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玥
位于瑞金葉坪村謝氏宗祠附近有一幢簡易民房,三室兩廳的格局,幾張桌子、幾把算盤……正是在這種簡易的工作環境中,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創辦的國家銀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
最小的銀行 最大的雄心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成立之初,蘇區各地并行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單是各級蘇維埃政府發行的紙幣就多達150多種,布鈔10余種。如有江西工農銀行的銅元券、閩西工農銀行的銀元券、光洋、國民黨的紙幣,甚至還有清朝的銅板。金融市場雜亂無章,嚴重阻礙了商品流通和經濟正常運行,統一貨幣、統一財政刻不容緩。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會議決定建立國家銀行。1932年2月1日,國家銀行在瑞金葉坪成立,這是紅色政權建立的第一個具有中央銀行職能的蘇維埃政權銀行,國家銀行的首任行長是曾擔任閩粵贛軍區經濟部部長的毛澤民。銀行由一棟上下兩層磚木結構的小樓構成,兩個小廳,三個房間,總共只有兩百多平方米,之前是葉坪謝氏的祖宅,條件很簡陋。國家銀行成立后,設立了業務處、總務處、發行處和總金庫,包括行長毛澤民在內,各部門加起來只有5名工作人員,第一筆20萬元啟動資金則來源于中央財政部的全部庫存現金。因其地盤小,機構少,人員少,資金少,被稱作“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銀行”。
國家銀行專門設計了一枚國家銀行的印章,這枚玉質印章高6.3厘米、寬2.4厘米,玉印原是從戰爭中繳獲來的私人印章,工作人員把印章上原有的私印磨平后陽刻上了“國家銀行”四個字。1932年5月,這枚印章第一次蓋在了由行長毛澤民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暫行章程》的落款處。此后“國家銀行”這四個字便出現在蘇區時期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戰爭公債上。
國幣發行是關系到蘇區財政穩定的大事,行長毛澤民帶領工人克服資金、設計、印刷、防偽等種種困難,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得以于1932年7月7日正式發行統一的新紙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銀幣券,有壹圓、伍角、貳角、壹角、伍分5種面值紙幣,及壹分、伍分銅幣和貳角銀幣3種面值硬幣。國幣發行后,臨時中央政府便頒布法令,規定“國家銀行所發行的貨幣,為蘇維埃國幣,凡蘇區境內,均一律十足通用”,嚴禁制販假幣等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國家銀行通過貨幣的發行與流通,逐步回收了各種雜幣,使中央蘇區的貨幣實現了統一,穩定了蘇區的金融環境。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和中央領導機關撤離蘇區,進行戰略轉移。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被編入中央第二野戰縱隊第十五大隊,監護國家總金庫的資金,參加突圍轉移。次年10月到達陜北,與原陜甘晉銀行合并,改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西北分行。自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結束歷史使命,開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