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

顏值高,實力強,濰坊風箏,自信滿滿暢游世界。
自1984年開始舉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讓濰坊風箏飛進了世人的視野,飛遍了華夏大地,飛向了世界六大洲。如今,濰坊市風箏企業發展到200多家,從事風箏及配件制作銷售的個體工商戶近500家,設計生產的風箏超過1000種,風箏產業鏈從業人員8萬多人,風箏及相關產業年產值超20億元,濰坊風箏占國內市場80%以上,占國際市場75%以上。
據史料記載,濰坊風箏宋代開始流行于民間,明代普及,清代乾嘉年間盛行鄉里。當時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制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而且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
以竹篾為骨架,以絲絹糊面,然后飽醮丹青,一筆一畫勾勒、渲染……經過幾十道工序,一只栩栩如生的風箏才得以誕生。“自古傳法,薄如懸絲”,濰坊傳統風箏是工藝、美術與匠心的結合,硬翅、軟翅、串式、板式、立體、動態風箏無不工藝精湛,具有選材講究、造型優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動、繪畫艷麗、起飛靈活的風格與特色。
長期以來,濰坊風箏產銷主要集中在兩處:一是老濰縣,一是楊家埠。老濰縣風箏(城派風箏)是以十笏園為核心的老濰縣“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藝匠派的典型代表。而楊家埠風箏作為民間傳統風箏的代表,大量吸收了木版年畫的用色風格,怡紅快綠,明黃亮藍,生猛而濃烈,大膽而夸張,一個是淡煙流水畫屏幽,一個是是濃墨重彩鋪排來,卻有著靈魂上的共同點:無論是造型還是制作工藝,都有著一種精益求精、守正創新的工匠精神。世代傳承的精湛工藝,為濰坊風箏這個品牌的打造積蓄著資本,貢獻著力量。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濰坊風箏煥發了新的生機,風箏交流活動日趨頻繁和擴大,濰坊風箏開始與世界接軌。在充分發揮現代工藝、現代科學技術的優勢,吸收傳統風箏精華的基礎上,現代風箏成為市場的新生力量,軟體風箏廠的工人進行激光切割操作,夜光風箏、沖浪風箏、特技運動風箏成為對外出口的主力軍。
39年來,小小的濰坊風箏借助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東風,做成了大產業。據調查統計,1984年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時濰坊市有20家風箏企業,規模小、效益低,是手工式風箏作坊,年銷售額僅有20多萬元。隨著風箏會的舉辦,濰坊風箏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國內外銷量不斷增長,風箏企業數量也迅速增多。現在,全市風箏工商業戶發展到614家,其中,坊子區的王家莊子村和寒亭區的楊家埠村已成為主要的風箏生產加工基地,全市每年生產風箏約1.2億只,設計生產的風箏規格品種達到上千種。同時也涌現出了如濰坊天成、濰坊凱旋、楊家埠、飛人風箏廠等一些年銷售千萬元以上的較大企業,全市有39家企業出口風箏。濰坊風箏除在當地銷售外,國內的北京、上海、義烏等地是其主要的營銷集散地;在國外,已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突飛猛進,濰坊的風箏企業也緊跟潮流,實現線下線上兩條腿走路,規模較大的風箏電商企業達到50家。
濰坊風箏產業界最大的股份制生產企業兼出口企業濰坊凱旋風箏制造有限公司,2004年就在阿里巴巴國際站注冊了推廣平臺,把絕大部分業務都搬到網上進行。今年以來,風箏產業出現旺銷,不少企業斷貨,有的直播號一天銷售額達39萬余元。
在被譽為“中國風箏第一村”的坊子區王家莊子村,一只只風箏通過電商平臺“飛”往全國各地。在王家莊子村,風箏加工廠突破百家,規模較大的商家超過八成,八成以上的風箏加工都有了自己的網店,實現了線下、線上同步銷售。這里年產風箏達9000萬只,年產值逾億元。
為促進風箏產業發展、弘揚風箏文化、風箏運動,形成規范、高效的風箏交易市場,濰坊市于2019年、2020年連續舉辦了兩屆中國(濰坊)國際風箏產業文化交易博覽會,本屆博覽會參展企業和采購商現場簽約交易額1500萬元,兩屆博覽會的總交易額分別達到1億元、1.2億元,為風箏生產企業和經銷商搭建一個集中展示、交易的平臺。
濰坊市政府一直支持風箏產業發展,使風箏產業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向集聚化、規模化發展。
