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元
父親平時喜歡讀四書五經。一次,我好奇地翻開了幾頁,在《中庸》一篇里看到了幾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原來“中和”一詞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
平常人遇到好事則喜,遇到壞事則怒,此乃人之常情。“中”,也許就是沒有這些情緒的狀態,心如止水,安寧自在。
在個人生活中,把小事看成小事,把“大事”才看成大事,此即“中節”。如果把小事看成大事,遇到一點雞毛蒜皮之事就大動肝火,那就是“發而不中節”了。岳飛為國家遭受侵犯而怒發沖冠,雖大怒亦為中節;有人因他人一句逆耳之言就耿耿于懷,雖小怨亦為不中節。“匹夫見辱,拔劍而起”,一言不合就動刀,此為粗淺匹夫。
宋朝的侯蒙,年輕時沒有及第,又因長相奇丑,屢屢被譏笑。一次村里人放風箏,有好事者竟然做了一個“侯蒙”風箏。此人將侯蒙的丑陋畫像張貼在風箏之上,引線放入天空,以此嘲諷侯蒙,眾人見之皆大笑。按理說侯蒙此時即便打那人一頓也不為過。可是他非但沒動怒,反而微笑之下,提筆作了一首氣象非凡的《臨江仙》:“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馀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你把我侯蒙畫在風箏上,這象征著我要平步青云,何必跟你計較?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侯蒙如此,就是守住了這個“中”。后來侯蒙苦心讀書,考取了功名,官至戶部尚書,成為國家重臣。在他衣錦還鄉之時,那些曾經嘲笑過他的人都不敢直視他。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達到“中和”之境,你的小世界也許就會“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據“做人與處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