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牧
熱點聚焦
前段時間熱播的某影視劇,向大眾展示了能在茶湯中“拉花”的“茶百戲”絕活。這讓觀眾對中國古代茶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關話題也一度登上熱搜。筆墨紙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傳,為華夏兒女留下了燦若晨星的寶貴文化財富。如今,它們在新時代依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如何讓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承延續,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是文化血脈不斷開拓前進的重要因素,更是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必須面對的時代考題。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文化創新、鼓勵文化交流,才能牢牢守住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緊緊握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活力與光彩。
縱深剖析
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走進人們生活,不斷賦彩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增進人民的家國情懷。我們青年一代要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2.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當下,互聯網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息傳播方式和思維方式。我們要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的學習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多地了解我國文化的歷史淵源,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3.抵抗不良文化的沖擊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使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要發展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使先賢的智慧能夠更好地融入當今時代,煥發出更絢爛的光芒。青年一代應該積極探求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自覺抵抗不良文化的沖擊。只有這樣,才能夠牢牢把握住我們的根,才能在發展中不忘來時的路。
任務驅動
1.家庭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本載體
家風家教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人格修為、涵育家庭美德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朱子家訓》《誡子書》《顏氏家訓》《治家格言》等,無不包蘊和滲透著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是傳統家庭倫理與美德教育的經典范本和杰出遺產。我們必須重構在家庭情景下的傳統文化傳承路徑,使其不斷得到傳承。
2.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
古往今來,學校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學生通過老師的教授來學習文化知識,再通過親身實踐來感悟文化的魅力所在,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又由其后輩加以總結提煉,教授給后來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中華文化。學校教育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怎么做人,學校在完成教書育人的職責的同時,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得華夏文明經久不衰。
3.社會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入手,傳統文化不僅僅只是一些典籍和思想,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這對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多方觀點
讓更多高雅藝術“曲高和眾”
◎關育兵
從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場線上演出開始,國家大劇院至今推出120余場線上演出,包括音樂會、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多種藝術門類。截至目前,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34億次。
隨著越來越多高雅藝術為公眾所接受,不斷豐富著用戶的文化體驗,人們驚奇地發現,高雅藝術不再是陽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實現了“曲高和眾”。
高雅藝術何以能實現如此之轉變?這與高雅藝術“放低身段”有關。高雅藝術,創作不易,付出的艱辛頗多,各種成本很高?!案哐拧钡钠眱r也讓老百姓望而卻步。隨著越來越多高雅藝術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價格不再是觀眾親近、了解高雅藝術的阻礙,高雅藝術自然會“飛入尋常百姓家”。
高雅藝術能夠實現“曲高和眾”,也與高雅藝術的主動普及有關。國家大劇院為每期線上演出策劃了演前導賞,從專題記錄式、直播式、訪談式,到探秘式、導覽式、多語種導賞,結合網友的欣賞喜好,不斷創新導賞內容與形式,形成了線上藝術普及的個性化服務,引導和提高民眾的欣賞水平,這為高雅藝術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四川日報》2022年6月20日)
從古籍中汲取文化財富
◎趙應云
古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古籍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加強古籍典藏的保護修復和綜合利用,善于從古籍典藏中汲取營養,自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能推動中華文化持續繁榮,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保護中華古籍的目的,在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更好地貼近時代、走進公眾、服務社會。近年來,有關方面先后組織舉辦了“國家珍貴古籍特展”“走進典籍博物館”“‘我與中華古籍創客大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拉近了社會公眾與文史典籍之間的距離,既讓人們親近經典、了解經典、熟知經典,加深對經典和古籍的認知,也讓經典和古籍以鮮活的“面孔”走進千家萬戶?!兜浼锏闹袊贰吨袊娫~大會》《古書復活記》等專題節目,讓經典古籍走進電視觀眾的視野,讓古老的中國故事從泛黃的舊紙頁中走出來,通過熒屏得以廣泛傳播,贏得了觀眾的充分肯定和好評。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年6月17日)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王震中
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推進,中華文明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得到大力弘揚,為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融合帶來創新,融合促進發展。要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不斷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斷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展現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摘編自“人民網”202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