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華 王元欣


【摘要】近年來,有聲閱讀產業成為數字出版產業中的新增長點,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我國有聲閱讀產業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成熟的推薦機制,在平臺獎項、排行榜等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本文通過梳理介紹國外在有聲閱讀領域的重要獎項、排行榜的設置情況與評選規則,分析國外有聲閱讀行業評價機制的內在優點與缺陷,并以此為參考,總結對我國有聲閱讀產業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有聲閱讀? 評選排行? 獎項? 排行榜
【中圖分類號】G239? ? ? 【文獻標識碼】A
有聲閱讀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最初應用于盲人公益事業,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在歐美國家成為可銷售產品并逐步形成產業規模。設立有聲閱讀產業獎項,對有聲讀物進行評選、排行、推薦的做法同樣源自歐美國家,其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現已被充分挖掘,成為有聲閱讀產業綜合評價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有聲閱讀產業起步較晚,目前尚未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也沒有形成成熟的推薦機制,既有平臺獎項、排行榜單多為播放平臺自家設置,存在標準不統一、權威性與公信力不足、易誤導大眾等問題。因此,參考借鑒國外有聲讀物評選、排行的經驗做法,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有效促進有聲讀物出版產業良性發展,對我國有聲閱讀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國外有聲讀物重要獎項與排行榜
通過檢索查閱國外有聲讀物評選排行資料,依據獎項與排行榜的社會知名度、業界影響力、評選機構公信力、評選機制科學合理性等因素,排除相關利益方自家榜單,本文遴選出具有較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有聲讀物獎項共6個、排行榜共5個。
(一)國外有聲讀物獎項
國外有聲讀物獎項大致可分為綜合類和專業類兩種類型(詳見表1)。綜合類獎項頒發對象涵蓋包括有聲讀物在內的所有圖書或聲音作品類型,有聲讀物獎項是單項獎,其下不設細分領域及分支獎項,主要有英國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s)和格萊美獎(Grammy Awards);專業類獎項頒發對象限于有聲讀物,按照不同作品的題材、體裁、時長、受眾群體、專業技能領域等分別設獎,是專門為有聲閱讀行業中的優秀作品及從業人員所設定的獎項,主要有奧迪獎(Audie Awards)、奧德賽獎(Odyssey Award)、耳機獎(Earphones Awards)、英國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s/ Nibbies)、格萊美最佳口語專輯獎(Grammy Award for Best Spoken Word Album)、TDK澳大利亞有聲書大獎(TDK Australian Audio Book Awards)等。
1.奧迪獎(Audie Awards)
1986年,美國有聲書出版商協會宣布成立,逐步發展成為美國有聲閱讀行業中的權威機構。成立10年后,為進一步促進產業繁榮,設立了奧迪獎,每年組織200余名專職評委,對市場上出現的有聲讀物及其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評選排行。通常于每年2月發布入圍名單,5月在美國書展期間舉辦頒獎典禮,公布最終獲獎名單。截至2021年,該獎項已成功舉辦了26屆,至今仍是美國唯一一個致力于表彰優秀有聲讀物及其行業杰出人才的獎項,也是相關獎項中最具規模性、權威性和公信力的一個,幾乎兼顧到行業所有內容類別、受眾群體乃至職業工種,被譽為美國有聲閱讀行業的奧斯卡獎。
該獎項將有聲讀物的表現手法按虛構與非虛構、受眾按成人與少兒、篇幅按長篇與短篇、演播者按男性與女性、內容按不同題材進行分別授獎,比如2020年設置了年度最佳有聲書、最佳廣播劇、最佳傳記/商業/科幻/歷史/懸疑/幽默/宗教作品、最佳男/女演播者等24個不同獎項,其中還專門設置了青少年有聲讀物獎項。雖然美國有聲書出版商協會沒有公開評選標準,但依據其發布的年度報告內容可知,“最佳有聲書”評選依據作品的內容質量、創新性、市場銷量等標準;“優秀設計獎”評選依據作品數字封面與版式設計水準;“優秀營銷獎”評選衡量的是作品營銷策略所贏得的受眾關注度及市場吸引力等。
2.奧德賽獎(Odyssey Award)
