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重點打擊六類養老詐騙犯罪典型案例。6個案例從不同角度揭露了養老詐騙“套路”手段及其危害,幫助老年人提高法治意識和識騙防騙能力,有利于最大限度擠壓“行騙空間”。
養老詐騙案件逐年增長
據記者了解,自4月開展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以來,截至7月底,全國法院受理養老詐騙刑事案件共1394件(含專項行動以來已審結案件),其中一審案件1164件,二審案件230件;從案件類型看,非法集資案件906件,詐騙案件455件,其他類型案件33件;全國法院開庭審理養老詐騙一審刑事案件693件,宣判一審刑事案件603件1579人、二審案件122件377人。另外,專項行動以來,全國法院執行養老詐騙案件財產20億余元。
從近年辦理養老詐騙案件的情況看,最高法上述負責人表示,該類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數量并不多,但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在詐騙手段及方式方面呈現一些新情況、新特點:
一是涉及多個罪名、但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資。養老詐騙犯罪涉及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合同詐騙,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生產、銷售、提供假藥,生產、銷售、提供劣藥,虛假廣告等罪名,但主要集中在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三個罪名,其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集資詐騙罪約占80%。
二是犯罪手段精細化、專業化。一些犯罪分子以響應國家政策、投資老齡事業等所謂“合法”名義掩飾非法之實,與傳統的“點對點”“一對一”直接詐騙不同,這類犯罪往往形成較為固定的犯罪團伙,從一般業務員、部門團隊經理、財務負責人到實際控制人,各層級界限清晰、分工明確,有的案件中還存在專門負責資金轉移、隱匿的人員。不少犯罪團伙有專門的話術、專業培訓、專門套路,有的還邀請明星、“專家”站臺,老年人對此難辨真假,大量老年人“養老錢”被騙。
三是呈現跨區域、涉眾化趨勢。養老詐騙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總體占比不高,但其性質惡劣、侵害對象特殊、社會危害性很大,嚴重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有的涉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地域范圍廣,集資參與人眾多,涉案金額巨大,往往給受害老年人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社會大局穩定。
認清這些“套路”千萬別上當
伎倆一 :
引誘老人投資養老公寓承諾“高額福利消費卡”
2016年4月,被告人魯鵬和魯光明注冊成立樂平市太陽山老年事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陽山老年公司”),魯鵬為法定代表人。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魯鵬借用太陽山老年公司名義,通過發放宣傳單、召開推介會等方式,宣傳交費后可享受老年公寓住房優惠,并承諾以高額福利消費卡、貨幣等方式返本付息,非法吸收51名老年人165萬余元。所吸收資金被魯鵬、魯光明用于消費支出、提現支取或挪作他用。
法院提醒:投資“養老項目”時要“三看”:一看“養老項目”是否有登記、備案,二看是否真實合法,三看收益是否符合市場規律。
伎倆二:
以“養老服務”承諾高息回報誘騙老人大額預存消費投資
2016年6月,被告人肖開俊、陳榮與蔡新(已判刑)共謀以開展養老服務之名實施非法集資,先后成立自貢益壽園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四川歸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并在自貢市、內江市、攀枝花市等地設立分公司或營業網點。三人明知公司無融資資質,“養老基地”不可能建成使用,仍安排融資團隊以養老服務名義,采取打電話、發傳單、推介會、口口相傳等方式,輔以發禮品、參觀“養老基地”等手段,在自貢市等地公開集資,承諾支付每月1%~3%的固定收益、享有養老基地優先居住權和折扣及期滿后返還本金,與集資參與人簽訂《預存消費協議》《預存合同》等,收取預存消費款,共吸收189名老年人562萬余元。
法院提醒: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發現以“養老服務”非法集資的,不聽、不信、不參與,并及時向有關部門提供線索。同時,相關部門要規范養老服務行業準入,加強監管。
伎倆三:
騙老人高價買廉價收藏品最終所謂藝術品變成贗品
2018年初,徐正、周金鵬與他人收購富乾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安排沈燕娟等14人銷售所謂紀念幣(章)、玉石、書畫作品等“藏品”,以派發傳單、贈送小禮品等方式吸引不特定人到公司后,虛假宣傳公司系國企授權銷售方,謊稱購買“藏品”可享國家補貼,虛構“藏品”系限量供應、具有短期升值空間等事實,向被害人開具虛假“收藏品全國統一專用收藏票”。騙取46名被害人(大部分為老年人)379萬余元。
法院提醒:投資消費要冷靜,不輕信電話、網絡、電視推銷,謹防所謂“高額返利”“高價回購”等宣傳。
伎倆四:
以房養老誘騙抵押房屋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
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沈移平先后成立、收購相關公司,以投資經營德國米拉山奶粉、長青發公司等項目為幌子,以承諾高息回報為誘餌,通過借款方式募集資金。2016年下半年,沈移平推出“以房養老”項目,引誘投資客戶將房產抵押給小額貸款公司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投相關公司。被告人顧乃祥為獲取好處費,明知沈移平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吸收資金,仍引誘并幫助老年客戶將房產抵押給小額貸款公司獲取抵押款,再將抵押款轉借給沈移平。截至案發,沈移平共計吸收資金2.98億余元。顧乃祥參與房產抵押17套,幫沈移平吸收5450萬元。
法院提醒:投資理財不要盲目被高收益誘惑,同時子女也要關心老人,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聯動起來,最大限度擠壓犯罪分子“行騙空間”。
伎倆五:
代辦“養老保險”騙取錢財謊稱可領職工養老保險金
2018年,李曉雷結識了王飛,王飛得知李曉雷曾在社保部門工作,提出幫忙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李曉雷明知無能力幫他人辦理補交職工養老保險,仍謊稱可辦理,并通過王飛介紹,以幫他人辦理職工養老保險、可領取職工養老保險金等為名,騙取包括老年人在內的8名被害人107萬余元,所騙錢款除極少數為被害人繳納靈活就業保險以獲取被害人信任外,其余均用于個人揮霍。
法院提醒:辦理養老、醫療保險時,應通過相關部門、網站、社區、村委會等了解政策,按程序依規辦理,不要輕信他人能代辦。
伎倆六:
借“養老幫扶”夸大病情誘騙老人高價買保健品
2017年2月底至10月,李建濤以其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北京天康通健心腦血管疾病研究所有限公司為依托,伙同楊琳、賈文山、王偉、張玫、蘇秀榮等人為實施詐騙組成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在北京石景山區、豐臺區等地,引誘老年人參加“健康講座、免費健康咨詢”活動,謊稱賈文山、張玫、蘇秀榮為知名醫院專家,并以現場看病、開藥方式,將低價保健品當特效藥高價銷售給被害人。124人被騙93.74萬元。
法院提醒:就醫到正規醫院,不要輕信免費講座、免費診療,更不要高價購買非正規藥品、保健品。
(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訊、《證卷日報》、封面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