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
本文首先結合電視新聞的市場現狀與傳播特點,對新聞攝像敘事及其編輯思維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其后,圍繞拍攝角度選擇、新聞畫面捕捉以及敘事手法運用三個方面,分析了新聞攝像敘事的關鍵技巧;最后,嘗試提出了新聞攝像敘事編輯思維的創新建議。
關鍵詞:新聞攝像:鏡頭語言:敘事性:編輯思維
在傳播方式上,電視新聞主要是依靠鏡頭畫面完成向觀眾群體的信息輸出的。所以,鏡頭語言的運用是否得當,采集聲像、影像的采集技術是否高超,敘事畫面的打造是否到位,都會直接影響到觀眾的視聽體驗,進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電視新聞的綜合編創效益。基于此,有必要對新聞攝像敘事的技巧方法、編排思維、創新路徑進行探索研究,為電視新聞畫面質量的整體提升、持續優化提供有力支持。
一、新聞攝像敘事及其編輯思維的重要性
在電視新聞的制作體系中,攝像敘事的功能作用極為關鍵。若鏡頭畫面的攝像采集、敘事表達、結構編排存在缺陷,將導致電視新聞中媒體信息的呈現與傳播質量大打折扣,進而無法引起觀眾群體的有效共鳴,甚至難以滿足講述事實、引導輿論等基本的新聞傳播要求。具體來講,新聞攝像敘事及其編輯思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良好的攝像敘事是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一方面,依托攝像技術及配套設備,可實現社會中新聞信息的直接采集與直觀呈現。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并不等同于電視新聞節目在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真實性。若拍攝方式、拍攝角度不合理,將很可能造成重要信息的模糊或漏失,進而削弱新聞節目的傳播真實性。例如,在需要給出人物特寫的環節中,若攝像鏡頭始終對準周圍靜物或頻繁地四處游移,就很容易使觀眾對新聞中受訪人物的真實性產生質疑,進而降低電視新聞節目的公信力與說服力;另一方面,在完成影像、聲像等新聞信息的采集之后,設計不同的敘事結構、運用不同的編排方式,往往能達到差異極大的鏡頭畫面處理效果。例如,在同樣采集“花開”與“花落”兩個影像信息的基礎上,若將“花開”置于“花落”之前,將帶給觀眾規律敘事或由盛轉衰的感受。而將“花開”置于“花落”之后,則能帶給觀眾以反規律敘事或重換新生的感受。所以,若攝像敘事編排不當,電視新聞節目將會對觀眾產生誤導,使得其傳播真實性有所動搖。
其次,攝像敘事能夠影響電視新聞節目在感官上的沖擊力、感染力。攝像本身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與可控性,其不僅能對現實存在的動態、靜態信息進行采集,還能借助適當的技術手段,對現實信息實施進一步的加工處理,從而建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呈現機制,甚至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由此,在電視新聞領域中合理運用攝像技巧與敘事手法,能夠以新聞事實為基礎,實現新聞主題或新聞情感的針對性強化,進而帶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與內心體驗,提升新聞的橫向傳播廣度、縱向傳播深度與受眾共鳴程度。
二、新聞攝像敘事及其編輯思維創新的實踐思路
(一)新聞攝像敘事的關鍵技巧
新聞攝像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要想充分發揮其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保障與增色添彩作用,就必須要做好相關技術本領、藝術技巧的掌握與錘煉。具體來講:
1.拍攝角度的選擇
對于電視新聞節目而言,不同的拍攝角度,會直接影響畫面結構的內容關系與呈現方式,繼而引起其敘事感的形成與變化。所以,在攝像敘事中要嚴格保證拍攝角度的選擇合理性。在實踐中,主要應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技巧運用:
