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南地區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城市群,是我國較早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的創新一體化建設的區域。構建以蘇南地區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對于推動江蘇省整體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論文在對蘇南地區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要素進行分析后提出:優化蘇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需要在確保價值鏈要素的相對穩定性的前提下,構建跨區域產業要素資源共享平臺和融資服務平臺,并促進各生態位要素間開展深度協同創新。
【關鍵詞】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F1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2)05-0157-03
1 引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通常是指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為主,具有戰略意義并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且潛力巨大的產業總稱。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由于產業發展的目標和階段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所涉及的內容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國區域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的特征。
江蘇省作為我國制造業大省,也是產業創新活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其省內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同時也是國內創新資源最密集、創新氛圍較濃厚、創新成果豐碩的區域。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14%左右,截至2021年底,產業規模總量較2010年翻兩番,成為支撐江蘇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力量[1]。早在201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以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以下簡稱“蘇南五市”)為主的“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此開創了我國以城市群為基本單元的區域創新一體化建設的先河。在“十三五”期間,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戰略先行兵,江蘇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先后出臺多項舉措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省內的建設和提升。“十四五”期間,又進一步將此項建設升級為建立國際化創新產業集群的新高度。因此,構建以蘇南地區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對于推動江蘇省整體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蘇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構建必要性分析
2.1 提升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需要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離不開產業內核心技術創新型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從產生到成長的演化過程實質上是系統創新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創新物種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2]。構建蘇南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能將區域內原本較為獨立的各產業鏈整合成一個更大范圍、聯系性極強的區域創新集群,將原本以省會和地級市為基礎的分散型創新系統進行整合,形成以產業創新發展為源動力的區域產業共生關系,實現資源、技術、人才共享,有利于整個蘇南地區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此創新生態系統的形成還有助于營造區域良好創新氛圍,推動區域創新水平邁向更高層次。
2.2 推動區域產業分工與協同發展的需要
當前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普遍面臨著科技創新快速化、國際競爭激烈化、資源要素稀缺化、產業分工精細化等諸多問題和壓力。區域產業發展不再是僅憑簡單的區域伙伴關系就能做到,而應是基于產業價值鏈體系,由產業內核心企業和企業外部環境要素間產生的融合共生關系得以實現,其驅動內核依然是產業技術創新。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使其自身變得更有協調性,這一過程中離不開產業生態系統的參與[3]。結合區域產業發展戰略,利用地域優勢、政策優勢、技術優勢等建立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形成所謂企業協同創新發展機制是一條可行之路。
2.3 建設區域產業高地的需要
2021年工信部遴選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其中無錫物聯網集群、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南京智能電網裝備集群、蘇州納米新材料集群、常州新型碳材料集群5個蘇南地區的新興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培育高質量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初衷明確,即加快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基于建設區域產業高地的目標,蘇南五市不應僅局限于本地區的產業群發展需要,而應通過構建區域性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實現城市聯動,加快產業區域內物質、能量流動,促進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交流,形成一種長期共生關系,才能對區域產業發展帶來不間斷助力。
3 基于產業價值鏈的蘇南地區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要素分析
區域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以技術創新為目標所形成的多產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體。與通常所說的自然生態系統類似,在整個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同樣伴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也同樣存在著相互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就蘇南地區而言,這里所指的推動產業創新的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創新驅動型企業
創新驅動型企業是推動產業創新的最核心要素,通常是由一家或多家企業聯合構成。由于蘇南五市在各自特色產業的技術、資源和配套設施上均具備集群優勢,每項優勢產業的企業規模均達數千家,并表現出顯著的多創新驅動型企業集聚特點。這類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和研發成果價值實現為整個產業創新提供驅動力,也是創新生態系統的生態高位。目前該要素對構建蘇南地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缺少富有引領作用的技術創新企業,產業規模優勢明顯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數量不多。
3.2 高校和科研院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技術創新成果和技術創新人才重要的輸出單位,在創新生態系統中與創新型企業的研發部門共同構成了整個創新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出要素,同時也是引進和改良國外技術成果的主要單位。蘇南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能夠為整個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提供持續智力支持,同時蘇南地區提供的優越技術創新環境對周邊地區人才產生虹吸,進一步促進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目前該要素對構建蘇南地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是該要素資源主要集中在省會南京市,地域分布不均衡,其他城市此類資源不豐富且與當地新興產業匹配度不高。
3.3 產業供應商
產業供應商雖然并不主導產業技術創新方向,也非創新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但是其能夠為創新驅動型企業提供配套資源和技術支持。這類企業作為產業價值鏈的上游,在推動產業創新方面發揮著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產業鏈上游的技術開發降低下游高生態位企業的技術開發難度或門檻;另一方面是為產業鏈下游企業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滿足下游企業持續開展技術創新的物質需要。目前該要素對構建蘇南地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能否利用地區性產業集群基地,結合產業發展方向,構建完整的產業供應商網絡,確保產業創新穩定、有保障。
