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閱讀指要
人物通訊是指以新聞人物為對象的通訊,它是以人物為中心進行報道,通過一個人物或一組人物新近的行動來反映時代特點和社會面貌的一種通訊形式。這里的新聞人物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類人。人物通訊是以人物的新近行動為新聞主體,重在表現人物的品質、性格和精神面貌,通過個別顯示普遍,通過平凡突出偉大,達到揭示時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讀者的目的。采寫人物通訊是為了通過人物的思想、人物的精神面貌教育人、感染人。光寫事跡不寫思想,人物是平面的;而有了思想,文字才有靈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訊有“兩條線”,一條是“過程線”,一條是“思想線”。“過程線”是人物生活的經歷或事件發展的過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現象;“思想線”則是作者根據人物事跡所提煉出的主題——中心思想,它貫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跡中,反映著事物的本質意義。
閱讀人物通訊,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細心閱讀,方法得當。
同學們在第一遍閱讀文本時就要扣住人物形象,對關鍵詞語進行勾畫圈點,腦海里不僅要對人物形象“建模”,還要對關鍵詞進行強化,爭取讀完一遍就能清晰準確地梳理出人物關鍵信息,并將人物的每個特征落實到原文的具體段落中。
2.深層閱讀,精要概括。
人物通訊閱讀的主觀題考查的內容有梳理行文思路,概括人物事跡,探討現實意義等。回答這類題時,首先要在精讀的基礎上,對文本分層分段,進行簡要、精準的概括,明確文章的結構,為答題做好準備。其次要對文本進行深層閱讀,根據主觀題的題干要求篩選人物的關鍵信息,去枝留干,求同存異,合并同類項。最后要整合要點信息,對文本進行合理的推斷,挖掘出文本的深刻內涵。
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當代畢昇:記兩院院士王選
◎王光榮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被人們譽為“當代畢昇”。他研制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引發了我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一場技術革命。他主持開發的華光和方正電子出版系統,占據國內99%的報業市場和90%的書刊(黑白)出版業市場,以及海外80%的華文報業市場,并打入日本、韓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選教授從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并留校,在無線電系當了助教。在此后的3年里,王選一直在計算機硬件第一線上摸爬滾打。然而,1961年他卻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作了重大的調整,以他的話來說,是“從硬件轉向軟件,但不放棄硬件,而是從事軟硬件相結合的研究,以探討軟件對未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影響”。
當問及調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時,王選說:“當時我閱讀了國外許多文獻,50年代國外有名的計算機體系結構使我贊嘆不已,同時不斷問自己,為什么只能欣賞別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創新思想?我試圖尋找創造的源泉,即那些創新構思的背景,逐步領悟到程序和應用對硬件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軟件,才算真正懂得計算機。后來的實踐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軟硬件兩方面的知識和實踐是我能夠承擔激光照排系統研制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選擇使我深切地體會到,跨領域研究是取得創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論發明者維納說的那樣,‘在已經建立起來的學科之間的無人空白區上去耕耘,最能取得豐碩成果。”
1974年8月,我國制定了國家重點項目“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簡稱“748工程”)。北京大學從1975年開始從事其子項目“漢字精密照排系統”的研究工作,王選作為技術負責人領導這一科研項目。他在調研了國際技術發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決策:跨過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學機械式照排系統、歐美流行的第三代陰極射線管式照排系統,直接研制國外尚無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采取跨越式發展的技術路線。
對于這一創造性想法,王選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經過對國內外狀況細致的調查分析,他堅信數字式存儲(第四代機)將是代表技術發展的方向。科學研究有時可以采取這種迂回策略,用創新的設計,繞過按常規方式發展會遇到的巨大困難,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往往能夠走出一條事半功倍的捷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選常說,科學研究本身帶來的愉快是最大的報酬,是一種高級享受。幾十年來,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科學事業。
1975年,王選開始研究激光照排時正病休在家。為了解國外的研究狀況和發展動向,他常拖著病體到中國科技情報所查閱資料。當時條件很艱苦,沒有項目經費,王選常為節省5分錢的公交車費,提前一站下車;為節省復印費,許多資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長達18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選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
但王選從來沒有埋怨過生活,他深知科研的樂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這樣一句話:“獻身于科學研究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樂趣。”幾十年的科研攻關,有三件事讓王選教授興奮不已:一是在攻克技術難關時,冥思苦想,幾周睡不好覺,忽然一天半夜靈機一動,想出絕招,使問題迎刃而解,這種愉快和享受是難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廣泛采用,這種成就感是金錢所買不來的,是最大的酬報。三是發現年輕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年,56歲的王選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他說:“今后看我貢獻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個年輕人。”
有些人開始不理解了:人家60多歲的老人在一線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選是不是想“見好就收”?但王選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識到并非每個領域的科學研究都歡迎年長者。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年輕人具有明顯的優勢。他說自己的兩次創造高峰——1964年從事軟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項目,分別只有27歲和38歲。
慧眼金睛,識千里良駒。在王選教授的培養下,一批敢于創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國(36歲)、陽振坤(28歲)、湯熾(28歲)三位年輕人擔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國主持完成了第一個中文彩色報紙編排系統;湯熾提出并主持實現了采用面向對象技術的新一代排版軟件;陽振坤博士領導完成了由我國獨立研制的PostScriptLever2照排系統。王選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他們正在為我國的計算機信息處理事業奉獻著青春和才智。
(選自《光明日報》2019年8月14日)
1.人物通訊往往會選擇典型事件來表現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擇取了三個典型事件對王選院士進行了報道,請分別擬寫小標題來加以概括。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人物通訊《探界者“鐘揚”》一樣,本文也多處引用了主人公王選院士所說的話,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細節描寫是人物通訊用來表現人物而采取的方法,課本中所選的《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等三篇通訊都著力刻畫了一些細節。請在《當代畢昇:記兩院院士王選》一文中找一處,加以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