第一,拍攝高度的選擇。以拍攝對象為參照,將攝像機置于高、中、低三個高度,分別可得到俯拍、平拍、仰拍三種效果。其中,俯拍在新聞畫面敘事上會帶給觀眾以廣闊、宏大之感,因此可用于城市、樓群、森林、大海等規模性場景的呈現;平拍畫面通常具有平淡化、生活化的敘事屬性,更容易使觀眾對新聞畫面產生安全感、熟悉感。與俯拍、仰拍相比,平拍本身并不會表現出過于強烈的色彩,如剝奪或賦予拍攝對象的鏡頭力量,降低或提升拍攝對象的敘事地位等。但也正因如此,平拍具備良好的包容性,可與多種新聞內涵、敘事寓意建立融合關系;仰拍能夠使得拍攝對象在新聞畫面中形成居高臨下的力量感、權威感或壓迫感,從而達到敘事強化的目的。通常情況下,仰拍除了必須運用于高空對象的拍攝以外,還較多見于領導人員、模范榜樣、英雄人物等類型的新聞角色的拍攝。
第二,拍攝方向的選擇。拍攝方向對新聞節目的畫面視角起到決定性作用,其主要分為正拍、側拍、背拍三種。其中,正拍在新聞攝像中最為常見,其與不同的拍攝高度相搭配,往往能表現出不同的敘事特點。若以正拍、仰視的角度進行拍攝,畫面中人物、事物的中下部分比例會被拉長,進而顯得拍攝對象比較高大、修長。若以正拍、平視的角度進行拍攝,雖然拍攝畫面的空間感、立體感會有所削弱,但整體的新聞敘事情境會更加真實。若以正拍、俯視的角度進行拍攝,可營造出壓抑、沉重的氛圍感,使觀眾感受到新聞角色的沉郁、無助;以人物為拍攝對象時,側拍更有利于在新聞畫面的敘事中凸顯人物氣質,并強化人物整體的姿態感。在此基礎上,與俯、仰視角相結合,還能帶給觀眾以心理暗示,從而進一步凸顯人物特質。
第三,拍攝距離的選擇。在新聞攝像中,景別也與畫面敘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動關系。一般來講,拍攝雙方之間的距離越大,畫面中所能容納的人物、事物或信息越多,反之亦然。所以,若存在相對宏觀、整體的敘事需求時,應盡量選擇拍攝遠景。若存在明確對象、刻畫細節的敘事需求時,應盡量選擇拍攝近景。例如,當需要在新聞節目中表現具體人物的情感細節或情緒變化時,可將景別調小,以特寫的方式拍攝人物面部、肢體等,從而深層次地沖擊觀眾視覺、調動觀眾心緒,實現有效的敘事氛圍營造與新聞信息傳播。
2.新聞畫面的捕捉
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制作體系中,攝像的本質屬性就是采集新聞信息。所以,要想充分發揮攝像敘事對新聞傳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要保證新聞信息的采集質量處于較高水平,而這正是由攝像者的畫面捕捉能力所決定的。在實踐中,主要應注意如下三點技巧:
第一,畫面捕捉的重點性。任何新聞都有其特定的主題,只有圍繞選題進行信息采集與畫面捕捉,才能保證攝像成果的應用價值。例如,在以人物傳記為主題的新聞節目制作中,要做到定方向、抓重點,盡量把控好拍攝畫面與新聞人物之間的聯系,以采集訪談過程、人物表情、人物工作場景、人物生活場景等為主,從而避免因有效信息不足而出現增大敘事編排難度、模糊新聞傳播主題等問題。
第二,畫面捕捉的全面性。在捕捉新聞畫面時,要在抓重點的基礎上盡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避免關鍵性、潛隱性或突發性新聞信息的遺漏。做好這一點,既有助于將新聞信息的采集體量控制在較高水平,從而避免出現拍攝畫面“不夠用”、“不好用”的情況。同時,也更能順應拍攝現場的動態變化,為敘事效果的提升做足準備。
3.敘事手法的運用
在采集新聞信息、捕捉新聞畫面的基礎上,如何通過構圖、運鏡、搭配等實現不同敘事手法的合理運用,也是電視新聞制作過程中必須重視和解決的關鍵問題。例如,在制作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新聞節目時,可采用對比式的鏡頭語言和敘事手法運用方式,將新聞畫面一分為二,左側為傳統時期農村環境、農民生活的影像資料,右側為現階段農村環境、農民生活的真實畫面。如此一來,便能使觀眾直觀、清晰地感受到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地區“舊貌換新顏”的可喜變化,并由此形成濃厚的國家歸屬感、民族自信感、發展期待感,從而確保電視新聞發揮出傳播正能量的職能作用。再如,在制作民生題材的電視新聞節目時,可采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攝像敘事運用方式,以鳥瞰城市的畫面為起始,由城、區、街、戶的畫面切換完成逐步細化,最終將鏡頭聚焦在具體的新聞人物上。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形成明顯的空間敘事邏輯,進而對觀眾在收視過程中的思維活動與關注點起到引領、定位的作用。
