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寬
摘要:文山廣播電視臺高度重視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媒體優勢做好邊疆民族地區宣傳工作,打造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樣板,既為維護邊疆的團結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也為促進我國與各國之間睦鄰友好作出了應有的努力,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教育;媒體融合;創新;示范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疆,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只有不斷地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才能促使各民族之間團結進步,實現各民族的繁榮發展,成為實現民族團結和睦、邊疆繁榮穩定、社會和諧,凝聚邊疆繁榮發展的磅礴力量。
廣播電視宣傳教育承擔著重要作用
廣播電視宣傳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化無時無刻不在以無形的滲透力、影響力、持久性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廣泛而深刻地作用于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和人們的生產生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廣播電視,不僅是文化的傳播渠道,更是文化的創造和傳承載體。廣播電視的節目形態和作用相當廣泛,其既是公眾信息交流的一種重要渠道,也是一種教化手段、一種娛樂方式,其最終是一種文化的承載方式。它永遠都是以思想、精神、道德、情操和信仰、追求作為價值內涵,其作用是通過外化的藝術形式反映價值內涵,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并轉變為行為自覺。
廣播電視宣傳在文山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
文山地處云南省東南部,是一個邊疆少數民族自治州,與越南接壤,國境線長438公里,居住著漢族、壯族、苗族、彝族、瑤族等11個民族,2020年末全州常住總人口為350.32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751%。
文山具有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全州的各項工作都與民族工作有關,所有的工作都涉及到民族工作。強化各民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培養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和“扎根邊疆、心向中央”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這種情況下,在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時,不可千篇一律,應該根據各地風俗和習慣,使用群眾喜愛的方式。宣傳形式也應該結合少數民族地區歷史和人民生活,運用典型的實例,增強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新時期民族團結教育提出明確要求,“56個民族應該相互交流,突出民族多元化,切勿離開民族整體統一,讓各民族都能認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在宣傳過程中體會到民族之情,形成華夏一家親的民族情感”,可見,通過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有助于邊疆的穩定和發展。
文山廣播電視臺民族團結示范創建取得的成效
文山在1979年6月20日就開辦了民語廣播,2009年4月1日開辦了民語電視節目。目前電視采用漢語、壯語、苗語3種語言播出,廣播頻率采用漢、壯、苗、瑤4種語言播出,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地市臺中播出語種較多的廣播電視臺之一。
文山廣播電視臺在工作中,結合受眾需求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邊疆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以來,文山廣播電視臺迎來了國家民委、云南省民委、全省各州市民族團結示范創建考察團和全國、全省媒體采訪團3夠個。
通過媒體深度融合,世界各地的壯族、苗族、瑤族少數民族同胞都可以直接在網上收聽收看本臺的民族語廣播電視節目。成了國內外壯族、苗族、瑤族受眾的良師益友和精神伴侶,成為了對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橋梁和紐帶,大量境內外少數民族網友為文山廣播電視臺民語節目和主持人點贊。文山廣播電視臺被評為“云南省第二屆少數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1998年被國家民委、廣電總局、文化部、中國文聯聯合授予“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影視藝術‘駿馬獎譯播先進集體”稱號,2007年被中宣部、國家人事部、國務院新聞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等評為“全國新聞工作先進集體”,2010年被云南省廣播電視局評為“身邊的感動先進集體”,2012年被評為“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先進集體”,2020年被評為“文山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從媒體宣傳到平臺傳播,發揮好喉舌作用
文山廣播電視臺作為黨的“喉舌”,把“融媒體+民族團結”作為民族團結宣傳的重要抓手,以“視聽文山”融媒體平臺矩陣作為宣傳主陣地,通過專題專欄、專題片、短視頻、直播訪談、深度報道等多種形式,采用短視頻+圖文、全媒體直播、H5等新方法新手段,用漢、壯、苗、瑤4種語言在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平臺共20余個窗口播出,充分發揮“融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的優勢,全方位宣傳各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取得的發展成就,以及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風貌,為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喉舌作用、筑牢了輿論陣地,有力地推動了文山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
通過全媒體多角度報道,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文山廣播電視臺通過廣播、電視《文山新聞》和廣播《新聞掃描》及壯苗瑤大板塊直播節目、視聽文山網站(APP)、《文山熱線》《文山故事》直播節目以及各平臺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媒體平臺矩陣共同發力,采取連線報道、動態報道等多種形式,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對文山州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和創建工作中的亮點、經驗、取得的實際成效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在全州上下營造民族團結示范創建的濃厚氛圍。
通過開設專欄進行訪談,全方位深入宣傳報道
