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組數據,可以勾勒出十年來中國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十年間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中國農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涌現,而最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帶來新理念、新模式,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也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源泉。
90后小姑娘感受生命和土地的連接
28歲的安徽姑娘宮希希是一家生態農場的副場長,最多時管理著174畝生態水稻田和百余名工人。
4歲前,宮希希在鄉下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從那時候起,她的心里“好像有了一個鄉土中國夢”。隨著年歲漸長,夢想的根扎得越來越牢。在填報高考志愿和選擇工作這兩項重要決定上,她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業。
2012年,宮希希進入華中農業大學,學習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后,宮希希至今仍堅守在農業種植一線。“在自然環境下工作,看到一年四季的變化,能感受到生命和土地的連接。”
宮希希選擇了農業作為事業,兜兜轉轉進入“自然農耕”這一領域。所謂自然農耕,就是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依靠自然生態制衡病蟲害,使用可自留種的種子,回歸傳統農耕的農業生產方式。
宮希希一頭扎進了湖北黃梅的大山深處,一待就是3年。如今,宮希希來到了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張三營鎮東風村,這里水稻種植面積達上千畝,宮希希所管理的生態水稻田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宮希希看來,新農人之所以“新”,是因為胸懷新的農業理念。一方面,他們追求生態環保,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來謀求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尊重農民,把“種地”看成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談及未來,宮希希眼睛里閃著光亮,“希望有一天,我能在生態農業領域打出響當當的中國品牌。”
無人機植保員:玩得了高科技也下得了地
“90后”小伙袁寧是湖北省宜昌市農田管家植保專業合作社的一名無人機植保員,他的職業是無人機駕駛員,也是農作物植保員。
袁寧出身農家,從小就看著父母在地里辛勤耕作,每到要給莊稼打藥的時候,父母頂著烈日,背著幾十斤的噴霧器,在地里艱難行走。那樣的艱辛,在袁寧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在,長大了的袁寧,能通過無人機技術和植保技術的融合,為傳統農業插上“翅膀”。
要想當一名無人機植保員并不簡單。首先要懂得農業知識,其次還得熟練掌握無人機技術,并把二者結合起來。“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飛防的要求不同,無人機的高度、飛行速度還有農藥的選擇和配比,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的防治效果都會打折扣。”袁寧說。
因為專業技術嫻熟,在2020年全國農作物植保員大賽上,袁寧獲得由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全國農業技術能手”稱號。
剛開始當無人機植保員時,很多農戶不認可這個新鮮事物,袁寧帶著無人機在各個鄉鎮做示范試驗,效果出來了,訂單才越來越多。
袁寧認為,相比傳統植保,無人機植保的好處很多,比如傳統種植中,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時有發生,通過專業化統防統治,可以科學選藥、精準施藥、安全用藥,促進農藥減施增效和利用率的提高。
近年來,在農業科技與現代化發展的浪潮中,植保無人機獲得快速推廣應用,像袁寧這樣的專業植保飛手也越來越多,正是因為他們的加入,更多農戶的雙手得到了解放,而高效的空中植保也讓田間的農作物茁壯成長。
海歸青年回農村念起致富經
“85后”的張曉東在從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畢業之后,看到了新型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在山東安丘柘山建立起占地300余畝的標準化、規模化、科學化生態散養土雞為主的金水谷生態農場,開始了自己作為新農人的漫漫征途。
2019年的夏天,張曉東抓住了“柘鄉人家”項目提檔升級的契機,他以農家樂、特色產業園為載體,將本鎮及周邊鄉鎮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有效整合,勾勒出了鄉村旅游示范片區發展的大藍圖。
經過多年的努力,張曉東的雞和雞蛋獲得了無公害認證,廣受市場好評。
與此同時,他還幫助周邊的農民銷售農產品。
張曉東先從之前積累的客戶群體入手,與本地的農戶和合作社一起開發了散養黑豬、散養山羊、山地小米、五色花生、山地蜜薯和各種有機蔬菜水果,他還不遺余力地推廣本地特色農產品,讓大量山里的優質農產品被大眾所認可,端上城里的餐桌。
鄉村振興沒有局外人,張曉東說:“我要好好干,筑巢引鳳,把農村的好青年都吸引過來,一起為鄉村振興做貢獻。”
做起直播的農民“網紅”
39歲的甘有琴,是一個拿得了鋤頭、玩得了直播的農民“網紅”。靠著在直播間銷售農產品,甘有琴這位廣西靈山縣三海鎮蘇屋塘村的普通婦女,不僅是擁有1000萬粉絲的網紅,還幫家鄉銷售農產品,她的最高紀錄是在一夜之間賣空了15萬斤的滯銷芒果。
一開始,甘有琴只把家鄉的特色美食、田間地頭的農活、自創的料理……這些農村生活的日常用“巧婦9妹”的網名上傳到平臺,不料卻吸引了網友的目光。再后來,甘有琴開始嘗試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
起初,村民們對于甘有琴拍視頻的行為很排斥,他們覺得一個農村婦女整天拿著手機拍這拍那的,很不能理解。這樣的態度真正有了轉變,是在甘有琴做了電商以后。“以前我們都是用傳統的方式去種植和銷售,白天摘果,晚上拉到批發市場銷售,既辛苦還收益少。現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讓農產品走出大山,銷往全國。”甘有琴說。
2017年10月,甘有琴的網店開始預售當季水果,原本她想著能賣出一兩萬斤就很高興了,沒想到預售掛出去一個星期,訂單一路飆升到近10萬斤,“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后來,我就跟村民們商量,把他們的水果一起賣了出去”。
甘有琴說,現在,白天摘果,下午就可以把這些水果打包發到全國各地。不僅她自己種的水果不愁賣,村里的水果也都有了銷路。看到這樣的變化,很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承包果園,因為這比他們在外面打工的收入高很多。
2020年10月,甘有琴受邀走進國新辦的發布會,參加以“脫貧攻堅路上的巾幗力量”為主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人民日報》、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