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紅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是培養其他核心素養的前提與基礎,運用鄉土史資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可以很好地寓家國情懷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中。主要探討運用鄉土史資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路徑。首先,在日常教學中整合鄉土史資源和國家課程;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史料,由歷史學習的“接受者”成長為“參與者”;最后,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撰寫歷史小論文。
關鍵詞:鄉土史資源;史料實證素養;高中歷史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史料實證概念界定為: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且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在史料實證概念表述中,“態度”“方法”是關鍵詞,“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態度”,也是重現歷史真實的“核心方法”,更是實踐“立德樹人”、構建正確歷史認識的必要途徑。
我國地域寬廣,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有著非常豐富的鄉土史資源。然而,這些資源卻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歷史學科注重史料的特點決定了史料實證素養是其他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與基礎,家國情懷是彰顯人文關懷價值追求的根本,運用鄉土史資源培養史料實證素養可以很好地寓家國情懷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中。本文主要以順德鄉土史資源的應用為例,探討運用鄉土史資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路徑。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日常教學和創新作業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一、課程開發:整合鄉土史資源和國家課程
在日常歷史教學中,以課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是教師歷史教學設計的最主要部分。日常教學中,鄉土史資源的運用是核心素養落地的重要途徑。
在日常教學中,巧用鄉土史資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尋找鄉土史資源和部編教材的切合點。這需要教師增進對所在地方鄉土史的了解。教師要做有心人,有意識地搜集和積累地方史資源,尋找鄉土史資源和國家統編教材的結合點,整合地方史資源與國家課程內容,利用地方史資料延展國家課程,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筆者所任教的順德,可利用的鄉土史資源有桑基魚塘、抗日戰爭中的西海大捷、近代順德經濟和改革開放等。
其次,通過閱讀書籍(如地方志、地方文史叢書)、查閱檔案(檔案館)、網絡搜索、參觀博物館等途徑查找鄉土史資源。
最后,運用材料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問題。學生在對材料的研讀和解析中提高史料實證素養。下面以具體材料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進行說明。
以近代歷史為例,順德在近代被譽為“嶺南壯縣”“南國絲都”,順德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和實業家跌宕起伏的經歷其實也是時代的縮影。筆者在“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的教學中就選用了順德人薛廣森的創業歷程。
薛廣森被譽為“粵海交通領袖,嶺南機軸先模范”,他1918年創辦粵海航運公司,經營了10家“成”字號米機,被稱為“十大成”。1925年,軍閥劉振寰、楊希閔在佛山開戰,他的德成米機被燒毀;1927年,公成銀號被強征重稅4.4萬銀元,導致歇業;粵海公司航船亦屢遭土匪和“福軍”勒索;各地米機常遭盜劫火燒,他本人在廣州、河南的住宅亦被洗劫,庶妻遇害……日本侵華后,協昌成、公心成、協大成米機被燒毀,協德成米機被迫歇業,協同和機器廠被日軍強占,粵海公司瀕臨倒閉;他本人在逃難中所攜資財亦被搶去……晚年的薛廣森因拒絕日偽的籠絡,事業連受打擊,終至傾家蕩產,窮愁潦倒。于1943年在悲憤中去世,時年78歲。
——摘編自李有華、張解民編《順德歷史人物》
【教師提問】導致薛廣森旗下的企業命運坎坷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很容易從中得出“政局動蕩”“日本侵華”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
在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經濟發展時,以甘竹灘水電站建設和橫琴中心溝圍墾為例,讓學生感受到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時代風貌及其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選用鄉土史史料時,要盡量做到多視角、多類型、多渠道地選擇和呈現材料,如圖像材料、文獻材料、實物材料、口述材料等,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又能夠讓學生把握多種史料互證的方法,進而在對史事與現實問題論述的過程中嘗試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
二、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史料,由歷史學習的“接受者”成長為“參與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判定最終要落實到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提高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除了教師單方面提供史料給學生以及幫助學生分析史料,還應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搜集和分析史料。這是屬于歷史研究的方法,對中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可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適當嘗試。
