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學科教學的美育功能需要在課堂實踐中不斷滲入,融入美育元素的高中音樂課堂要進一步注重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歌曲的情感啟迪。突出藝術感染力和情感滲透的高中音樂課堂,更注重學生對曲調、旋律和節奏的分析與掌控,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藝術性突出表現在學生參與審美的實踐和情感熏陶的過程中,其教學核心在于是否實現了審美情感培育的目標。
關鍵詞:學生;音樂;情感基調;美育;鑒賞
音樂課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氛圍的輕松和活躍而倍受學生青睞,從傳統的音樂課跟唱、學唱教學到新課改下突出學生主體實踐的音樂課堂,音樂課在教學目標上實現了質的提升,其教學的核心內容也不斷向落實美育的方向轉變。高中音樂課程在發揮學科價值的功能中,更是擔當著開展美育的重任。然而由于諸多原因,高中音樂課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發揮的美育功能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受升學因素的影響,高中音樂課教學大打折扣的現象較為普遍,體現音樂教學的人文價值、突出音樂學科的心靈感悟和欣賞聆聽實踐、落實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等理念均未得到有效貫徹,這讓原本富含美育功能的高中音樂學科并未發揮出應有的學科價值,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導致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嚴重缺失,這種現狀必須在高中音樂課教學中加以改善和轉變。下面筆者以高中音樂課教學中落實美育的實踐為例,就提升高中音樂課美育質量的策略談幾點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一、從樂理學習中認識音樂歌曲的曲調美
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樂理知識點,是高中音樂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樂理知識本身比較枯燥,但往往基礎性強的樂理知識,恰恰是一種方法的展示和指導,這也避免了大多數高中生合著課本上音樂課的尷尬局面。教師給學生普及一定的樂理知識點,也可以將學生從“譜盲”的處境中解放出來。如對“音樂要素與音樂語言”的了解中,學生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概念和定義,掌握節拍、和聲、速度、旋律等樂理知識點,認識簡譜當中開頭的G、F、D等音調,也會隨著樂理知識的習得而掌握演唱中的音調高低,從樂理內容中增強對曲調的節奏把握,可以進一步提高音樂課堂的參與度。再如,在人音版高中音樂教材第三節“漢族民歌的分類和基本特征”的樂理知識點上,筆者讓學生通過自讀的方式,對號子、小調和山歌等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接著筆者結合當地的民歌分類,拓展到民歌種類和具體的特征,將“兩當號子”“河池小曲”(又名“河池小調”)“徽縣山歌”等不同種類的當地民歌分別給學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通過多媒體對當地不同種類的民歌進行了片段播放,學生不僅學習了樂理知識,認識了當地的民歌曲目,更是通過學習樂理體會到了民歌的曲調展現出來的原始生態美。
二、從歌曲鑒賞中感悟音樂表達的情感美
鑒賞歌曲的過程,其實就是教師滲透情感、實施美育的具體實踐過程。高中生由于本身接觸過的歌曲量比較大,加上對一些音樂情感基調的精準掌握,基本具備鑒賞歌曲的實踐能力。音樂教師在鑒賞課教學中,要不斷引導學生分析歌曲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并從試唱的實踐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歌曲的情感表達。如對現代歌曲《不忘初心》的學習和鑒賞課,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的基本目標,既讓學生切身感受對這種宏偉藍圖追尋的情感,同時還要將演唱歌曲時深情的表達形象化,在極富渲染力的情感襯托中,感悟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道路之美、山水之麗、時代之強。對于歌曲情感的把握,更應該結合時代背景,運用辯證的思維和眼光看待情感展現的具體時段和節奏感。民謠歌曲的情感大多數以歡快的情感基調呈現,對這類歌曲的鑒賞和學習,學生會透徹地感受民謠歌曲展現的情感美,必須從歌曲具體的創作時代和作者的寫作背景辯證地分析,如展現大草原的美、對游牧民族英雄贊美的歌謠,都是一種原生態歌喉的展示,運用這樣的情感基調和歌喉演唱出來的歌曲,人們閉目細聽便能感受到大草原的美。這種來自聽覺的享受和視覺的想象融合在一起,無論是讓學生甄別美,還是聆聽美,都是一種無聲之中伴有強音的熏陶和浸潤,與心靈的洗滌遙相呼應,有效凸顯了音樂鑒賞課的美育功能。
三、從歌曲內容中理解音樂課堂的感染力
如果說音樂的詞作者為一首歌建構了框架,那么曲作者無疑為它注入了靈魂,詞作者的著重點在歌曲內容的選擇上,曲作者則將側重點放在歌曲情感的表達上,而曲本身也屬于音樂內容的范疇,詞和曲結合讓音樂歌曲實現了有機統一。在講解“音樂要素與音樂語言”這節內容時,人們耳熟能詳的《一杯美酒》《祝酒歌》《舉杯吧朋友》等歌曲,都是與酒有關的內容,作為鑒賞性的歌曲,音樂教師只有抓住有利時機,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和欲望,并不斷地營造歡快、愉悅的歌曲情感氛圍,才能突出音樂課堂的感染力,才能讓美育之光照亮整個班集體。如施光南譜曲的《祝酒歌》表現出的情感內容豐富,筆者在講授這節內容時,首先對課堂進行了巧妙的設計,上課鈴聲敲響后,筆者首先以歌唱的方式步入教室,“美酒飄香啊歌聲飛,朋友啊請你來干一杯,干一
