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愛麗
語文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升華,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消化、鞏固所學知識,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機械抄寫、重復練習較多,重知識點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的創造力、探究力的培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近年來,新課程理念和國家“雙減”政策的大力推行,作業的內容、功能、作用發生了很大轉變,教師通過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增強作業的多樣性,讓作業更有趣味性、針對性,更注重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表達力和創造力,讓學生積極地完成語文作業。
一、自主性作業
常規語文作業以生字詞的掌握、課文段落以及詩歌等的背誦記憶等內容為主,以書寫為主,以知識的掌握為目標,但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教學內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作業的余地,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
二、知識性作業
語文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小學語文是帶領學生認識世界、感受生活、品味語言、感悟情感的課程,語文預習非常重要,在課前讓學生收集課文內容的相關資料,如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可通過查閱圖書、網絡下載等途徑進行搜集,借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比如在學習《魯濱遜漂流記》一文時,課前要求學生搜集作者的相關背景資料,閱讀故事梗概,了解作品大意,關注人物命運,體會魯濱遜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全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三、趣味性作業
長期以來,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學生對作業缺乏興趣,只是單純地完成任務。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即使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也要盡可能地設計一些具有童趣性和親近生活的語文作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產生一種主動完成作業的內驅力。我在布置作業時經常布置一些手工作業、演唱作業、小競賽作業等,把學生引向一個有趣的世界,激發其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如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時,我安排的作業是根據課文展開自己的想象,完成一幅《大青樹下的小學》畫作,可以在課文基礎上適當發揮,畫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大青樹下的小學,學生對作業非常感興趣,完成得非常開心,畫得又快又好,完全達到了設計作業的目的。
四、探究性作業
語文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良好精神情操、合理的語文知識結構、健全的思維品質等,語文作業不能局限在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考查上,還可以結合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現力,多設計一些探究性作業,將語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和語言綜合實踐。比如在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時,我將學生分成小組,組織完成合作探究性作業“漢字真有趣”,圍繞了解“有趣的漢字”開展探究性活動,小組內交流討論活動內容,制訂活動計劃,自由合理分工,有序開展活動,并將實踐成果展示點評。學生對探究性作業非常感興趣,并且探究成果讓我非常驚訝,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對語文知識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和更直觀的認識,有助于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五、體驗性作業
語文是一門知識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小學生對語文認識偏狹,注重書本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眼光放到課堂外,將作業設計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參與觀察、體驗等活動,加強他們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在體驗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言能力。比如我組織學生利用周末進行錯別字專項調研,將學生分成小組,對街道上的廣告牌、標示牌、指示牌等進行掃除錯別字行動,將這些拍照整理,制作成冊,辦一個專題展覽,將這些不規范、不文明使用漢字現象廣而告之,督促改正。這樣的作業趣味性、實效性強,學生在體驗中掌握了知識,將學習與生活有機結合,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總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優化設計語文作業,符合現代教育現狀,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豐富課余生活,發展獨特個性,更好地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