筆者針對我校的高一學生設置了如下所示的國慶假期作業。
我們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參與者。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一起來回望我們家鄉的發展史,請圍繞某一個主題(順德城市變遷、順德改革史、順德開放史、順德民眾信仰、順德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我身邊的人等)搜集關于順德(也可以是自己家鄉)的歷史照片、歷史故事或歷史文獻,并從中提煉出歷史信息。
你可以采訪當事人,今昔對比,感受家鄉變化,體會幸福美滿的生活。你也可以去博物館或者展覽館參觀,去圖書館五樓地方文獻資料室查閱家鄉的資料。當然,也可以用小論文或者調查報告來呈現你的成果。
類型1:圖像史料(主題、史料、歷史信息)
類型2:文獻史料(主題、史料、歷史信息)
類型3:口述史料(主題、史料、歷史信息)
說明:你需要圍繞一個主題,至少搜集兩類史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如學生搜集到了順德碧江改革開放前后的圖片對比,進行解讀,獲取歷史信息如下:
①溝通碧江兩岸由乘船到利用橋過岸,岸邊的公路由少變多,說明人民的交通方式得到改善。
②碧江岸邊的建筑物由少變多,說明人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
③改革開放使順德碧江沿岸的經濟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親自搜集史料的磨煉,學生對什么是史料、史料實證為什么重要、分析史料有什么方法等有了真切的感受,在收集、整理、辨析史料過程中拓寬了歷史視野,培養了史料實證素養。
在搜集整理史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增進對家鄉的了解,涵養家國情懷。史料分析和整理的過程,既可以給教師提供順德史的資料,用于歷史教學,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學生能夠達到史料實證素養水平3,即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自主地搜集有關史料;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斷其價值;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的長處,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
需要提醒的是,在布置這樣的作業之前,教師需要教給學生關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基本知識,如史料的分類及其價值與局限,運用史料要遵循的原則等。這些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給學生,也可以開展專題講座。
三、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撰寫歷史小論文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史料實證素養的水平4描述如下:能夠比較、分析不同來源、不同觀點的史料,能夠在辨別史料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史料;在評述歷史時,能夠對材料進行適當的取舍;在對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運用史料對所探究問題進行論述;能夠規范地引用史料。
學生分科后,學科傾向性和興趣更加明顯,教師可以讓在高一下學期或高二年級選修歷史類的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歷史小論文創作比賽。筆者假期布置了《我身邊的歷史》小論文寫作,指導學生對地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材料、文物古跡等不同的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并撰寫小論文。學生既可獨自承擔某一專題,也可以幾個同學組成團隊合作完成某一專題。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增強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探究和寫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得以提升。
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的寫作涉及順德美食、順德話、順德習俗(自梳女)、順德企業(順德糖廠、盲公餅)、名勝古跡(寶林寺、清暉園、騎樓、開平碉樓)等。
引用史料要注意規范性,但規范不能“一刀切”。一般說來,對史學專著和史學論文的要求十分嚴格,對學生歷史練習作業的要求較低。對歷史初學者的要求較低,對專業史學研究者的要求嚴格,如各類專業學術期刊幾乎都明確規定,引用著作要“提供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頁碼。期刊要提供作者、篇名、期刊名、年份、期號”。無論什么情況,尊重原文,忠于原意,都是引用史料必須遵循的原則。
學生對地方史容易產生認同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鄉土史資源,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歷史,傳承文化血脈,涵養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馮一下,張利娟.試論史料實證的運作模式[J].歷史教學,2021(9).
[2]韓璐璐.“鄉土歷史+”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路徑探究:以“中國共產黨誕生”課堂教學實踐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5).
[3]王曉芳.史料實證素養培養路徑探析:讀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引發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1(5).
注:本文系佛山市順德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小課題“運用順德鄉土史資源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路徑探索”(課題批準號:SDX20200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