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蘭
所謂夾敘夾議,就是在敘述的過程中插入議論,以表達對所寫人物或事件的認識、態度、評價的一種表達方式。
采用這種方法行文,既能讓說理形象化,又能使觀點明朗化。
如《紀念白求恩》一文,作者就運用了這種寫法,每一層都是先敘述后議論,先簡明扼要地敘述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跡、工作態度,而后懇切地做出評價。如“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產黨員,五十多歲了,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不遠萬里,來到中國”這一部分就屬于敘述,簡單介紹了白求恩同志所處的社會環境,話語中飽含贊揚,為下文議論的展開提供事實基礎,引出了關于國際主義精神的論述。
在分析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時,作者分成兩個方面來論述:“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這就屬于“議”,準確完整地展示了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品質,表明了作者對白求恩同志的高度贊揚。作者這樣寫,不僅讓白求恩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深化主旨,有極強的感召力,讀后讓人印象深刻。
寫作時,我們往往需要在文中加入一些議論性的文字,就像煲湯放調料一樣,來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內涵。一篇夾敘夾議的文章中,“敘”是議論、抒情的基礎,如果缺失了這個基礎,議論、抒情將變得空洞無味;“議”是對記敘的升華、深化,否則敘述將顯得沒有分量。所以,夾敘夾議類文章是以記敘為主的,“議”要恰到好處,以便讀者更能理解文章的主旨。
記敘文中,夾敘夾議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四種:
位置一:開篇夾敘夾議,簡潔明了或定好基調
開篇夾敘夾議,既有利于在抒情、議論時點明文章的主旨,又能為下文的敘述定下全篇的感情基調。但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文章的開頭是不是真的需要抒情、議論;二是要整體把握全篇內容,“抒情”要合情合理,不能無病呻吟;“議論”要精辟,不能節外生枝。
位置二:文中夾敘夾議,闡明觀點或抒發感受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通過真情打動人心的。產生這種表達效果的可以是敘述性文字,也可以是夾雜在敘述中的抒情、議論性文字。文中的夾敘夾議,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緊扣記敘的人和事,在細節描寫上下功夫。有些同學的作文讀來讓人覺得大話、套話連篇,或者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究其原因,要么是對事件的描述不夠真實細致,沒有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要么是議論抒情沒有緊貼敘事本身。
位置三:文末夾敘夾議,耐人尋味或畫龍點睛
結尾部分的抒情議論如果運用得當,就可以使文章含蓄雋永、耐人尋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文末的議論抒情一定要建立在對全文具體敘述的基礎上,不然,抒情議論的文字就會因為材料單薄而顯得矯情。
位置四:隱形夾敘夾議,以情動人或引發共鳴
之所以說它是“隱形”的夾敘夾議,是因為這種格式多應用于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把議論抒情寄寓于記敘中,在記敘的字里行間滲透自己的感情。感情的抒發既可以是在記敘具體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也可以通過寫景來抒發。運用這種方法時必須注意三點:一是要有大量的詞匯積累;二是能夠靈活地掌握各種表達方式;三是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
運用夾敘夾議法行文,要注意敘和議的結合,不要就事寫事,更不能泛泛而談空洞的道理,只有二者配合得當,表達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