通過開設“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新聞專欄,不斷創新采訪報道形式,豐富宣傳內容,采取“記者蹲點日記”的形式,深入脫貧攻堅一線,深入民族村寨,了解各地各部門在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采訪報道少數民族群眾、少數民族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的典型故事,引導廣大微友、網友、觀眾、聽眾自覺維護民族團結進步,充分展現中華民族大家庭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同胞情懷。同時,以《文山熱線》《文山故事》為載體,精心策劃《我們都是一家人》專欄,邀請八縣市書記、縣長和州級有關部門負責人走進全媒體直播間,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一總目標,就文山州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黨建引領創“全國最美特色村寨”、發展民族醫藥結出團結之花、公平正義陽光下的民族團結之花、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大學校園等話題進行訪談,互動交流全州各縣市在民族團結示范創建中的經驗和做法,讓聽眾、網民與書記、市長直接連線,對群眾、網民在民族團結示范創建中的疑惑現場做出權威解讀,在全社會營造了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讓群眾真正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溫暖。
通過接地氣的民語節目,不斷拉近各民族距離
文山廣播電視臺是全國用少數民族語言播音最多的地州臺之一,早在1979年就用壯語、苗語、瑤語3種語言播報廣播新聞,2009年又用壯語、苗語播報電視新聞。幾十年來,文山廣播電視臺的民語廣播電視節目影響了幾代少數民族聽眾,甚至傳到東南亞國家,為維護邊疆穩定、促進民族團結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文山廣播電視臺民語中心積極創新節目形式,實現了民語廣播節目的網絡視頻直播,觀眾不僅可以看到民語節目主持人在演播室的網絡視頻直播,參與節目互動,還能隨時隨地聽到國家政策法規,學會正宗的民族話,聽到原生態的民族山歌。同時,深入基層采訪報道有關民族文化活動消息,采訪應景應時報道、錄制山歌、制作各種小視頻等,使新媒體平臺的關注度和點擊量取得新突破,節目被傳播到越南、老撾等國家和地區。民語廣播直播節目、電視節目和“文山壯族RTV”“文山苗族RTV”“瑤族之聲”三個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邊疆地區民族團結、守邊固邊的一個重要窗口。
通過“全國媒體采訪”活動,提高影響力、凝聚力
2019年7月,“全國民族融媒體云南行”活動在文山舉行,全國20多家民族媒體的記者來到文山廣播電視臺,參觀考察“融媒體+民族團結進步”工作。2020年4月,“壯鄉和韻·苗嶺歡歌”全國主流媒體文山行采訪團來到文山,探索和采訪民族團結進步的“文山樣本”。來自全國、全省的媒體記者及網絡達人深入文山的田間地頭、壯村苗寨,用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筆觸和鏡頭,記錄下文山民族團結進步的每一個感人的故事、每一個珍貴的瞬間,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通過公益廣告短視頻,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在電視綜合頻道、公共頻道播放《民族團結一版》《民族團結二版》公益廣告、標語,營造氛圍。其中公益廣告平均每天播出5次。播出《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手牽手,和諧發展心連心》等宣傳標語2萬余次。在視聽文山網站展播《我們都是一家人》《勤勞肯干感恩黨不等不靠奔小康》《信貸工作照亮群眾致富路》《鬧兜陽》《有一種美叫團結》《扎根邊疆心向中央》等近20個民族團結短視頻,營造了良好的民族團結氛圍。
圍繞守正創新,探尋新時代
融媒體背景下的新作為
做好社會宣傳教育,凝聚邊疆繁榮發展磅礴力量
一方面,可以從黨員干部宣傳教育角度出發,因為黨員干部是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主體,肩負著實現民族團結的重任,黨員自身榜樣示范作用的發揮十分重要,所以,民族團結教育應該從黨員干部入手,組織黨員干部定期學習民族政策,堅定政策落實的信念,在日常工作當中處理民族問題時應該運用民族理論進行分析,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民族團結還需要從學校層面加強宣傳,將民族團結相關教育內容列為小學、中學、大學教育的重點內容,貫穿素質教育全過程,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社會實踐中,都可以將民族團結融入其中,還可組織學生參與與民族團結有關的活動,強化未成年人及大學生思政教育,讓民族理論、政策走進學校教育,融入教材當中。對于未成年人教育,重點是將愛國主義融入專題教育活動當中,組織未成年人到教育基地學習,了解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強化民族多元認知,讓青少年對于民族團結有深刻的認知,能夠辨別是非對錯。
擴大宣傳范圍,緊緊聯系黨和群眾關系
宣傳民族團結有關內容,還需要保證宣傳范圍,既要關注此項內容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宣傳,還應該將各族群眾以及各行各業人群團結在政府的周圍,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五個認同”,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還應該將教育內容向困難群眾與困難地區不斷滲透,凝聚各族人民情感。持續強化惠民工程的建設,努力推進多樣化的宣傳活動形式,從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角度出發,讓各民族的群眾體會到黨和政府給予的關懷。與此同時,還需要針對新型經濟組織或者社會組織展開與民族團結相關的宣傳內容,通過多種形式、多個層次組織教育活動,讓各行各業的群眾都可以形成強烈的民族共識,為社會和諧發展奠定基礎。
科學組織領導,為宣傳教育提供堅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共產黨領導是民族團結宣傳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民族團結實現的基本保證。這一主張對于各級黨組織在民族團結方面作用的發揮提出更高要求。黨組織成員應該強化政治意識,樹立全局觀念,始終將民族團結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并且自覺肩負宣傳任務。在具體工作中,應該將這項工作和黨的工作路線相互結合,以民族的穩定、和諧為最終目標,以民生、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為核心,注重民族團結內容的宣傳和教育效果,讓社會經濟能夠持續發展。通過強有力的組織和引導,讓宣傳教育各項工作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
創新載體應用,使宣傳內容更具感染力
為了提高民族團結的宣傳效果,宣傳載體的創新十分重要。宣傳模式的運用能夠讓宣傳工作感染力十足。因此,為了讓宣傳和教育工作更有價值,對于群眾有較強的吸引力,進而吸引群眾自覺參與到宣傳和教育活動當中,形成民族團結觀念,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歷史觀。相關人員要注重宣傳載體的創新應用,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途徑,從宣傳內容“融入全程”角度出發,創新內容、形式、載體、渠道、途徑做好宣傳,通過互動方式宣傳,讓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群眾心中。
文山廣播電視臺構建的“融媒體+民族團結進步”全媒體多角度的宣傳格局,傳承踐行著“西疇精神”“老山精神”,傳播著始終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忠誠守邊固土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效和典型經驗,為七鄉(云南文山的別稱)各族兒女進一步鑄牢創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樹立了水乳交融、唇齒相依、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更加鞏固,邊疆兒女的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各民族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文化認同達到了新的高度,“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愈加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