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海清 王際娣
在全球糧食安全面臨重大考驗之時,中國水稻專家陳日勝教授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坦言“在中國,東北三省加上山東河北,五省的糧食生產如果豐收,就可基本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而陳日勝教授研究出以“海稻86”為親本的耐鹽堿水稻,可盤活我國2億畝鹽堿地產出糧食,中國糧食安全可謂是根基穩固。
南方的冬日艷陽高照,亞熱帶季風氣候充足的光照和高溫,讓這里的耕種季比北方更長,小雪時節依舊是稻浪飄香的豐收盛景。在廣東江門市海門鎮,臨海而建的江門市日勝抗逆性水稻研究院,正是憑借這里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臨海的地理條件,對“海稻86”進行長期實驗,開展耐鹽堿水稻育種工作。
走進科研樓,稻香撲鼻而來,只見一個個透明密網麻袋裝著不同品種的耐鹽堿水稻種子,整齊碼放在墻邊。這些種子來年將如希望之火,為我國東北、西北等地的鹽堿地帶去生機。這些小小的種子,正是中國水稻專家陳日勝教授32年如一日的研究成果。
陳日勝是農業科學家,海水稻發現與耐鹽水稻育種人和“海稻86”的長期培育者,現任廣東海洋大學教授。
日前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一個重要議題便是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問題。在全球糧食安全面臨重大考驗之時,《小康》記者就耐鹽堿水稻在助力鄉村振興及糧食安全等問題對陳日勝教授進行了專訪。
海水稻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米香濃郁,口感軟糯且有嚼勁,煮熟的米飯顆粒分明,毫無黏連。如此獨特的大米便是海水稻米。近年來,隨著陳日勝教授研究的海水稻的種植推廣,這種富含膳食纖維及豐富植物蛋白的大米也日漸被人們放上餐桌作為主食。
那么,海水稻到底是什么稻呢?
陳日勝教授介紹,海水稻是耐鹽堿性水稻的俗稱,能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種植生長,是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一類特殊水稻品種。因其具有耐鹽(堿)、耐淹能力強的特性,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
海水稻種有適應貧瘠土地生長、抗病蟲、耐鹽堿三大特性,是海水稻區別于其他水稻的最大優點,此外還具有抗倒伏、抗病蟲害以及抗澇等特性。經廣東醫科大學生物醫藥研究團隊分析其產出的稻米也比普通稻米營養活性成分更豐富。
說起海水稻被發現,還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陳日勝教授回憶,在1986年,他在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的時候,在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當時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由于海水稻種子一年只能一造,導致其科研周期十分漫長。陳日勝歷經多年的培育、通過各種實驗進行篩選、改良,才將海水稻從起初畝產只有75至150公斤,到現在的畝產700公斤以上。
科研工作不僅是艱苦的,更是一個十分需要耐心的活。《小康》記者在實驗基地看到,陳日勝教授早晨起床顧不上吃早餐就要先去查看培養基中的種苗發育情況。才長出約2-3mm的白色芽的海水稻種,就要將每一粒分開,用鑷子其按照約10厘米的間隔,放置在培養基中。在接下來的數日中,其溫度、濕度、鹽堿度都要嚴格控制在一定區間內,比呵護一個嬰兒還要小心。
陳日勝教授及其科研團隊就是這樣堅持了30年才有如今這意義重大的成果。“海稻86”(1986年發現)的名稱也是他于2014年4月,向當時的農業部申請品種權,同年9月,該品種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
穩中國糧食安全“耕”基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就糧食安全問題,陳教授坦言,中國由于多年來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此次全球性糧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憑他多年的調查研究,“在中國,東北三省加上山東河北,五省的糧食生產如果豐收,就可基本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
我國國土幅員遼闊,不僅有平原沃土,更有大面積的鹽堿地。陳日勝教授在接受《小康》雜志采訪時說,中國具備開發條件的鹽堿地有兩億畝,哪怕只開墾一半種植“海水稻”,產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對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對拓展我們的耕地面積,都是很有價值的。
2019年以來,陳日勝及團隊集中重點基地建設,東北地區以大慶為基地,西北地區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建立基地,華東地區在江蘇南通市建立基地,華南地區的基地建立在廣東臺山市。“海水稻”在全國得到規模化產業化大面積推廣,總計達到了60萬畝。今年海水稻的種植面積更是擴展到了100萬畝。