杯……”不一樣的導入方式,頓時讓平常沒有創意的音樂課堂增添了大量的音樂元素,在向學生展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之后,筆者創設情境,假設班級就是一個宴會廳,所有的學生都是在參加一個“party”,采用模擬情境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歡快的氣氛時,伴隨《祝酒歌》的音樂,愉悅的表情洋溢在學生臉上,審美的情操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這種音樂課堂帶給學生的感染力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四、從歌曲節奏中培養學生審美的表現力
高中生所具備的音樂素養能力完全可以掌控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權,這也有效避免了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走進“師本位”的誤區,引導學生精準把握歌曲的節奏,讓學生學會歌曲自然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環節中,經常會發現部分學生的節奏感差,或者跟不上節奏,甚至在快節奏階段容易出現“繞舌頭”的狀況,這種現象從側面反映出了學生對歌曲節奏感的把控還不夠靈活,那么表現出來的結果自然是美中不足,運用歌曲的節奏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表現力,需要讓學生親身體驗歌曲節奏展現出來的鏗鏘快感和節拍規律。如教學“少數民族民歌”這節內容時,歌曲的節奏不外乎粗獷豪放、蕩氣回腸,或歌聲婉轉、琴聲悠揚,但如何讓學生通過對節奏的認識發現歌曲旋律的優美,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音樂實踐活動時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在欣賞過程中的感受,探究總結歌曲的情感表達藝術與旋律展現的特征,從課堂的收獲中用心推介歌曲,并形成欣賞美妙音樂、表達審美情操的整體藝術表現力,真正從歌曲節奏分析鑒賞中汲取美育的養分。
五、從歌曲練唱中突出美育實踐的重要性
歌曲練唱是學生在音樂課堂必須要進行的內容和環節,注重學生練唱的音樂課堂更加突出了美育的實踐性特點。高中音樂課堂往往對學生練唱這個環節把握不夠平衡,或者過多注重練唱,把音樂課組織成練歌課,或不注重練唱,把音樂課組織成理論講述課,這些都不利于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與樂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為高中音樂教師,一定要在歌曲練唱的實踐環節尋找平衡點,做到練唱實踐與樂理學習相輔相成,為高中音樂課堂注重美育實踐提供基礎保障。一首歌曲究竟旋律美在哪里,感情基調節奏如何,從文字描述中獲取的樂理內容,遠遠比不上學生在實踐練唱環節得出的理論精準和有效。要突出音樂課堂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教師需要進一步組織和引導學生身體力行,才能體驗歌曲蘊含的美育元素。筆者在組織音樂實踐活動課的過程中,針對部分學生對音樂課興趣不高的實際情況,著手從他們的練唱環節培養學習音樂的興趣,并逐步引導他們參與了練唱環節,時間一長,原本“懶得張口”的學生,也慢慢開始參與歌曲練唱了,幾個有美聲天賦的學生也在練唱的過程中得到挖掘。事實證明,大部分學生通過練唱不僅培養了善于發聲的興趣愛好,而且在音樂實踐訓練中進一步提升了感受音樂之美的審美情操和能力。
六、從課堂歸納中展現音樂教學的藝術性
音樂教學的藝術性在于通過樂理的學習和對歌曲本身的認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知旋律的素養,進而激發音樂課堂本身的藝術元素,以期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音樂課堂對學生的認知啟發和情感升華,往往需要在課堂歸納環節,才能起到很好的助推和凝練作用。音樂教師在歸納課堂時要圍繞課堂內容中的某一個藝術亮點,有針對性地突出它所表現的藝術價值和成就,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意識的基礎上總結提升。如對外國歌劇所包含的音樂曲目鑒賞教學中,筆者針對歌曲的內容,采用讓學生認識簡譜的方式進行試唱,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把握曲目的節奏并進行練唱,基本實現了教學設計規定的階段目標。筆者在課堂小結環節概括性地復述了歌劇中記錄的內容,并將該曲目和歌劇在當時的藝術價值進行了陳述,結合歌劇藝術發展的歷程及其輝煌的曲目代表作了解,進一步升華了音樂課堂,讓本來就飽含藝術元素的音樂課堂迸發出了更加絢麗的藝術魅力,美育的理念如陽光雨露般浸潤學生的心田。
綜上所述,高中音樂教材中涉及的好多內容專業性較強,音樂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把控好難度系數,將重點放在學生美育上,注重音樂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培養目標,以塑造學生鑒賞美的心靈為依托,通過開展歌曲學習、樂理了解、節奏把控、情感分析、藝術鑒賞等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力和審美綜合能力,讓美育的實踐在高中音樂課堂不斷綻放藝術光彩。
參考文獻:
[1]徐靜.音樂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和美育的滲透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22):55-56.
[2]嵇立.高中音樂教學實施美育的有效路徑[J].情感讀本,2017(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