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編者按:聲音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感受不到聲音的世界是殘缺的世界。音與聲又有所不同。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從某種意義上講,音是聲響的藝術,如音樂或者樂理,都是以聲響為基礎。聲響能夠稱之為音,講究的是聲響頻率的和諧,而非雜亂無章。所以,聲音中永遠存在著對于美的追求,人類就是在這種對于美的追求中不斷“喚醒”自己的耳朵,并豐富著聲音的內容。
如今,移動互聯網的勃興和媒介技術的發展,耳朵再一次被“喚醒”,隨人們置身的場景而流動,美的聲音出現在行走時、乘車時、做飯時、運動時,日漸消弭著私人聽覺空間與公共聽覺空間之間的界限。現代大眾生活的游動性與這種聲音的彌散性相勾連,創造了移動的聲音景觀。聽書——一種沉浸式、陪伴式的聽覺文化逐漸形成一道獨特的、新的聲音景觀,給予人心靈的撫慰、療愈和滋養。
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2.7%)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20年的平均水平(31.6%)提高了1.1個百分點,較2019年的平均水平(30.3%)提高了2.4個百分點,成年國民有聲閱讀規模持續擴大。2021年我國有聲行業市場活躍用戶規模達8億人次,比2020年用戶規模多2.3億人次。放眼世界,全球有聲書市場整體也在保持高速發展,各大平臺通過多語種內容開發和本土化落地積極開拓市場。此外,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有聲書制作,大量作品源源不斷地出版,顯示出有聲書市場的蓬勃生機,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用戶。
感受到有聲閱讀的巨大市場潛力,許多出版機構和聽書平臺都加入了這場有關聲音市場的角逐。除了與傳統出版社合作外,部分有聲閱讀平臺也在努力嘗試新的生產方式。比如,從版權上游開始,直接和內容機構、作家或劇作家合作推出有聲書。此外,有聲讀物也愈加注重用戶的沉浸感和互動式體驗。
人類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關于聲音的傳播。隨著有聲閱讀需求愈發旺盛,有聲開發、聯合出版、視聽小說、互動繪本、影視劇等內容形態已形成相當成熟的IP(多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編開發的影視文學、游戲動漫等)孵化體系,有聲作品已成IP開發重要的內容源頭。
“本期關注”邀約的幾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對有聲閱讀產業發展進行了探討式論述。其中,有對媒體深度融合環境下有聲閱讀跨媒介敘事的闡述,有對有聲書平臺內容生產、盈利模式的分析,有對有聲閱讀發展新樣態的探討,還有對國外有聲閱讀行業評價機制的梳理, 期待對有聲閱讀行業從業者及研究者提供啟發與參考,促進我國有聲閱讀產業健康、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