使用當下具有時代性的網絡流行語和俗語,新鮮幽默、口語簡潔,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吸引年輕人的青睞。從聲效語態方面,《主播說》大膽使用短視頻慣用的背景音樂契合主題,調節氣氛,也讓受眾的情感更好地融入。
(三)有聲語言和非語言的相輔相成
薩莫瓦爾說:“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副語言行為傳遞的”。全媒體時代新聞主播需要增強傳授互動意識,在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在《主播說》中,副語言主要體現在姿勢語、服飾語、表情語、空間語這四個方面。
姿勢語方面,以坐姿錄制為例,為了表現傾訴感以及強調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在前期的節目中基本采用了“前傾式”坐姿,營造娓娓道來的敘述感,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在姿勢語中涉及最多的便是手勢語,主播依據評論內容,以相應的手勢來輔助表達。例如在《貴州,您會玩兒嗎》中,主播說到“看到這兒,您一定在說我“王婆賣瓜”了。沒錯,我姓王,不過,我是甘肅人。只是,真的愛上了貴州”時,不僅僅在內容上適度透露個人信息,以地緣親近感,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更以網絡流行的表達愛意的比心動作,增強了情感的表達。
服飾語方面,在《貴州新聞聯播》中,主播都以職業裝造型呈現,但在《主播說》中,主播則會依據評論主題、內容及場景,搭配不同風格的著裝。主播王媛媛在《繡,秀起來》這篇評論中,身著傳統苗族手工刺繡服裝,以極強的代入感,更好的展現了少數民族非遺文化。
空間語方面,《主播說》跳出傳統的演播室、固定的取景框,主播走進新聞現場,以更生動的場景呈現新聞背景,佐證評論依據。
表情語方面,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當天,主播王媛媛在《端起碗,想起他,淚水……》的評論中,眼含熱淚、情感飽滿,引發受眾共鳴,更有省內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對該期節目給予了“三性三感把握得很好”、“因為這段里不僅要有悼念,要有袁老生前作出的貢獻,彰顯民族自豪感,還得有親切感,悲痛感,真心不錯”的高度評價,并將本期節目引用作為教學案例。
二、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
電視新聞主播在傳統電視媒體中一直以來扮演著信息傳播者的角色,或是進行有聲語言二度創作的口播者,或是邏輯清晰、思維嚴謹的新聞評說者。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主播“傳聲筒式的”新聞報道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媒體融合不僅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簡單疊加,而更需要內容、技術、平臺、人員、用戶的深度融合。這就要求新聞主播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播音員、主持人,而是需要進行角色多元化發展,要將自己變成一個集“采、編、播”等多種業務素質于一身的“智慧型”人才。
(一)主播做主筆,傳播主體“人格化”
主播說,誰來說?《主播說》團隊有六名核心成員,其中四名為《貴州新聞聯播》主播,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也都曾多次前往新聞一線進行采訪報道和直播連線。而《主播說》播發的評論,均是由主播獨立完成稿件寫作。一線的采編經歷有利于主播對新聞事件的把握,從而具備快速做出判斷的能力,給出精確深入的評論。以核心成員為依托,根據不同主題內容,輻射帶動臺內其他頻道頻率主播參與。同時,借助與省內各市州縣融媒體中心的合作,讓《主播說》成為了各地主播的公共平臺,在2020年初,推出了少數民族語言和各地方言版的疫情防控主題《主播說》,更大程度地延伸信息傳播的廣度,豐富評論的形式與內容。
主播說,說什么?《主播說》選題內容首先立足貴州本土,以貴州本土大事件作為著眼點和發力點,助推宣傳力度;其次,關注國內時事熱點,通過更接地氣的網絡評論方式、詼諧幽默的調侃、言辭犀利的點評,持續關注新聞熱點。
