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點項目《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推出第4版。與8年前的第3版相比,增補“新常態”“彎道超車”“刷屏”等近千條新詞語。由此,我們來談一談孩子們的語言規范問題。
現在的孩子們喜歡使用網絡語,作文也寫得像密碼本,讓家長、老師一頭霧水。
青少年不可避免接觸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新鮮感、隨意性讓孩子們感到好奇,出于從眾心理,同齡人、同好者認為使用網絡用語,溝通起來也很方便、有趣;還有潛在的叛逆心理,故意把長輩屏蔽在自己的語言體系之外。
但當青少年熱衷網絡語言,就會帶來語言簡單粗暴、詞匯貧乏的問題。如今,一些青少年只會用“絕絕子”“永遠的神”。
傳統文化的失落和深度閱讀的缺乏,使得網絡語言表達方式嚴重同質化、簡單化、趣味化而缺乏美感。而更嚴重的,網絡語言中有一些比較粗俗的成分,甚至包含一些不文明用語。這種簡化是網絡快節奏和社群歸屬感的需要,但是往往缺少深度的思考,只是對流行語言的鸚鵡學舌。如果離開了特有的平臺、特定的圈子,就會讓人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要完全禁止孩子使用網絡語言嗎?不能簡單一禁了之。我們要引導孩子分場合、分程度、有選擇地使用網絡語言。
一是“禁止用”。在考試中或其他正式場合,都應該嚴格按照規范的寫法和標準的含義使用措辭。不規范的文字都是錯別字,書面考試要扣分,正式場合會尷尬。所有不文明用語,也要一律禁止。
二是“選擇用”。因為不可能完全斷網,不可能把孩子放在一個真空的環境里。家長也要了解一些網絡語言,作為親子日常溝通的潤滑劑,體現出父母對孩子的理解。
三是“引導用”。網絡語言的流行既帶來了具有現代化氣息的語言,同時也加速了傳統文化的失落。所以,我們要引導孩子閱讀經典文化、游歷名山大川增長見識,讓孩子認識、感受比網絡用語更美的詞語、詩句。
(摘自《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