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教師要順應低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愛好模仿、喜歡競爭的性格特征,在教學中融入游戲元素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改變課堂教學死板的現狀,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中收獲知識能力,取得進步。游戲元素具有自由性,學生能擺脫外界的束縛而自愿參與;游戲元素具有沉浸性,學生在零壓力的情況下會輕松自如,更加專注,從而促進身心的平衡發展;游戲元素具有愉悅性,學生在游戲中能夠不斷調整自我,以自信滿滿的心態融入游戲之中。
一、編制兒歌,富有童趣
兒歌主題集中,節奏鮮明,富有童趣。小學生反復吟誦兒歌,能夠矯正發音,同時受到文學的熏陶,并能以形象化的方式認識自然、了解社會,促進心智的開啟、語言的訓練。教師通過讓小學生聆聽兒歌的方式引入拼音教學,能夠打破枯燥識記的困局,促進學生對生字的發音與字形的記憶,如在學習復韻母“ai、ei、ui”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結合圖片,吟誦“扎籬笆,圍樹苗……”的兒歌,調動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從而降低學習復韻母的難度。教師可以將字母串編起來,圍繞字形、讀音等編兒歌,激發學生學習字母的興趣。
二、圖畫呈現,刺激感官
圖畫更富有視覺化,是小學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小學生喜歡圖畫,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引入圖畫尤為重要,教師要讓圖文相融,創設情境,給學生帶來感官沖擊,同時使枯燥的語言文字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出學生獨特的藝術想象力。低年級學生喜歡以形象思維感知具體事物,因此教師要通過圖文的形式,為小學生理解字詞提供支持,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障礙,提升學生的觀察與認知能力。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處于萌芽階段,教師要以圖片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主動探尋作者的表達意識,從而提高分析綜合段意的能力。如在學習《小小的船》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在迷人的夜晚、深邃的夜空中,讓我們變身為精靈飛到夜空中觀賞美景,并將美景畫下來吧。”
三、角色扮演,豐富想象
教師要讓學生傾情于劇本,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師要賞識學生,加深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這樣學生就有了廣闊的思想空間,也有了投入的熱情。小學生為了演好角色會主動熟悉劇本內容,琢磨人物對話,把握文本細節,從而提升文學鑒賞能力。要想將戲劇演得出彩,受到觀眾的喜愛,演員就要靈活發揮。教師要具有包容之心,不束縛學生,讓學生在不跑題的情況下靈活處理臺詞,產生創造性的表達。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四、五段,教師可以指定學生扮演小壁虎、小魚、老牛、燕子的角色,其他學生朗讀旁白,再構建情境開展對話練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思考問題:如果小壁虎遇到了小松鼠,他會跟小松鼠借尾巴嗎?小壁虎還會遇到誰?還會怎么借尾巴?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教師要鼓勵他們發揮想象,激發探索知識的欲望。教師將戲劇元素融入低年級語文課堂,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之美的感悟,讓學生在互動中培養語言技能,給語文課堂增添無限活力。
四、引入故事,感受深入
故事情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低年級學生的專注力有限,缺乏趣味的內容難以吸引他們的參與。教師借助故事傳播知識,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感受。教師讓故事與知識相融,能夠使語文知識變得生動,不斷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材中有著豐富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教師要拓展教學維度,引導學生演繹故事內容,提升學生的表現欲望,促進學生對故事梗概的感知,讓學生準確把握人物特征,使學生的感受變得更加深入。
總之,教師要滿足小學生好表現、渴望得到贊美的愿望,引導他們參與活動,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內容的理解,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