節目呈現出以下幾個亮點,一是有速度,2020年11月23日,貴州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最后九個貧困縣脫貧摘帽的同時,《主播說》推出《報告,貴州交卷!》,第一時間分享貴州人民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簽的喜悅,以及貴州脫貧對于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意義。二是有溫度,貴州援鄂抗疫期間,省委省政府為援鄂醫療隊員們送去的“暖心包”感動網友的同時,也成為了《主播說》的爆款評論《貴州這款限量版包包,全國網友都饞了》。三是有跨度,借助主持省內外大型活動的機會,團隊成員帶著《主播說》,去到了上海、北京、成都,在進博會、文博會、貴州省旅游推介會上,第一時間在現場分享大會盛況,發出貴州好聲音。四是能淘氣,《我從一頭豬的身上看懂了5G的未來》,以安順一家醫院通過5G網絡遠程操控機器人實施豬器官摘除手術為切入點,強調“萬物互聯、合作共贏”的時代發展趨勢。五是接地氣,《最古老最年輕,這混搭,酸爽》中主播以游客身份探訪黔西南具有代表性的景區景點,串接起當地的特色旅游及文化,如鄰家小妹令受眾可感、可信。
(二)主播做策劃,沉浸式選題更深入
從“播報”到“服務”。研讀研究政策熱點,響應受眾需求,上有政策,下有動作。《主播說》緊跟政策熱點,以更精準的服務、更生動有趣的方式,成為多家廳局單位及企業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從“節目”到“產品”。2021年中秋,《主播說》與貴州省圖書館合作,推出了文旅融合進景區系列節目,以主播穿越的形式進景區、憶名篇、情景再現說風俗,既通過朗誦展現了主播的基本業務素養,又通過生動有趣的表演展現出主播鮮為人知的表演才能,更在情景交融中展現了景區風貌,得到各方高度評價。
(三)主播自運營,助推品牌影響力
“主播說”團隊成員作為省內多場大型活動的主持人,深入了解并熟練掌握大型活動的策劃、執行全流程。因此,針對客戶需要,推出高級定制版的《主播說》,并以新聞評論為依托,展開了專業的定制宣傳方案策劃和活動執行。2020年,為貴州省統計局承辦了別出心裁的《大國點名沒你不行》網絡新聞發布會,以新媒體直播的形式進行,使得以往在戶外廣場上舉辦的最多觀眾人數不超過1000人的活動,觀看人數達到了35萬+。走進貴州大學,策劃情景訪談《向人民匯報》,讓脫貧人物的故事“活”了起來,也“火”了起來。助力貴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為貴州刺梨宣傳打出組合拳,走進貴州省盤州市的刺梨種植基地和生產車間,全方位立體化的呈現刺梨采摘及產品生產現場,邀請企業負責人一起開展直播帶貨,讓貴州宏財集團的刺梨系列產品直播帶貨銷售量創了新高。
在上述節目實踐中,主播在節目中充分的傳播了多元化的信息,除了主播自身外,也得于攝像人員拍攝技巧與方法。怎樣拍攝才能表達主播在節目中傳播是在傳播信息多元化呢?如何才能讓主播在節目中,讓觀眾獲得更多更為廣泛的信息?這一系列問題就要求攝像人員必須具備高素質的表現手法和攝像技能,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理想的畫面傳播效果。
首先要求攝像人員首先與主播在節目制作前進行充分交流與溝通,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是拍攝活動成功的前提條件。有利于幫助主播了解攝像人員的意圖,保證拍攝活動的順利展開。其次是攝像人員角度、方向與景別的選取。拍攝角度,主播作為被攝人員,拍攝一般不宜采用感情比較明顯的仰俯角度拍攝,絕大多數采用正常平拍。拍攝方向,對主播的拍攝一般取正面,有利于讓觀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主播的表情神態,都可以得到生動展現。景別,拍攝方向和景別的不斷變化和調整,是保證后期編輯順利的技術基礎。再次就是拍攝方式,在具體的拍攝過程中,拍攝者通常是根據主播的現場表達方式采取固定拍攝與運動拍攝。
三、結語
融媒體改革在持續縱深推進,人工智能技術也在逐漸的應用到播音主持工作當中,這對于對于新聞主播既是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時代契機。《主播說》欄目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進行的融合創新的成功嘗試,也給新聞主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一定有效的啟示:新聞主播應積極轉型,整合自身優勢,重構綜合能力,增加知識儲備,掌握多媒體技術,加強與用戶的溝通交流,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個性化風格,增強辨識度,成為“智慧型”主播,不斷探索新聞主播的未來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