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到過窈然深碧、水木清華、神膚洞達的成都浣花溪,也曾到過竹林滴翠、草木溢香、水聲叮咚的張家界金鞭溪,確實各有其美。然而,因喜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故特別向往文中所描述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之詩情畫意。今日有幸造訪,實乃愜意舒心。
蘭亭坐落于浙江省紹興市西南二十余里處蘭渚山下。佇立其間,只覺爽風撲面,清氣縈繞,心神怡然。遙想當年王羲之和諸多名士宴集于此,行修禊之事。臨水行祭之余,他們自然興致勃勃,詩意大發,當場作詩,而王羲之那篇堪稱千古絕唱的《蘭亭集序》在此驚世而出。
一路走過古色古香的鵝池、鵝池碑亭、蘭亭碑亭、御碑亭、墨華池、墨華亭……領略著藝術長廊透出的中華文化精神。然而最引人長久流連駐足的是曲水,它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流動與飄逸。斗轉星移,日月迢遞,如今“修竹”猶在,而“急湍”不存,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一條蜿蜒于山丘石畔、翠竹草叢間緩緩而流的小小水溝。同伴們效仿古人,列坐水邊,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不可一觴一詠,卻在河中流碗飄盞,以一碗而唱,或以一盞而歌,添今人之歡趣,發思古之幽情。
讓人感到神奇的是,一次偶然的聚會,竟為歷代文人墨客構筑了一方頂禮膜拜的“圣地”;一次不經意的宴集,就為千古儒雅之士營造出一處修養棲息的精神家園。一年一年,人們踴躍前來,在領略清泠山泉、碧翠峻嶺之時,更傾情于那書圣遺跡,品享那萬般姿態、千種風情、律動著整個宇宙生命之美的絕倫藝術;一代一代,人們聯翩而至,在感受習習和風、清清修竹之際,更為探尋那一首首來自內心深處的動情詩章……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8.29駱曉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