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談起“雙減”,資興市鯉魚江完小學生歐若彤的父親歐先生十分高興地說:“在校內就能完成學習,不用給孩子報校外培訓班了,減輕了我們外出務工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也促進了孩子身心健康。”
資興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雙減”政策以來,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通過高效的課堂、精準化的作業及多元化的課后服務,實現了學生增能、減負提質、教學增效,讓教育回歸良好生態。
“資興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雙減作為重大民生工程。”資興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表示,資興聚焦責任和需求,探索出了三優化、兩推進、一治理的“‘雙減321工程”,讓“雙減”迅速從概念到理念、從認知到行動,并轉化為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行為自覺。
“練好內功”,讓學生“吃飽吃好”
“我的作業一般在學校就完成了,再也不擔心作業不能按時完成了。”資興市一完小五年級學生小欣說,作業變少了,可以和家人在飯后散步,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
作業減少的背后,其實是作業的科學化管理。走訪資興多所學校,記者發現“像備課一樣備‘作業、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已成為教師的普遍共識。在資興市一完小,語文教師樊慧鴻將文本作業變為排練情景短劇,孩子們與老師進行學問探討后,爭相上臺展示和表演,并當堂完成了生動、精彩的作業。“趣味作業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該校校長樊杰說,學校探索設計探究性、實踐性及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有效提升了作業效能。
“選優配強專職教研員25人,各學段均完成了‘作業資源題庫建設,從難度層次分基礎篇、提升篇、擴展篇,從空間層次分課前、課中、課后,為學生量身定做有彈性、有層次、有創新的作業。”資興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袁志勇介紹,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實施作業分層研究,開展“基礎練習+”作業布置模式,減少了重復、機械、效果欠佳的作業,為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作業“減負”,意味著學校要練好內功,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讓學生在校內“吃飽吃好”。鯉魚江中學選擇了一條有效的道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改革,聚焦高質量備課和教研活動,并落實好課堂任務導向、個體自學、小組互學、組間展學、師生互評五個環節。
九年級學生王淑芬見證了學校課改推進過程。“不再是老師‘滿堂灌,而是我們互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講人。這既讓課堂有了吸引力,又使我們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與同學合作交流,合作學習,互相啟發,充分發揮集體智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王淑芬欣喜地表示,高效的課堂讓自己在課堂內就能解決和消化知識點,同時也促使自己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多元服務”,拓寬成長空間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我是一個____的人,請說一說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學生全情投入,情緒體驗強烈。9月22日,資興市一完小課后服務時間,近30個學生正在功能室上“心理游戲”興趣課程《認識自己》,更好地幫助了學生緩解學習壓力,釋放情緒,感受快樂。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心理游戲”特色課程是資興市開展了多元、個性化的課后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資興市教育局黨委委員、總督學袁鋒表示,各學校圍繞“五育并舉”的培養目標,根據學生關注的問題和成長需求,形成“德潤童心”
“智創未來”“體健身心”“美悅情操”“勞有所獲”五個模塊的課后服務課程資源,打造“一校一品”亮點特色。
秋季開學,“湖南省戲曲進校園特色小學”鯉魚江完小的少年戲曲班又熱鬧起來。每周三下午,一群穿著戲服、熱愛戲曲的孩子,在資興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市文化館的戲曲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唱念做打。
“扮演岳飛,讓我感覺很自豪。此外,能在學校學習戲曲我覺得很幸福。”
五年級學生王兵靈在學習戲曲之前,對戲曲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喜歡。今年8月25日,他代表學校站上了劇院舞臺,為全市100余名優秀教師表演了京劇《岳母刺字》。這樣的學習和表演機會,讓這個小戲迷大呼“過癮”。
鯉魚江完小黨支部書記歐劍武告訴記者,學校于2021年6月成為資興市青少年戲曲培訓基地,學校通過戲曲名家、戲曲課程和戲曲活動進校園,激發了青少年知戲、賞戲、唱戲的熱情,增強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為做好課后服務工作,資興市率先在全市打造“2+1+x”特長引領課后服務模式,結合校情共開設藝術、體育、科技、文化等398個社團,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同時,積極構建家校社聯動的課后服務支持體系,提升課后服務吸引力,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目前,義務教育學校實現課后服務覆蓋率100%,有力促進學生學習回歸校園。
“雙減”的本質是發展高質量教育。資興市聚焦“雙”工作,不斷增強教育發展活力,突出“五育并舉”融合發展,并引導學生成為精神明亮的人,人民群眾滿意度得到了切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