該獎項設立于2007年,由美國兒童圖書館服務協會(ALSC)和美國青少年圖書館服務協會(YALSA)負責組織評選,由《書單》(Booklist)雜志贊助,每年在美國圖書館協會年會期間舉辦頒獎儀式。該獎項評選對象限定為少兒類有聲書,且必須是在學校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流通的作品,最終評選出一部“(年度)優秀有聲讀物”(Odyssey Award Audiobook)和若干部“(年度)榮譽有聲讀物”(Odyssey Honor Audiobooks)。該獎項不以有聲讀物的文本內容作為評選核心,不以市場暢銷度作為評選標準,也不將原始文本取得的既有成績與參選音頻作品的水準相混淆,而是兼顧文本與聲音,全面考量技術性與藝術性,評選出在各方面都能代表全行業最高水平的優秀作品。
此外,美國兒童圖書館服務協會和美國青少年圖書館服務協會還有各自獨立的有聲讀物評選排行獎項:前者于1977年設立了“兒童錄音獎”(Notable Children's Recordings),后者自1991年開始為12~18歲的青少年遴選“優秀青少年有聲讀物”。
3.耳機獎(Earphones Awards)
該獎項由美國《有聲讀物》(AudioFile)每月評選發布,該雜志創辦于1992年,是一家有聲閱讀行業的垂直類雜志,大多刊登各類有聲讀物的評論性文章以及專稿特稿,在行業內部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每月評選的耳機獎配合金嗓子獎(Golden Voice Award),評選推介優秀演播人員,打造了良好的業界聲譽。耳機獎公開的評選維度有:演播音色與風格、聲音技巧特征、音頻特性、聲音對文本內容的提升效果。由此可見,耳機獎同樣非常注重考察有聲讀物對于聲音的運用與表現能力。
4.英國圖書獎(British Book Awards)
該獎項是英國出版行業面向優秀圖書作品及其創作者所評選頒發的綜合性年度獎項。其中,專門為有聲讀物設立了單項獎——“年度有聲讀物獎”,但該單項獎并非每年都固定出現,如2005~2010年間就沒有獲獎作品,體現出評委會遵循寧缺毋濫的評選原則。此類國家級綜合性圖書大獎,將有聲讀物單列獎項,足以說明英國對有聲閱讀的重視程度。
5.格萊美最佳口語專輯獎(Grammy Award for Best Spoken Word Album)
格萊美獎是1958年由美國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院設立的音樂類獎項,其中有一項“最佳口語專輯獎”(Grammy Award for Best Spoken Word Album,1998年后更名為Best Spoken Word Album)是專門為評選年度優秀有聲讀物而設,評選范圍包括有聲書、詩歌朗誦和故事專輯等。格萊美獎素以精英化視角聞名,有一套嚴格的評選制度與程序,口語專輯單項獎評選以藝術審美水準、技術制作水準以及整體質量作為評判標準,基本不受作品市場銷量的影響。此外,該獎項還密切關注少兒教育,曾設有“少兒口語專輯獎”(Best Spoken Word Album for Children)作為子獎項,自2003年后因錄音制品類別數量減少,該單項獎被取消,但少兒讀物仍在口語專輯獎項的評選范圍內。
6.TDK澳大利亞有聲書大獎(TDK Australian Audio Book Awards)
該獎項由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于1988年設立,1991年開始由TDK株式會社贊助,面向商業和非商業出版機構開展有聲讀物評選。他們的評選目標是提升有聲讀物的內容質量,提高公眾認知度,拓展銷售渠道。入圍和獲獎作品受到評委及受眾的中肯評價與有效反饋,也將獲得廣泛的媒體宣傳。該獎項是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致力于提升有聲閱讀行業總體水準所采取的有益舉措。
(二)國外有聲讀物排行榜單
有聲閱讀行業的不斷繁榮發展得到媒體機構的廣泛關注,除上述有聲讀物獎項外,國外還有不少報紙雜志開設了有聲讀物專欄,刊登專稿特稿文章,并對一定時期內市面上出現的有聲讀物進行評選排行(詳見表2)。這些排行榜有的是依據媒體定位或編輯品位進行推薦,有的則是整合各渠道平臺的銷售數據以及業內專家意見而成,但都對提升行業認知度、打開作品銷路產生了拉動作用。有聲讀物排行榜單,其評選機構大多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乃至國際知名度的媒體機構,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書單》(Booklist)、《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和《有聲讀物》(AudioFile)等。
二、國外有聲讀物獎項設置特點
(一)評選過程力求嚴謹公正
在評委隊伍方面,評獎由大量專家組成評委會,定期舉辦培訓,交流評選事宜,保證權威性與公正性,如奧迪獎,評委會聘用了200余名專職評委展開多輪評選;在作品質量方面,不拘泥于固定的獎項數量,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如奧德賽獎規定,評選周期內未出現符合標準的作品,獎項將會空缺;在評選機制方面,奧德賽獎每隔兩年召開一次評估大會,美國兒童圖書館服務協會和美國青少年圖書館服務協會專家成員、贊助商以及有聲讀物出版商代表組成評估小組,重新評估獎項價值,討論是否需要改進評選方式、評選程序等,并確認各方是否繼續合作。
(二)獎項類別劃分標準一致
美國有聲閱讀獎項均約定俗成地將內容類別劃分為虛構類與非虛構類,下面再分別設置子類別。評選對象的類別劃分在學界業界達成統一,不僅有利于從業人員對作品有清晰的界定與認知,而且也便于受眾進行橫向比較和閱讀選擇。這體現出美國有聲閱讀行業的規范性與有序性。
