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
相較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舊課標”),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發生了許多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強化了語文課程的育人導向,二是優化了語文課程內容結構,三是研制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質量標準,四是增強了指導性,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其中,新課標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相對應,新增加的學業水平考試內容,從命題原則、命題規劃、命題要求等三個角度具體闡明了考試的相關內容,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一、新課標中的“不變”:考試命題的堅守
(一)體現語文學科特點
舊課標明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的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的考試命題應以體現語文學科特點為根本導向,體現學科特質。例如,2021年河北省中考語文試題第20題名著閱讀,題干為:從“林沖棒打洪教頭”這個故事中,你獲得了怎樣的感悟?題目的設置一方面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融入了人文性熏陶。從林沖角度來看,為人應謙遜有禮、心胸寬廣,引導學生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體現了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標沿用了舊課標對于語文課程的屬性的表述,可見,今后的命題依然要以語文學科特點為根本引領,加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學科特質。這樣的命題思想秉持著一個原則: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發展。
(二)以育人為導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舊課標的前言部分已經指出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語文命題也一直堅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人格方面的熏陶感染。例如,河北省中考語文歷年的作文題目,2017年的“了不起”,2018年的“爽”,2019年的“認識你自己”,連續三年考查了話題作文,命題指向具有正能量,引導學生認識自我、體驗生活。2020年所給材料關于“習”,試題材料體現了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結合,在于引導學生重新定位學習精神,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2021年所選的三則材料言淺意深,具有正能量,試題命制在于糾正中學生寫作中的不良文風,引導學生對人生價值和自我生存的思考。新課標強化了課程的育人導向,在“命題要求”中指出“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展現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今后的語文命題會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強化“以文化人”的價值取向。
二、新課標中的“變”:引導語文考試改革
(一)在“變”中明確:考試命題的核心素養立意
新課標的課程目標是圍繞“核心素養”提出來的,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和評價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以往我們的試卷命題主要以能力立意,隨著新課標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提出,教學重心就變為通過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應的評價標準也會發生變化。如新課標的“命題原則”中指出“堅持素養立意。以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通過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全面考查學生素養的發展水平”。素養相對于能力是進一步的升華和凝練,“命題的素養立意指向,體現在知識、能力、價值和融通與應用中測評學生的素養水平”。素養指向的命題更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更注重考試育人價值的引領,更關注以“問題”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情境命題,更關心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在“變”中突顯:過程與綜合的考查方向
舊課標雖然指出:“語文課程評價應該改變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的狀況,突出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擺脫不了甄選的導向,較為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明“語文課程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中包括學業水平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的綜合結果”,并且新課標下的教學重心也從以往的注重學習結果轉向了注重學習過程。以拓展性學習任務群中的跨學科學習為例,新課標指出要“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學和評價建議的雙重變化,表明考試命題應改變以往較為注重結果的導向,應該強化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思維過程、探究過程等的測量和評價,從以往注重知識理解、能力層次向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思維、審美、文化的考查轉變。語文核心素養立意的考試命題“可能會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新課標引領下的語文命題不僅注重考查學習過程,也注重考查的綜合性。“命題規劃”中指出要“充分展現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發展情況”,可見命題改革朝向了整體性、綜合性。命題方向指向了過程與綜合的考查,這也是標準化考試不斷改進、不斷努力的結果,這樣的命題方向也引導著語文教學要注重過程與綜合。
(三)在“變”中完善:考試命題的科學與規范
新課標指出“堅持依標命題”,在系統化的新課標的引導下,語文命題更具“全局性”的意識,也更具科學性與規范性。考試命題“堅持科學規范。題目表述簡明、規范,材料選取具有典范性和多樣性,評分標準有效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確保測試目的、測試內容、測試形式和評分標準的一致性”,舊課標的內容中缺少對學業水平考試的相關內容,只是在“評價建議”中給出了方向性的指引,分成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來具體闡述,考試命題中難免會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據,往往依賴經驗進行命題。新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和學業水平考試的相關內容,為今后的命題提供了抓手,為考試提供了科學性和規范性的指引,增強了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師和命題人員參照實施,也能更好地發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以往的中考命題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沒有注重“知識能力和人文性相融合”,選材上缺乏“多樣性及主導性的并舉”,新課標制定的“評價建議”可以從根本上避免命題科學性和規范性缺失的問題,使考試命題逐漸邁向科學性與規范性的統一。
總之,此次課標的修訂,希望能讓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真正成為教學評價的依據,引領中考語文學科向更加科學、規范的方向邁進,從而提高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和評價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