堅持搭建國際化平臺。每年舉辦濰坊國際風箏會,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愛好者云集濰坊,參加世界風箏錦標賽,在藍天上展現自己的作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但濰坊風箏獨做一幟,可以說獨領風騷。近幾年濰坊國際風箏會綜合服務中心每年都策劃幾個主題,支持風箏企業制作精特風箏,借機不斷叫響濰坊風箏的品牌,如航空母艦風箏、中國空間站風箏、巨龍風箏等都引起了全世界廣泛關注。世界上不少國家的城市都提出與濰坊市合作風箏節會的愿望,如美國、德國、法國、巴西、丹麥、南非、韓國、日本等,如果沒有疫情影響,濰坊風箏產業可能會井噴式發展。

推進文旅融合。近幾年來為了擴大風箏產業市場,我們通過風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帶動風箏產業發展,每年濰坊國際風箏會綜合服務中心都組織風箏藝人參加世界各地的風箏文化活動。先后在美國、意大利、新西蘭、澳大利亞、法國、馬來西亞、加拿大、韓國、日本、南非等國家和中國臺灣、香港開展了濰坊風箏文化交流活動。扎制獨具特色的風箏大篷車到全國15個重點城市進行風箏放飛展示;在濰坊60個景區舉辦“我帶風箏游濰坊”放飛活動;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組織“濰坊風箏中國行”全國放飛活動,到祖國的東西南北端和泰山、黃河壺口瀑布進行放飛,行程12000公里;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精心制作紅色主題風箏,在嘉興、井岡山、延安等地舉行放飛活動。
同時,我們組織了風箏主題的全國征文、征詩、征歌、征畫、征吉祥物等活動,并進行了展演展覽和出版發行,組織了風箏主題的文創、影視制作、郵冊制作等活動,還與騰訊公司合作把風箏文化植入流行的手游中,使風箏文化通過不同媒介發揚光大。
建立風箏產業發展體系,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風箏產業發展。推動資源整合,建立風箏產業生產集聚區,打破單家單戶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促進濰城、坊子、寒亭風箏生產廠區化,支持坊子區王家莊子村和寒亭區楊家埠村創建風箏文化特色小鎮,打造現代化風箏生產領軍企業,擴大高端優質風箏如精品傳統風箏、現代風箏、動力風箏和沖浪風箏的生產規模。建立濰坊風箏標準體系,制訂風箏產業規劃,鼓勵風箏企業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制作高附加值的產品。助推風箏企業擴大銷售,鼓勵支持風箏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在風箏生產相對集中的坊子區王家莊子村,打造電子商務淘寶村。在奎文區推進風箏電商產業園建設。高度重視濰坊風箏知識產權,加強風箏商標專利的保護,使濰坊風箏產業走上一條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W ith attractive appearance and strong competitiveness, the kite industry in Weifang is soaring.
Since the first Weifang International Kite Festival held in 1984, Weifangs kites have “flied” into the horizon of the world people,“across” the sky over China and“to” the five continents around the globe. Today, there are over 400 kite related companies in Weifang, designing and producing almost a thousand types of kites, engaging over 100,000 people throughout the kite industrial chain and creat- ing an annual value of over 2 billion yuan from the kite and related sectors. In the Chinese market, 8 of every 10 kites are produced in Weifang; internationally, 7 of every 10 kites are mad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