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怡暉
廣東推出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打造出培養人才的土壤,自主培養出大量高端人才。廣東積極推動引才機制,做好人才服務工作,讓高端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多年來,廣東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扎實推進人才強省建設,吸引來自四方的人才,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據統計,2021年全省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總量超2000萬人,位居全國前列;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有效發明專利量穩居全國首位,有力支撐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5年排名全國第一。
2021年11月,廣東省召開了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分別是:戰略人才鍛造工程;人才培養強基工程;人才引進提質工程;人才體制改革工程;人才生態優化工程。如今廣東正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為目標,扭住“五大工程”精準發力,奮力開創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新局面。
堅定自主培養?高端英才輩出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對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有著全面要求,如此龐大而豐富的人才需求首先要依靠自主培養。廣東實施戰略人才鍛造工程,壯大支撐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在新的高度挺起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脊梁;實施人才培養強基工程,全面提升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推動各類人才如雨后春筍般競相破土、茁壯成長。
高水平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為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成績斐然。2022年9月29日,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舉行發布會介紹,自三項工程實施以來,已累計培訓855萬人次,直接帶動就業創業282萬人次,經過多年發展,廣東已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截至2021年12月,廣東全省技能人才總量176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93萬人。與此同時,廣東開發“粵菜制作”“粵點制作”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并納入國家證書目錄。技能人才培養碩果累累,體現出廣東人才培養的優越成效。在第44、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廣東共獲得13金7銀7銅10個優勝獎,金牌數和獎牌數均居全國第一。
在高等教育方面,廣東近年來積極推進各地區高校建設,推進高校提質,培養出更多高端人才。2021年全年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08.16萬人。其中,研究生在校生17.43萬人,增長12.6%。目前,廣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77家、科研工作站589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424家,在站博士后超1.1萬人,累計招收博士后4萬人,均約占全國七分之一,各項指標穩居全國前列,基本形成了學科專業齊全、行業分布廣泛、廣東特色鮮明的博士后工作體系。近5年來,廣東博士后進站規模迅速擴大,年均增長率在19%以上,每年新增人數穩居全國第一。
健全引才機制?匯聚多方英才
廣東積極實施人才引進提質工程,以集聚全球人才為我所用,積極有效引進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近年來,廣東不斷出臺政策“組合拳”,從省級到區縣織就了一道細密的人才引進政策網。
在省級層面,廣東健全引才用才機制,推進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近年來,廣東創新性推出“人才優粵卡”,持卡人可憑卡享受戶籍辦理、子女入學、社會保險、交通出行等14項服務,便捷辦理停居留、出入境、工商登記等18類事項。另外,不斷優化實施“珠江人才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柔性引才引智,健全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引進培養使用機制,加快匯聚高端人才。著力打造便利人才要素跨境跨區域流動的良好環境,如大力推進“人才通”工程,逐步擴大跨境職業資格準入范圍,放寬專業人才執業限制。
在廣東,各個地區都在發揮自主優勢積極引進人才,從上自下,都在吸引人才,開展“搶人大戰”。如在粵港澳大灣區,廣州推出《廣州南沙新區創建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方案》定位融通港澳、接軌國際,實施人才引進重點工程計劃。在深圳,前海印發《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支持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拿出真金白銀,既獎勵人才,也獎勵“引才”。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給予資金幫助。
廣東的非大灣區各區域按照區域特色進行有區域特色的引才模式,比如作為北部生態區的粵北區域就會側重引進農林業、建設(康養類)人才,在粵東、西的沿海經濟帶則按照產業引進、乃至特色深海、港口等方面推進引才政策。在粵西的縣區,高州市不斷探索人才引進提質工程和人才回歸工程,實行“訂單式+市場化”引才模式,通過招才引智、回鄉共建、剛柔并濟等方式,“十三五”以來高州累計引進碩士或副高職稱以上人才182人,柔性引入博士或正高職稱人才195人,高層次人才數量相比2016年增長208.6%,成為引進高層次人才最多的縣市。
打造能留住人才的“環境生態”
想真正留住人才,關鍵要靠硬實力和好服務。廣東實施人才生態優化工程,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厚植人才發展沃土。
廣東為人才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和平臺,積極推進一系列高端人才激勵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的組織管理模式,下放科研項目直接費用調劑權,建立資金撥付綠色通道,讓廣東科研人員擁有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廣東也積極構建龍頭骨干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承載高層次人才的科技創新聯合體。如今,已初步建立了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為引領,10家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組成的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讓科研人才有留下來的“生態土壤”。
另一方面,廣東積極推進做實做細人才服務保障工作,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在人才的安居保障、稅收優惠、教育醫療服務等個人待遇和生活待遇方面,廣東都拿出了滿滿的誠意。例如,深圳投入1000億元設立人才安居集團負責籌集建設人才住房,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社保通”工程,完善港澳居民在粵參保政策,實現社保卡加載金融功能跨境使用,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達27.92萬人次。清晰可見、實實在在的宜業宜居的獲得感。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