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是共和國第一所海軍學校,被譽為“海軍軍官搖籃”“中國海軍的黃埔軍校”。其校史上記錄著一個與這所學校緊密相關的人,他就是第一任副校長兼副政委張學思將軍。
張學思(1916—1970),遼寧海城人,生于奉天(今沈陽),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第四子,張學良將軍之弟,是東北大帥府里走出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抗戰勝利后,30歲的張學思赴東北任遼寧省政府主席、遼寧軍區司令員,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遼東辦事處主任等職。
1949年5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在中南海召見張學思,授權他創辦共和國第一所海軍學校。周恩來說:“新中國不僅要有陸軍,還要組建空軍和海軍。歷來建軍要先建校,你去辦一所人民海軍的黃埔軍校。有了培養海軍干部的學校,人民海軍才有發展的資本嘛!”
張學思受命組建海軍學校之后,廢寢忘食地奔波于北京、沈陽、大連、丹東和莫斯科之間,甚至曾七過家門而不入。這期間,他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并以海軍總部代表的身份在大會上發言。會議休息的時候,毛澤東與張學思親切地交談起來。毛澤東聽說張學思正在籌建共和國第一所海軍學校,說:“100多年來,帝國主義都是從海上侵略我們中華民族的。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好好干吧!”
張學思向老領導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匯報了籌建海軍學校的情況,并真誠地提請由蕭勁光親自擔任校長。而當時,中央軍委已決定由張學思擔任海軍學校的校長。于是,張學思建議說:“建軍和建校歷來都是一致的。新組建的海軍學校校長最好由海軍司令員親自擔任,這樣許多事情都比較好辦。”他打報告請軍委任命蕭勁光兼任校長,他自己則改任副校長。
1949年11月22日,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組建大連海軍學校的命令,并任命蕭勁光為校長兼政委,張學思為副校長兼副政委,李東野為政治部主任。1950年2月1日正式開學。這所學校從醞釀籌備到正式誕生,僅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軍內高級知識分子極少,辦海軍學校師資力量奇缺。張學思決定從地方院校招聘教師。這一舉動在20世紀50年代時的中國不免引起異議。有人指出,這豈不是違背以工農為骨干、以陸軍為基礎的建軍路線嗎?而張學思則認為,海軍是一個技術復雜的軍種,要求有高文化、高專業技術水平的干部隊伍。建軍路線也是在實踐中完善的,還應該補充包括吸收大量知識分子和團結、教育舊海軍人員這一條。他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解決師資來源,得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充分肯定:
一是從蘇聯海軍院校中聘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張學思與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和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張愛萍一道秘密赴蘇聯考察。借這個機會,張學思為海軍學校聘請了87名蘇聯海軍專家。二是從全國各高校公開招聘。大連海校先后從清華、北大和湖南大學聘請了慈云桂、曹修懋、余潛修等30多位著名教授。三是從起義的國民黨海軍人員中挑選了幾十名留英留美人員,其中還有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戰役的郭成森、盧東閣等人。
1970年,張學思遭到林彪、“四人幫”的迫害,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投入監獄。不久,他便在獄中離世,年僅54歲。
(據文史博覽微信號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