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發展職業教育,承接產業轉移,以人才優勢吸引優質企業落戶,是桂陽縣委、縣政府近年來的重大決策之一。
時值仲秋,記者尋桂陽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之因,驅車前往位于縣城駿馬大道上的桂陽縣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桂陽職校”)新校區,在恢弘大氣的樓宇間見到了朝氣蓬勃的職校學子。他們,正感受著桂陽職教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回溯2008 年前后,學校教學實訓設備陳舊、專業教師稀缺,辦學規模連年縮水,是桂陽職校實實在在經歷過的窘境。在校任教23 年的校工會主席彭招建告訴記者:那會兒一到暑期招生季,全校老師都要往鄉鎮跑,可村民們見著老師基本上沒個好臉色。
“當時我們下鄉進村入戶,村民們連水都不會倒一杯,覺得孩子進了職校就低人一等,還沒聊上幾句家長就會閉門謝客……我們頂著烈日,厚著臉皮,能招到的新生寥寥無幾。”彭招建說。
2011 年,時任校長吳平文在學校升旗儀式上面對偌大操場上100 多名學生,也曾暗自嘆氣:職教的發展前途究竟在哪里?但他明白,社會認可度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辦學條件改善了,教育教學質量高了,社會認可度才會提高,學校辦起來才會更有生氣。”
又到招生季,吳平文決定組建一個“懂職教政策”的10 人教師宣講團,前往全縣各校進行宣講,齊心協力為職校代言。令人欣喜的是,2012 年首次啟動,便招到了400 余名新生。
同年,桂陽縣委、縣政府也在來校調研后看到了職業教育破土新生的潛能,隨即成立以縣長任組長的職教工作領導小組,高規格謀劃職業教育。乘風順勢,桂陽職校搬遷新建工程正式啟動,一期投入2.7 億元,占地227 畝,建筑面積6.8萬平方米,按一流中等職業學校標準規劃建設。
2016 年9 月,學校順利完成新建搬遷,擁有實訓大樓4 棟、實訓工廠1 棟。
這也是桂陽縣最大的一筆單項教育建設投入之一。2020 年,學校又啟動了二期工程,投入2800 萬元,建設學生宿舍和教師周轉房。
隨著辦學基礎能力的提升,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全日制學生人數由10年前的600 多人發展至如今的4600 多人,專任教師也從60 人增長至280 人。
當然,只有硬件投入可不行。近年來,學校搶抓機遇,圍繞我省“三高四新”
戰略要求,結合桂陽縣“一園六區”建設的“轉方式、調結構”戰略目標,在校企合作上進一步發力,使得產教融合迸發生機。而這其中,發揮專業優勢,切準區域經濟發展脈搏更是桂陽職業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招。
學校充分利用省示范性特色專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選擇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和機械加工制造專業為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并以此為基礎,引進了兩條校企合作的生產線。
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工廠,通過學校提供場地和師資,企業提供設備、材料及技術,按照“環境職場化、設備生產化、功能多樣化、使用開放化”的思路建設,興建“校中廠”,建立了“訂單班”,實行雙方明確彼此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中的權利與義務、責任與收益,融合優質資源和條件,在產學方面展開合作,在校內建立生產車間,直接為企業生產產品,真正實現了校企雙贏。
近三年,學生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國家級獎3 項、省一等獎8 項、省二等獎18 項、省三等獎42 項。招之能用,技能精湛,學校畢業生深受企業青睞,就業率穩固在99%以上。
“每次專業老師在班上選拔學生參加技能比賽時,超半數同學都會舉手報名,十分踴躍。以前讀初中時因為沉迷手機游戲而耽誤學習的我,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找回了自信,想在技能實操中證明自己。”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大專(2)班學生鄧艷說。
“如今,我校已經落實‘中高銜接,與省高職院校實行‘3+2對接辦學,像鄧艷這樣的孩子在本地就能讀完大專。”校長歐陽新雄說道。據了解,該校近五年來已有400 余名學生通過對口高考,先后升入本科院校,對口升學成績一直位于全市前列。
“未來,桂陽職業教育將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建設適應學生發展和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專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質量、強化內部管理,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桂陽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許治國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