3.4 政府機構
政府機構能夠通過制定專項產業政策、調整產業規劃、推動創新基地建設和提供配套保障措施等方式,促進區域產業創新的進步,打造區域產業集群優勢。事實表明,政府機構的確能夠通過外部干預的方式推動產業創新系統的形成。例如,無錫物聯網產業集群和常州碳材料產業集群取得的產業優勢均離不開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該要素對構建蘇南地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各市政府通常以為本地特色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為主,雖然“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已建設多年,在推動區域產業創新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但是各地產業間仍是一種松散結合的關系,區域集成優勢并不突出。
3.5 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提供資金支持和融資服務,其參與產業創新的情況受當地政策導向和金融監管體系的影響較大。金融機構對產業創新的扶持力度往往與當地產業政策的方向一致。在金融監管政策允許范圍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靈活調整融資措施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通常情況下,該要素對構建蘇南地區創新生態系統的影響主要是:能否建立長期資金投放體系和信貸體系;能否通過知識產權質押等新型融資模式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壓力等。
3.6 產業用戶
產業用戶位于產業鏈下游,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需求動力。在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產業用戶成為系統內循環的出口。用戶需求情況決定著產業創新的方向,牽引著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呈現一種動態平衡的局面。蘇南五市優勢新興產業集群的下游用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物聯網產業的產業用戶主要來自信息化技術支撐的智能產業,處于物聯網整體產業鏈的下游;新型碳材料產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涉及新能源電池、電子制造、節能環保等領域,處于相關制造業的中游。這種產業用戶在相應產業供應鏈中的差異性,導致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變得更加復雜。
通過對上述6個相關要素進行分析能夠看出:蘇南五市已經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具有各地稟賦優勢的新興產業集群,整體技術創新能力突出,但若想加快邁向全球中高端產業鏈的步伐,還需進行整體規劃,將區域產業價值鏈中能推動技術創新的各類要素進一步重新整合,用區域整體的視角進行系統優化。
4 基于價值鏈重構的蘇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優化建議
4.1 確保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價值鏈要素的相對穩定性
產業系統動態調整不可避免,由于地方政策變化、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環境變化等諸多因素都會帶來產業系統失衡,為了適應新的改變,產業系統各要素需要重新進行調整取得新的平衡。所謂要素的相對穩定是指產業系統要素間相互協同,維持產業系統中物質、能量、信息等的順暢流動。建立蘇南地區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需要蘇南五市通力合作,優先確保各產業要素相對穩定,為產業創新營造一個寬松的產業環境,這是構建區域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前提。
4.2 打造跨區域的產業要素資源共享平臺
推動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首先需要將整個價值鏈中的創新要素看成整體,建設相應的要素共享平臺,在系統內實現物質、信息、技術和融資渠道的共享,達到降低產業創新成本的目的。從目前來看,“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推動蘇南地區產業協同創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還遠遠不夠。未來,除了繼續發揮自主創新示范區在推動重大產業科技創新項目實現一體化統籌的作用外,還應從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空間布局構建等更多領域打造共享平臺,促進創新型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產業供應商之間的產業要素流動,并提供更好的創新環境和外圍條件。同時,重點建設科技支撐平臺,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
4.3 圍繞區域產業建設完善融資服務平臺
圍繞蘇南區域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從兩個方面對蘇南地區相關新興產業開展融資扶持。一方面,進一步優化融資方式,主要做法是:通過融資租賃減少企業技術創新的設備投入;允許企業采用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進行抵押貸款,降低企業的融資難度;采用股權融資模式,吸納風險投資支持企業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政府提供專項幫扶資金支持產業要素開展技術創新,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基金支持產業基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術創新項目;專門提供涵蓋區域產業鏈整體的基金項目,特別加大對初創期企業的傾斜力度,并推動更多新興產業的優質企業上市融資。另一方面,完善金融政策扶持體系,主要做法是:針對蘇南地區優勢產業集群制定統一信貸幫扶創新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提供給企業多元化信貸支持;設立長效幫扶機制,推動多元化融資,構建支持區域產業發展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的投資體系;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合作機制,建立基于產業創新項目的利益分配制度。
4.4 明確政府在系統中的生態位角色
政府是產業創新政策的制定者,產業創新環境的締造者,也是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維系者,在產業生態系統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首先,蘇南五市應該打破以市為單位制定政策的思路,依托“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提高區域產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構建蘇南地區相對統一、穩定的中長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環境,有助于創新型企業制定中遠期創新發展戰略。其次,因為蘇南五市優勢產業集群屬于高成長性產業,產業內研發總體投入高、技術更新速度快、競爭激烈,所以政府需要扮演好“保護傘”而非“指揮棒”的角色,為系統內的新生企業提供天使資本和各類金融服務,制定積極政策引導生態系統內的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鼓勵科技人員和產業技術人才進入創新生態系統。最后,政府還扮演產業調控的角色,可以從區域產業發展全局出發整合資源,優化城市間的產業分工,促進區域產業生態內循環提質增效體系建設。
4.5 推進蘇南地區企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
構建蘇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時有必要考慮蘇南地區的院校和科研機構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需要創新型企業和政府的聯合推動要素資源在系統內的流動。創新型企業可以與院校、科研機構開展跨地區創新項目合作,加大對產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的投入力度,結合企業需求向相關院校和科研機構投資建設研發實驗室或技術創新中心,引導系統中相關創新主體與企業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政府可以積極推動產學研平臺高地建設,推動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實現轉化,甚至可以在蘇南地區半徑內創辦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以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為目標,集中優勢產業資源進行精準產學研合作布控,加快產業突圍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網.科技賦能下的江蘇十年:“高”“新”成兩翼 跑出加速度[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4237546913578886
&wfr=spider&for=pc,2022-05-30,2022-07-26.
【2】張笑楠.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共生演化仿真研究[J].系統科學學報,2021,29(2):64-65.
【3】方亮.產業生態系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思考[J].金融經濟,2018(22):55-56.
【基金項目】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基于價值鏈重構的蘇南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路徑研究”(KJXJ20407)。
【作者簡介】張偉(1982-),男,山西侯馬人,講師,從事中小企業管理、產業經濟、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