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溫天氣影響全球,讀者來信來電迫切希望了解高溫對生態的影響,特別是長江流域洞庭湖鄱陽湖的情況,為滿足讀者需求,特推出此專題。
洞庭湖已“瘦成一道閃電”
資料顯示,洞庭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地跨湘鄂兩省,湖泊面積2650平方公里,是長江僅存的兩個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在維系長江中下游流域江湖關系和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素有長江之腎之稱。
風云氣象衛星監測顯示,8月21日洞庭湖水體面積約為546平方公里,與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約62%,為近10年最小值。與7月1日水體面積相比較減少約67%。從衛星圖上看,洞庭湖已“瘦成一道閃電”。
8月22日,岳陽市水文局發布消息稱,洞庭湖城陵磯站水位23.15米,較歷年同期均值水位偏低6.29米,為近30年來8月份歷史最低水位。
22日8時,三峽水庫水位147.21米,入庫流量11900秒立米,出庫流量10400 秒立米。三口(長江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四水合計入湖流量3900秒立米,其中省內四水3230秒立米、長江三口670秒立米,出湖流量3820秒立米。自7月以來,城陵磯水位由30.6米降至23.15米,流量由20100秒立米降至3760秒立米。
根據長江、四水來水分析,城陵磯站水位呈持續下降趨勢,預計8月底城陵磯站水位將降至22.6米左右。
鄱陽湖一個月”縮水“近七成
今年鄱陽湖枯水期提前100天創下紀錄,主要原因是在持續高溫少雨的天氣影響下,贛、撫、信、饒、修五河來水受區域降水減少,長江上游降水也減少的同時,出湖水量是入湖水量的2.6倍,造成“入不敷出”。另外,持續高溫使湖水蒸發量也明顯大于降水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云氣象衛星監測顯示,7月以來鄱陽湖水體面積呈顯著減少趨勢,其中8月21日水體面積約為1010平方公里,與近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減小約67%,為近10年最小值。而和7月10日水體面積相比較減少了約69%。
此前在8月4日的時候,水利部就監測到江西鄱陽湖水位低于枯水位,創下1951年有記錄以來最早進入枯水期的紀錄。航運“黃金期”或提前結束。
水位變化給越冬候鳥出了難題
高溫酷暑,上蒸下煮,枯水的鄱陽湖迎來從來沒見過的景象——成千上萬只鷺鳥云集在退水的湖區里覓食,場面盛大。夕陽的余暉下,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派落霞與群鷺齊飛的絕美景象!
但在美麗景象的背后,鷺鳥大快朵頤之際,很少有人會想到,水位下降卻讓有的水鳥迎來噩夢。因為此時也是一些夏候鳥的繁殖期,它們的鳥巢通常需要浮在水面之上,如今沒水了,須浮鷗或? ? 類的巢擱底坐灘,有的蛋尚未孵出,親鳥只能棄巢;有的幼鳥還長著一身絨毛,既不能游,也不能飛,只有等待活下去的奇跡。
今年鄱陽湖水位過早下降會對鄱陽湖的魚(豚)產生怎樣影響,最終還要看最低水位是否會創歷史新低。
對于鳥類來說,目前繁殖的夏候鳥如鷺類提前進入鄱陽湖取食,但枯水期提前,也使得湖灘草洲植物的生長期提前,等11月份越冬候鳥開始遷入時,湖草纖維程度高,也不宜越冬候鳥取食。可以預見,今年冬季到農田覓食的越冬候鳥數量或許增加。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洞庭湖的水位7月底就退到往年冬天時的位置,水域面積明顯減少,魚類因為高溫缺氧死了不少。由于退水早,湖底的草生長期提前,到冬天時可能會提前老了,將可能對以草為食的冬季候鳥產生不利影響。而麋鹿群活動范圍更廣。
旱災后洞庭湖要警惕鼠患
洞庭湖水位下降,導致湖區變草原,對于東方田鼠來說是好事,為它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便利性。東方田鼠繁殖能力非常強,1年可以繁殖2至4窩,每窩4至11個幼崽,幼崽出生2個月后即可性成熟,投入到繁殖大軍之中。1對東方田鼠每年可繁殖出100至200只后代。因為繁殖速度非常快,所以只要給東方田鼠一些時間,它們的種群就可以以指數級速度增長,最終爆發。洞庭湖區就會成為老鼠的樂園。
此時的老鼠還沒有呈現出破壞性的一面,畢竟它們吃的都是洞庭湖區內的草,真正的危害在于當旱季結束,汛期到來時,老鼠們的生存空間縮小,老鼠忍饑挨餓,饑餓的老鼠們就可能會突破洞庭湖區,跳過堤壩,來到人類生活區域,破壞農田,肆意啃食莊稼。
2007年,洞庭湖連續干旱9個月,給東方田鼠充足的活動空間和繁殖時間,汛期水位上漲的速度又比較緩慢,雖然淹沒了東方田鼠的家園,但也留給了東方田鼠充足的遷徙時間,導致洞庭湖鼠患嚴重。
蓄水補水方可恢復生態系統
面對這樣的情況,江西省科學院專家認為,此時鄱陽湖里碟形湖的緩沖作用不容忽視。鄱陽湖是淺水湖泊,地勢平坦,微地形復雜,“湖中有湖”是鄱陽湖最具特色的地理特征。在現代泥沙淤積的作用下,贛、撫、信、饒、修五河進入鄱陽湖時,由于泥沙沉積,形成入湖河口三角洲。三角洲之上,泥沙沉積在主流兩側,自然形成淺碟形洼地。當地居民將洼地周邊堆土加高形成矮堤,并開挖排水溝、修建排水閘,形成碟形湖。
碟形湖占到鄱陽湖面積的22.25%,其中包括天然形成、人為的傳統塹秋湖和人控候鳥“食堂”,它們的作用是把夏天豐水期的水截留下來,以保證秋冬枯水期需要的水量,持續不斷地為水鳥提供菜品豐富的“食堂”。此時加強碟形湖的控水保水管理,就會緩解部分干旱帶來的不利影響。
武漢高校一名從事魚類生態學研究的教授介紹,洞庭湖今年遭遇極端干旱天氣,部分河湖干枯,魚類的大量死亡會對湖泊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產生較大的干擾。不過,這種負面影響是暫時的、局部的,在一定時間周期內可以得到逐步恢復。
專家分析,由于洞庭湖和鄱陽湖是長江中下游的大型通江湖泊,它們和長江一直保持水文連通性,在魚類資源、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對于洞庭湖流域的相關職能管理部門而言,應及時清除局部死魚,避免水質變差造成疾病的傳播與擴散。從宏觀管控來看,最重要的工作是蓄水、調水、用水,及時為洞庭湖等通江湖泊補水,提升水位以恢復生態系統的穩定。
(本版稿件綜合央視、華聲在線、《江南都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