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盈
在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中,差異化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情況與理想中的狀態(tài)還有不少的差距。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關于“發(fā)展學生個性,尊重多元體驗”等表述,是開展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的理論參考,但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關于差異化教學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還不夠,導致教學效果距離預期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鑒于此,筆者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差異化教學的開展進行一定的分析與探討。
一、設置梯度性的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課文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當結合所在學段的課程標準和具體課型課例,把握學生的性格、興趣、知識基礎、學習習慣等因素,細化分解知識、技能、情感等三維目標,根據(jù)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實時學習進度、在日常語文學習中的階段性需求以及學期整體的語文學習表現(xiàn)來給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既要做到目標梯度明顯,又要做到科學合理、循序漸進。
二、提供差異化的分類指導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分類指導、過渡指導兩種方式,視學情變化和課堂節(jié)奏,給予不同層次學生差異化的學習指導,幫助他們完成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不同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此時要關注所有學生。
其中,分類指導主要是結合學生遇到的不同學習問題進行差異化指導,此時教師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參考意見,注重引導方法的差異性與相應文本內容的匹配度。例如,對于后進生的輔導,教師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其分解成不同難度的小問題,引導學生逐個突破并完成最終的學習任務。對于優(yōu)等生的輔導,基于其思維較為活躍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啟發(fā)、誘導、點撥等方式,提升學生思考能力。過渡指導主要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及時介入啟發(fā)、給予點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克服阻礙,促進班上全體學生共同發(fā)展。
三、完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組織教學的第一原則是以生為本、以學定教,不拘泥于固定、單一的教學模式,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采用體驗性、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訓練性、競賽性等多種課堂類型,借助板書、課件、導學案、電子白板、互聯(lián)網(wǎng)+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多樣化、靈動化的課堂模式,這樣長期以來,不僅能增強學生之間良性競爭或緊密合作的意識,還能努力促使全班學生實現(xiàn)螺旋式的上升、實現(xiàn)班級語文課堂活力的全面迸發(fā)。
四、發(fā)展靈活性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否精當、適合,決定其反饋、賞識、激勵、矯正等功能的強弱。在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及時、精當、適合的教學評價,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如果語文教師采取千篇一律、不加區(qū)分的評價方式,將難以突顯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難以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可能會導致“優(yōu)等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后進生吃不下”的尷尬局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樹立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標準,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綜合素養(yǎng)、語文實踐技能均是可以切入的評價角度;其次,語文教師應當進行個性化的評價方式,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及成長發(fā)展需求給予他們鼓勵與關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認同感。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差異化教學能夠有效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夠較好實現(xiàn)“關照人性”“彰顯人道”“助力人生”的有機統(tǒng)一,有助于增強不同層次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個性成長的動力。為此,廣大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長期踐行并不斷優(yōu)化差異化教學,以期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筆者希望我們語文教學同仁能以熱忱的教學研究態(tài)度、扎實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勤奮的教學工作作風,致力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差異化教學的工作展開,讓小學生在未來長期的語文學習中盡情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