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煙臺市錨定構建“1+233”工作體系,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49.91億元,同比增長4.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2個、0.9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分別高于全國、全省8.1個、6.7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09.4億元,同口徑增長7.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8個、0.8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個、1.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分別高于全國、全省3個、2.6個百分點;實際使用外資16.7億美元、增長32.8%,高于全國11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2280.8億元、增長11.3%,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
概括起來講,全市經濟實現了“2個第一”: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1個第二”:外貿進出口總額居全省第二位。“4個第三”: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際使用外資總量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
持續優化政策服務供給。陸續出臺“暖心30條”“服務業恢復發展22條”“穩經濟促發展38條”等若干措施,全市累計退稅、減稅、緩稅、降費132.2億元。
深入實施服務企業專員制度。市級領導和39個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每月深入走訪企業,選派1855名黨員干部聯系服務3139家重點企業,累計解決問題2200余個。
多舉措打出促消費“組合拳”。策劃惠享煙臺消費年暨葡萄酒品質生活節等促消費活動36場,組織數字鄉村大集等電商活動16場,統籌資金2.6億元發放消費券,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165.2%,汽車、家電、餐飲等消費潛力不斷釋放。
全力推行產業鏈鏈長制。由市級領導掛帥擔任16條重點產業鏈鏈長,堅持鏈長、鏈辦、鏈主“三鏈”聯動,精準延鏈補鏈強鏈。萬華22個延鏈補鏈項目開工建設,航空航天產業新入選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海工裝備、高端鋁材料、白羽肉雞產業新入選省第四批“十強”產業“雁陣形”產業集群。上半年,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分別增長278.1%、22.5%、21.3%。
全力塑造發展新優勢。積極開展智能低碳城市試點,開辟“雙碳”發展新賽道,加快推進“一谷一區一島一港”示范載體建設,丁字灣雙碳智谷產業園、海陽核電二期工程暨900MW遠距離跨區域核能供暖工程開工,國電投核能總部入駐煙臺,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49.9%,居全省首位。以海洋強市建設拓展發展新空間,加快芝罘灣老港區退港還城,做強煙臺港西港區,高效推進海洋牧場“百箱計劃”,新增海洋牧場面積7萬畝,上半年主要海洋產業產值達到1900億元。
全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入駐萬華全球研發中心、現代汽車研發中心、張裕國家級葡萄酒研發中心等研發總部,新藥創制山東省實驗室獲批,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省實驗室、中科環渤海藥物高研院建設進展順利。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48.5%,“四新”經濟投資占比70.6%。加快構建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543家,備案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542家,均居全省第三位。
建立起總投資近2萬億、年度計劃投資4710億元的投資項目庫,全市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完成投資2674億元,超過預期目標442億元;300個省市級重點建設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163.8億元、投資完成率64.5%。
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速推進,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進展順利、力爭明年6月份中交,萬華新材料低碳產業園、榮昌生物新藥產業化、東方航天港、衛星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快速建設。
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實施,濰煙、萊榮高鐵建設提速推進,榮烏高速煙威段改擴建項目獲批,德潤、山海快速路已現雛形,蓬萊國際機場二期T2航站樓封頂,老嵐水庫樞紐工程重力壩完成工程量70%。

“五大新城”建設加快起勢,幸福新城完成征遷面積30.5萬平方米,釋放低效用地2460畝;夾河新城完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規劃布局,東峰新能源商用車落戶;八角灣新城煙臺哈工程研究院、國際科創中心建成,國際會展中心投入使用;牟平新城藍色藥谷·生命島一期陸續封頂,年底前一批先期項目入園投產;蓬萊新城完成四大片區總體規劃,萬華一期、中節能萬潤、泰和新材、嘉信等4個新材料項目全面開工。
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監管成效明顯,經驗做法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市級34個部門1244個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零跑腿”事項占比達到96.8%。在全省首創“掃臉辦事”,應用于1.6萬余件涉企事項,平均縮減辦理時間80%以上。大力推行“拿地即開工、竣工即驗收”,50多個項目實現“四證齊發”,開工時間顯著壓縮。
“雙招雙引”成效顯著。深入開展“招商引資突破年”活動,組織16場高水平經貿活動,引進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80個、三類500強項目90個。新引進高層次人才5032人、同比增長25.8%。
外貿進出口固穩提質。搶抓“一帶一路”、RCEP市場機遇,發揮“五關十港”作用,在全國首創保稅混金業務模式,開展全省首批“市場采購出口信用保險”試點,上半年跨境電商、市場采購進出口216億元,增長27.9%。
全面加強城市建設,城市生長力持續增強、蓬勃向上。
以全球化視野規劃建設城市,統籌抓好濱海黃金旅游帶、夾河生態景觀帶保護開發,高水平規劃建設海上世界、崆峒勝境等,以世界級水準打造煙臺未來百年的城市會客廳和山水中軸線。
積極開展國家城市更新試點,120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開工、計劃年內完成,惠及7.7萬戶居民。深入開展海綿城市、“新城建”產業與應用示范基地國家級試點。聚焦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制定38個專項導則,深入開展馬路市場整治、公廁建設等七大攻堅行動,努力提升群眾生活環境。以更大力度振興縣域經濟,各區市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振興縣(區)域經濟三年行動方案。黃渤海新區在全省率先掛牌,集中開工項目91個、總投資1356億元;萊陽萊西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成為山東省批復的首個縣域一體化發展先行區。
夏糧生產喜獲豐收,單產、總產均增長5%以上,小麥新品種登海206、煙農1212分創全省、全國高產紀錄。改造老齡蘋果園36.9萬畝、老劣梨園4200畝。深入實施“1+6”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工程,新增市級龍頭企業57家。統籌抓好農村“五改”“五通”和城鄉環衛、供水“兩個一體化”工程,今年以來改造農村公路1171公里,啟動18.4萬戶清潔取暖改造,完成農村改廁2914戶。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啟動13個示范片區、103個樣板村創建,推動實現“產業豐美、環境秀美、鄉風淳美、社會和美、生活富美”目標。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上半年完成民生支出345.4億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72.9%。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2%。開發城鄉公益性崗位25909個、安置上崗25856人。基礎教育教學質量保持領先優勢,啟動35處公辦幼兒園和30所中小學新改擴建工程,學前教育公辦率達到55.6%、普惠率達到95.4%。布局建設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5個區域疾控中心、9個標準化疾控中心,進一步提升市區兩級疫情防控能力。全面兜住民生底線,將9類困難群體保障標準再提高10%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月953元、745元。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綜合指數改善率居全省首位,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2.3%,PM2.5、PM10等4項主要污染物指標實現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