據了解,自2012年至2022年十年間,耐鹽堿的海水稻已經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能進行產業化規模化推廣的階段。截至2021年底,已有8個海水稻品種通過國家耐鹽堿區域試驗申請審定,在全國范圍內種植面積達60萬畝,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東、浙江、江蘇、山西、新疆等10個省區市,品種覆蓋全國4大類典型鹽堿地。隨著國家與各地對糧食生產和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加大了對海水稻的關注與投入,未來鹽堿地利用面積也將迅速擴增。
縱觀我國農業發展,前有袁老研究的雜交水稻解決了有限耕地上的產出問題,如今陳日勝教授培育的海水稻種則大范圍拓寬了耕地面積和復墾鹽漬化鹽堿化耕地,穩住了糧食安全“耕”基。
海水稻田里奏響鄉村振興樂章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全國范圍內涌現出一大批的明星村、致富村。但是有些區域成片的鹽堿地幾乎寸草不生,更別談種莊稼發展產業了。海水稻的推廣種植,很好地破解了鹽堿地搞生產這一難題。
當《小康》記者問到我國各處鹽堿地的性質存在差異,海水稻品種的種植該如何選擇時,陳日勝教授介紹道,當前我國各省份只要有地表水經過的鹽堿地,就有相適應種植的品種,這也是我們不斷進行科研實驗的意義之一。
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這里泉眼眾多,全年水量充沛,這里有喀什地區鄉鎮面積最大的鹽堿地水稻田,這正是海水稻推廣種植的成功案例之一。
記者了解到,新疆中農海水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過4年14個品種的海水稻試種試繁,實現了將海水稻耐鹽堿的基因與東北五常大米口感好吃的基因組合,選出4個適合喀什地區種植的海水稻品種,帕合太克里鄉主要種植的是海水稻3號品種。
連片的鹽堿地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從老百姓手中流轉出來,進行機械化耕種,老百姓不僅可以每年拿到流轉土地的租金,還能在農忙時節在海水稻種植基地務工獲得一定的報酬。
不僅如此,由于海水稻種植無需打藥、耐貧瘠少施肥,還有抗倒伏性;海水稻種植過程中,還可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在田間養殖龍蝦、白對蝦、螃蟹、麻鴨,形成多元發展態勢;這對種植出綠色、有機、口感好的海水稻,有正向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這將給老百姓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好產業。
陳日勝教授還透露,這種海水稻田養殖的實驗在海南美蘭區南繁種植基地與海南省農科院合作又做了更深入的實驗。因為海水稻有耐淹的特性,在稻田里放入齊腰高的水,讓魚、南美白對蝦、螃蟹等有更大的活動空間,近期就可以去捕撈查看成果了。
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還說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今后,這些科研成果都將在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憶與袁老深厚情誼?將承其遺志
海水稻的發現及耐鹽堿水稻成功育種,曾被袁隆平院士給予極高的評價——“海水稻種的發現是人類生活中的大事,希望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選育出更多高產優質高度抗鹽的品種,為人類造福。”
陳日勝受到袁隆平院士的關注是在2014年“海稻86”通過農業部頒布的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后。當時袁老對于他發現的海水稻,給予高度評價。多次見面交談后,陳日勝教授與袁老結下深厚情誼。
陳日勝告訴記者,袁隆平是一位品德高尚、特別樸實的科學家。他和袁隆平見過多次面,最大印象就是,袁老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他和袁老的多次見面,都是在長沙。他回憶,“第一次見面時,袁老第一句話就是問我是怎么來的,得知我是搭火車來的,袁老馬上讓秘書給我安排差旅費,讓我回去的時候坐飛機。”親切的話語猶在耳邊,陳日勝說道。
先后與袁老見面,他總是開門見山,很關心海水稻的科研進展,關心遇到了哪些難題。“我后來去長沙跟袁老匯報海水稻的情況,得知已經在全國多個省市推廣種植成功,袁老非常高興。他說,你們做了非常有價值的工作。”陳日勝說。
為此,2014年袁隆平給當時的科技部、農業農村部領導寫信推薦海水稻,專家組經過實地考察鑒定后,一致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這為后來海水稻研究及推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了解,當時,袁隆平團隊也在研究海水稻,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產”,而陳日勝團隊把研發方向聚焦在“抗性”,即耐鹽堿性能。兩個研發方向并不矛盾,按照他當時的思路,是希望先解決“抗性”的問題,再去破解抗病蟲害、提高產量等問題。
如今,海水稻在全國推廣的面積越來越大,惠及的老百姓也越來越多。陳日勝表示,今后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農業科研的隊列中來,并會加大對海水稻的研究力度,找出水稻抗鹽堿基因,培育出更耐鹽、高產、優質、特色的耐鹽堿水稻,繼承袁老的遺志。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