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近年來,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當前,廣東正加快構建與發展格局相匹配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北部生態示范區成效凸顯,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
11月19日,在第十屆中國生態文明論壇上,廣東省韶關市、恩平市、肇慶市廣寧縣被命名為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截至目前,廣東全省共成功創建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形成了一批生態文明思想的鮮活示范樣本。當前,廣東正加快構建與發展格局相匹配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北部生態示范區成效凸顯,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
廣東生態建設這一組亮眼數據正是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具象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
近年來,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早在2016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把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2017年,全省上下聯動、高位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積極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今年11月,為進一步宣傳科普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出臺了《廣東省“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普工作實施方案》,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徐曉霞介紹,廣東要以美麗灣區建設為引領,強化空間引導、分區施策,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沿海經濟帶協調發展、北部生態發展區保護發展,努力構建區域協調、綠色發展新格局。
就如何構建與區域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方面:廣東將統籌布局和優化提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動構建與區域發展格局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突出珠三角核心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珠三角核心區實施更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深化生態環境制度改革和綠色金融創新,引領帶動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提升;推進重點海域污染治理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鋼鐵、石化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水污染、空氣污染治理推上新高度
廣東緊緊圍繞實現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關于“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目標積極作為,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其中在降碳、減污方面,廣東以人力、物力、財力的全方位投入,將水污染治理及空氣污染治理推上新高度。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介紹,近五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累計投入近7500億元補上歷史欠賬,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其次是層次更深了,既要做到更高的環境質量指標水平,更要做到常態化下,正常常規管控下就能實現這些指標;此外,廣東污染防治的領域更廣,且要求更高了。
廣東的治污實踐也體現在一系列的數據中。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官網中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空氣質量方面,今年1-9月,全省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為91.0%;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19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
水污染治理方面:今年1-9月,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89個)水質達標率為100%,縣級行政單位及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鎮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77個)水質達標率為100%;全省149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為89.9%,無劣Ⅴ類斷面。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省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各級干支流共614條。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人口激增導致污染嚴重。近年來,廣東通過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治理,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茅洲河、練江等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
打造北部生態示范區
除了降碳、減污,“擴綠”也是生態廣東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的重要舉措。
近日,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到韶關市調研時表示,要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推進南嶺國家公園建設,優先保護北部生態發展區源頭水質,加強大江大河上游和重點水庫水質保護,筑牢北部生態屏障。
在廣東最北端的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廣東最大片的原始森林便坐落在此,茂密的森林及豐富的植被不僅涵養了豐富的水源更造就了一個天然氧吧,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據統計,當前韶關林木覆蓋率74.95%,有575種陸生野生動物、2686種野生植物。
今年11月,韶關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作為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北部生態發展區,十年來,韶關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準繩,不斷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路徑。
在生態修復方面,韶關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采用“耐貧瘠樹種+經濟樹種”搭配種植模式,探索“治石+治貧”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型治理路子,創新石漠化區域綜合治理模式,實現“治石富民”。
不僅如此,韶關從精準作業、精準管理和精準監測三大方面出發,“整治提升一批、轉型升級一批、生態修復一批”遺留礦山,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示范修復工程“樣板”。
如今,韶關已形成了“特色經濟林基地、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經濟、森林生態旅游”四大產業發展格局,不斷走出生態與產業雙贏之路,奏響了點“綠”成“金”的森林樂章。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