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
內容摘要:自小學音樂新課標實施以來,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給予準確的衡量,更不利于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和音樂能力的培育和發展。本文從科學的、多元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結合音樂素養培育常態,綜合運用評價形式將學生、教師同時作為評價主體,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我判斷力,使評價成為共同參與的活動,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實現學生的思維深度發展。
關鍵詞:音樂評價 ?多維融合 ?科學構建 ?深度發展
回顧音樂教學評價,我們不難發現音樂學習評價依然停留在傳統單一的評價模式上。雖然教師已從課改初的關注形式向關注內容轉變,從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向學生的發展轉變。但學生必需具備的音樂素養和能力仍很少進入“評價”的視野。課改進行到現在,仍有很多教師單純使用期末演唱一首歌曲,或用完成一張音樂試卷,亦或是直接根據直觀判斷打一個分數交差。這樣的評價有失客觀性,無法正確反映學生音樂學習的實際情況,更無法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新課程標準關于評價明確指出: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及時觀察學生學習情況,發現課堂教學問題,及時進行分析、診斷,從而調整教師的教學行為,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一、完善課堂評價,打造高效課堂
(1)有效運用課堂評價語言。教師的評價語言是音樂課堂學習有效評價的助推劑,在教學中具有著強大的導向和激勵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評價語言不能僅停留在“好,很棒!”“你真了不起!”而應從音樂的本質出發,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思考。也可使用生動親切的口頭評價、誠懇真摯的文字贊揚、細致無聲的體態贊揚、有據可查的直觀贊揚、真實有效的素養評價,以此激發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建立課堂學習評價機制。高效的課堂評價機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為一門“非考試”學科,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課堂常規等一系列細節開始規范。從課前準備到音樂書本攜帶情況,從行進路隊評價標準靜、齊、快到行進中講話、未跟上隊伍的評價方式。從傾聽習慣評價到歌唱姿勢評價、積極回答問題評價、音樂活動的參與度評價,以量化的方式進行記錄。
(3)評價分層,呵護差異發展。音樂課堂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差異,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們。教學評價中我們要尊重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性,注重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狀態,并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分層評價。在評價的闡述中作出鼓勵的表述,評價的過程看成是孩子自我思考、不斷成長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音樂學習呈現出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
二、評價方案的設計與實施
(1)加強過程性評價,以量變促質變。學生的音樂能力和水平呈現需以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為媒介,過程性評價需要細化到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細節,從學生的點滴開始,以量化的形式記錄孩子每一個精彩的瞬間,以此來規范孩子的行為、聽課習慣,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其成就感。我們使用了個人積分表、小組積分表、班級積分表、成長小檔案。①個人積分表。以學期為單位,人手一張積分表,從行進路隊、聽課習慣、回答問題、參與狀態、小組合作入手,記錄孩子在音樂課中的點滴成長。通過縱向評價發現自己的進步,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積分表了解該學生成長情況,尋找策略,因材施教。②小組積分表。每班選出8名音樂素養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每組安排5-6名同學擔任組員,分組時組員的能力進行一個統籌規劃,各種素養盡可能均衡,每組搭配一個相對較弱的同學,相互幫扶。每組發放一本小組記錄冊,由組長負責統計組員每堂音樂課的參與態度、行進路隊、行為習慣、模塊測試得分等個性素質作評價。組員可以通過積分表了解自己的學習效率以及在小組中所處的位置,從而不斷勉勵自己進步。③班級積分表。以班為單位,每班一張班級的積分表,用于累計每個小組的得分 ,采用“聯賽式”的方式進行記錄。最后形成一個學期總成績,評出學期總冠軍、最佳學員。此外,根據個人的分項成績,評出各個單項的最佳。
(2)細化模塊評價,促進音樂能力形成。①課前五分鐘——音樂素養大比拼。設置課前五分鐘音樂素養大比拼欄目,內容有名人名家、詩化音樂、樂器知識知多少、春節歌曲聯唱等等。音樂素養大比拼為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小舞臺,讓他們在活動中激發自我表現的欲望,在參與演唱中真正領悟了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以及音樂的內在美。②音樂小能手——走進婺劇、名曲賞析、春天交響曲擂臺賽。學期工作計劃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特意安排了幾個主題讓學生來嘗試拓展教學,如走進婺劇、名曲賞析、春天交響曲擂臺賽等,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以及創新的火花,培養他們的獨創性、探究性、靈活性。③紅領巾廣播站——好歌我來唱。形形色色的pk賽、達人秀在各大電視臺登場,同樣時代元素走進校園,將為校園的生活添上一筆美麗的色彩。我們課題組與校紅領巾廣播站攜手,創辦夢想電臺欄目,每周激情演唱一首最拿手的校園歌曲,校兩千多名學生當聽眾,圓一次自己的歌星夢。活動還以年級專場形式開展并予以海報宣傳,學生在活動中向我呈現了強大的音樂表現力,我相信這將使孩子終生記得這次難忘的登臺秀。
因此,科學系統的評價要從培育學生的音樂素養形成出發,多維度來看待新課程教學實施的過程及效果。以此促使教師更好地學習與研究課程標準,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避免因教學的隨意性而破壞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參考文獻:
(1)[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
(2)[奧]愛德華·漢斯里克.《論音樂的美》.人民音樂出版社
(3)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師大出版社
(4)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