(三)聲音重于文本
國外將有聲讀物看作是一個獨立完整的聲音作品,而非文本作品的音頻版本。除考察音質、音調、音高等技術問題外,還會全面考量聲音技巧的運用能力、敘事表達能力、情感表現能力,以及文本與聲音、音樂、音效的適配程度等。如奧德賽獎規定,以聲音作為評選核心,不可受原始文本成就的影響。
(四)高度關注少兒群體
國外已有研究證明,聽書與提升少兒閱讀理解能力、語言習得能力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因此,大部分獎項榜單都將少兒讀物單獨列出,不少報紙雜志開設少兒有聲讀物專欄,以至于少兒讀物成為國外有聲閱讀市場上的熱銷產品。
(五)媒體認可度高
美國不僅有像《有聲讀物》這樣的有聲讀物垂直類媒體,還有許多綜合性媒體設有有聲閱讀專欄,定期刊登大量相關專稿特稿及評論文章,甚至會根據所掌握的行業數據或專家資源對市場上的有聲讀物進行推薦排行。除前文所述媒體外,還有如《學校圖書館雜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和《號角雜志》(The Horn Book)等教育類報刊,同樣高度認可有聲讀物的社會效用,將推廣有聲讀物與創新教育方法相聯系。
(六)與市場聯結緊密
有聲讀物本身就是閱讀市場上的一種產品類型,市場流行度雖不能作為衡量作品質量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但卻能成為影響作品能否獲獎或上榜的重要指標。前述獎項榜單大多將市場銷售情況納入評選指標,而且有的還將幫助作品增加曝光率作為附加獎勵之一。
當然,國外有聲讀物的獎項榜單也存在不少局限。一是設立資本門檻。部分國外有聲讀物獎項和排行榜設立了資本門檻,創作者或版權持有者只有繳納一定數額的評選費才具備參選資格,許多優秀有聲讀物因此不能入圍。該條件大大縮小了評選范圍,削弱了獎項榜單的公信力。二是摻雜商業利益。許多獎項與排行榜背后的贊助商都是資本財團,包括商業媒體機構,在評選過程中他們參與意見并擁有絕對發言權。基于商業立場的文化判斷往往有所偏頗,摻雜了商業利益的獎項榜單,權威性與公正性受到折損。
三、國外有聲讀物獎項設置的啟示
基于我國出版環境的特殊性,不能照搬國外評選機制,應根據我國國情及有聲閱讀產業發展實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有聲閱讀獎項評價體系。通過上述梳理分析,筆者總結出以下值得借鑒的經驗,為我國有聲閱讀行業開展評選排行帶來啟示。
(一)分類標準應統一
目前,我國有聲閱讀行業尚未形成約定俗成、外延內涵清晰的類別劃分標準,各家播放平臺的分類名稱雜亂無章,如喜馬拉雅客戶端有暢銷榜、口碑榜、新品榜等,蜻蜓客戶端有飆升榜、熱播榜等,懶人聽書客戶端有熱門榜、搜索榜、好評榜、課程榜等,至今未能打破平臺壁壘,達成統一類別劃分。因此,評選排行之初應首先由權威機構牽頭,按照科學合理的類別標準對有聲讀物進行劃分。此外,還應注意區分考察成人與少兒群體有聲讀物,分別設獎。
(二)兼顧聲音與文本
有聲讀物是一個獨立完整的聲音作品,而非文本作品的音頻版。我國長期以來存在“有聲讀物即朗誦版文本”的刻板觀念,若原始文本的文學成就或市場價值很高,與其相關的有聲讀物也會受到盲目追捧。因此,在制定評選排行規則時應破除這種觀念桎梏,突破文本限制,將有聲讀物作為獨立閱讀作品進行綜合評價。
(三)加強國家政策引領作用
在我國出版環境下,官方機構應發揮引領作用。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自1995年將廣播劇納入評選范圍,增設了優秀廣播劇獎項,這對于激勵廣播劇生產創作具有積極意義。國家新聞出版署開展“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評選項目”,以扶持經典作品為評選導向,申報作品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引領有聲讀物生產創作逐步邁入精品化道路。下一步,應更加重視國家政策及行業協會的引領作用,除組織有聲閱讀專業性評選活動外,還可考慮在綜合類圖書出版獎項或文學獎項中增設有聲讀物單項獎,擴大社會認知度。同時,這也是對我國有聲閱讀行業發展的重要激勵。
(四)重視上榜作品推廣宣傳
我國媒體對于有聲閱讀行業關注度仍較低,因此,應積極號召主流媒體開設有聲閱讀專欄或評選排行專區,及時推送行業信息及評選新聞,也可與版權方、渠道商合作,附上獲獎作品在線收聽鏈接及各版本購買渠道。這不僅可以提升有聲閱讀行業的社會認知度與影響力,而且也可以為優秀作品拓展銷路,與市場緊密對接。
【本文系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業科技與標準重點實驗室“出版業用戶行為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北京印刷學院博士啟動金項目“我國盲用有聲讀物出版研究”(項目編號:27170322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秦艷華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元欣系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講師)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