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有關食品標簽難辨“真容”的新聞報道,一款商品寫著生產日期見瓶蓋,可瓶蓋頂部的一行激光噴碼卻因顏色過淺且與包裝背景圖反差小而難以辨別,只有在光線充足同時反復調整角度時才能查看清楚。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有的商品生產日期標注位置寬泛,尋找起來很費功夫,有時甚至越是消費者比較在意的信息,在商品包裝上找起來越費勁。食品配料表中的成分是消費者選購商品時的重要參考,可一些標簽字號十分袖珍,想要看清,年輕人得湊到眼前,老年人則必須借助放大鏡。
不合格的食品標簽在市場上橫沖直撞,原因是多樣的。有的廠家可能覺得食品的生產日期、配料表不過是為了滿足質監部門的檢查要求,完全是一種形式,那為何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還有些商家則主觀上就存有忽悠之念。這些人的“小九九”是:相關部門來檢查,我所有的商品信息都印上了,至于字號印得不大,位置不夠醒目,可以解釋為工作出現了疏忽;心里想的卻是消費者最好別去關注這些信息,以便讓臨期甚至過期商品早點賣出去,自己可以多賺點錢。至于消費者吃了之后健不健康、會不會中毒,那不是他們所重點考慮的。
人世間除了利益,還有良知。良知深藏于內心,表面上似乎除了自己可以感受到,別人誰也看不見。可一旦良知開了小差,人的行為很容易跌落至損人利己、投機取巧等違法亂紀的歪道上去。在良知上造“蟻穴”,最初傷害的是別人,最終損害的一定是自己的“大壩”。
(摘自《前線》游宇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