(二)新聞攝像敘事編輯思維的創新建議
第一,可在敘事編創視角的方面進行創新。例如,在制作以“地攤經濟”為主題的電視新聞節目時,可一改傳統時期以地攤市場整體為對象的籠統性敘事模式,將新聞視角聚焦到具體的某一家或某一位地攤經營者身上,通過現場采訪、一日拍攝等方式,帶領觀眾了解地攤經濟的業態特點,以及其為基層民生帶來的積極變化。在注重“以人為本”的融媒體新時代下,這樣的編輯方式更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與收視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新聞信息傳播效果。
第二,可在敘事受眾群體的方面進行創新。“眾口難調”是媒體工作必然會面臨的情況。對此,可適當進行受眾群體的精準確定,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特定人群的信息需求、收視習慣,進行新聞信息的采集與新聞敘事的編排。這樣一來,一方面能使電視新聞作品保有相對穩定的受眾基礎,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因無目標群體而出現的低效化傳播問題,確保電視新聞節目滿足受眾需求、利于社會發展。
(三)新聞攝像敘事的手法創新
首先,思維模式上的創新。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受眾群體對于新聞視覺信息的追求更加強烈,因此新聞攝像工作者應做到解放思維,積極推進新聞生產方式及影像傳播介質方面的創新。在從事攝像工作的過程中,應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創新攝像思維模式,擺脫以往單一、傳統的攝像方法,確保新聞攝像在融媒體時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次,鏡頭語言藝術性的創新。當前,在對電視新聞進行整體編輯制作的過程中,攝像鏡頭的運用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為賦予觀眾更強烈的現場體驗,攝像工作者應對鏡頭畫面進行藝術加工,借助科學的構圖以及合理的光影效果來豐富藝術呈現。值得注意的是,還需要保證鏡頭語言運用的合理性,合理運用對比鏡頭、長短鏡頭、蒙太奇等技術完善鏡頭畫面,引導觀眾深度挖掘新聞價值,并為受眾提供更好的畫面感。再次,攝像方法的創新。電視新聞攝像需要最大限度上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因此在掌握攝像方法的時候應注重以下幾方面:第一,攝像工作者創新運用推、拉、搖、移等方式穩定鏡頭運動,強化細節捕捉;第二,攝像工作者應做好對攝影設備的控制工作,以保證新聞畫面的質量;第三,攝像過程中既要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又要強調新聞的藝術性,因此可以適當采用管狀攝像的方法來給予觀眾更新鮮的視覺感受。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對一些空鏡頭的創新運用來體現出具體的新聞環境新聞時間,在對各類景色或情境的拍攝下,可以給予觀眾以更好的想象空間,使其感受到新聞中人物的心理狀況和情緒變化。最后,攝像技術的創新。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無人機航拍逐步應用到新聞攝像當中,相關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規避以往新聞畫面統一化、標準化以及固定化的弊端,從而推動新聞節目的創新,并引導觀眾可以從新聞節目中發現新的視覺元素。無人機航拍的優勢在于可以提供更豐富的機位選擇,大大增強拍攝畫面的吸引力和沖擊力。
綜上所述,新聞攝像敘事在電視新聞制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若攝像效果不好、敘事質量不佳,電視新聞節目的最終效果勢必會明顯下滑,難以形成有效的觀眾吸引力與市場競爭力。所以,在攝像敘事實踐中,要明確攝像的技術性與藝術性,并做好拍攝角度、畫面信息、敘事方法等多方面的選擇與運用。此外,還應立足新形勢、新要求,積極進行思維創新,以實現攝像敘事能力的切實提升,推動電視新聞媒體的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