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俊
琉璃,中國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寶之一,在民間被視為具有趨吉辟邪、招財納福功能的吉祥器物,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淄博被譽為世界琉璃的起源地,琉璃是淄博最具特色的名片,業界素有“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淄博”之說。
1982年,博山發掘出土了一座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遺址,經專家論證,為國內已發現最早的古琉璃窯爐遺址。遺址共發掘大爐1座、小爐21座,這足以推斷當時顏神鎮琉璃業的生產規模之大。
唐代詩人劉商《酬問師》一詩“虛空無處所,仿佛似琉璃。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將琉璃的美、靜、善完美地闡釋出來。作為淄博人,爐匠邢長圣亦保持著一顆清凈無瑕的琉璃心。他追尋古人腳步,默默在爐邊接受炙烤,傳承著這項古老技藝。

余秋雨《霜冷長河》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用火燒,更用心燒,于是,在歷史變成琉璃的同時,生命也變成了琉璃。這兩重窯變的成果,是人類真正的珍寶。于是,當沖天的煙霧飄散之后,有一雙纖纖素手在仔細撿拾。”我非常喜歡這段話,恰如我在領尚琉璃坊見到邢長圣先生時的情景:他用一根鐵管挑著一團深紅色的琉璃料,在輾轉騰挪間將一團紅色的“巖漿”,聚變成一件造型流暢、器型精美的琉璃藝術品。在護具的保護下,那晶瑩的汗珠更透露出智慧與艱辛。如鳳凰涅,在1000多攝氏度高溫下,各色人造水晶成就了色彩斑斕如行云、質地剔透似流水的質感,給人以美輪美奐、光彩奪目之感。
邢長圣性如爐火,熱情大方,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善于鉆研。無論嚴寒酷暑,他臉上的汗珠始終不曾消失,顆顆汗珠滴落爐邊,不留下絲毫印記。問及為何如此癡迷?這位憨厚的爐匠回饋二字,只因“喜歡”。再問此技何來?此技來源于三十載爐邊歲月。他常說自己就是一件琉璃,可以包容五彩絢爛的顏色,也如琉璃一般明亮、清澈。

在琉璃行業摸爬滾打30年,邢長圣從一個學徒逐步成長為琉璃大師。好似一團琉璃料,須經過數道工序,才能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邢長圣亦經歷了這一過程,方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回饋。他設計制作的《釀酒圖》《紅茅擁軍》蟬聯“印象茅臺”中國(淄博)陶琉創意設計大賽金獎;淄博市首屆文化創意版權設計大賽中,他的作品《鼠來寶》獲旅游主題實物類一等獎;作品《戰爭與和平》被認定為“2020年山東工美年度精品”。
《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顏樂處”是中國知識分子追求的精神境界,在充斥著物質利益的社會,“孔顏樂處”無疑是邢長圣這般非遺傳承人安身立命、“心靈環保”的精神家園。恰如日本匠人秋山利輝所說:“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


邢長圣,山東領尚琉璃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淄博市工藝美術大師,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一君。從事手工琉璃燒制工作近30年,燒制經驗豐富、技藝高超,在業內有很高的影響力。
Xing Changsheng, technical director of Shandong Lingshang Colored Glaze Culture & Creativity Co., Ltd., arts & crafts celebr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arts & crafts master of Zibo City, is a student of Wang Yijun, arts & crafts master of China. Engaged in handmade colored glaze firing for nearly 30 years, he has rich firing experience, superb skills and exerts great influence in the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