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妮
青島市嶗山區注重發揮黨組織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創新建立“城市聯農村、機關聯基層、強村聯弱村、國企聯民企、公校聯民校、公醫聯民醫”的“六聯”機制,覆蓋農村、城市、機關、國企、學校、醫院等各領域黨組織800余個,著力提高各領域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
城市農村共建,唱好“重頭戲”。一方面,立足嶗山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的現狀,組織18個城鄉管區結對共建,相互吸納兼職委員,充分挖掘城鄉社區的實際需求,組織實施共建項目31個,為農村居民提供就業崗位150余個,不斷優化城鄉各類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強化示范帶動效應,組織轄區“兩委”班子戰斗力強、集體經濟發展較快、城鄉治理有效的基層黨建示范社區,與軟弱渙散社區、集體經濟薄弱社區結成共建對子,每年雙方共同研究確定1至2個共建項目,通過選派優秀社區干部擔任薄弱社區黨建工作指導員、榮譽書記,整合雙方區域內的產業、項目、人才等資源,不斷擴大社區層面聯建共建覆蓋面。
機關基層共建,畫好“同心圓”。以“平時拉練、戰時應急”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黨員“雙報到”工作為抓手,組織全區120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167個社區(村)黨組織建立常態化結對共建關系,組建黨員先鋒服務團隊,簽訂220余個共建項目,協調解決居民出行、冬季供暖、老舊小區改造等群眾關切難題;同時,建立“戰時應急處突”工作機制,關鍵時刻快速組建“前方沖鋒隊+后方預備隊”,幫助街道社區合力推進疫情防控、環境整治、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實現了城市治理服務由社區唱“獨角戲”到多方參與“大合唱”的轉變。
公辦民辦共建,打好“組合拳”。堅持互帶互動、優勢互補,發揮國有企業、公辦學校、公辦醫療機構的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通過黨建結對共建,實現業務發展互促共進。以產業鏈關聯、供應鏈關聯、區域性關聯為原則,推動8家區屬重點國有平臺公司分別確定2至3個關聯民營企業,形成助推企業健康發展的黨建合力。聚焦立德樹人總目標,協調區域內公辦學校、幼兒園等教育資源,將30余個民辦教育機構納入結對共建范疇,有效提升教育系統黨建工作整體品質。創新推動“黨建醫聯體”建設,協調青醫附院嶗山分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等優勢公醫資源,配合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11個民營醫療機構結對共建,以黨建融合帶動醫療健康事業發展。
青島市嶗山區以全域資源共享共用為目標,突出聯建共建黨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聚焦人才隊伍、服務陣地、平臺載體等方面,實現各類資源高效聚合。
激發人才隊伍活力。探索采取雙向掛職、書記輪值、人才聯育等方式,相互搭建人才成長進步平臺,聯合開展人才交流學習、企業發展座談會等活動60余次,推動城市與農村、機關與基層、強村與弱村、國企與民企、公醫與民醫、公校與民校之間人才交流、力量下沉。在疫情防控期間,持續發揮各領域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聯動成立臨時黨支部116個、黨員突擊隊和示范崗1021個,先后分10批次抽調區直部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黨員干部820余人,參與到隔離場所、核酸檢測等重要崗位服務1100余人次,在防控一線錘煉作風能力。
加強服務陣地建設。立足黨員群眾需求,把黨群服務陣地建設作為推進全域黨建的重要載體,推動黨建、民政、教育、醫療、文化、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各領域資源集聚集成。按照“15分鐘黨群服務圈”的標準,高品質建設了東城國際社區、東麥窯村、青島國際創新園、特銳德公司、區行政審批大廳等200余個不同領域、各具特色的黨群服務中心、驛站,不斷推動黨群陣地建在服務群眾最前沿。同時,堅持共享共用原則,依托海爾門店、金融樓宇等,新建2處暖“新”驛站,并將各領域黨群服務陣地全部面向戶外勞動者、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開放,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提供溫馨家園。
創新搭建平臺載體。以提升服務實效、促進行業發展為目標,積極發揮共建單位各自比較優勢,創新搭建了產業鏈人才聯盟、機關黨建聯盟、企業家聯合會、“黨建醫聯體”等30余個平臺載體,吸納社區、兩新組織、機關事業單位等150余個成員單位,推進互助式、包容式、幫帶式發展。統籌整合各領域優勢資源,精準建立“機關黨建資源庫”“樓宇黨建資源庫”等信息交換共享平臺,推動黨員活動、扶持政策、教育培訓、學術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共用,不斷提升城市與農村、機關與基層、強村與弱村、國企與民企、公校與民校、公醫與民醫之間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水平。
青島市嶗山區堅持黨建工作服從、服務、賦能中心工作理念,把推動全域黨建與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進一步激發城市基層黨建的內生動力。
強化優勢互補,聯長短板。緊盯各領域各行業短板弱項,通過精準結對實現優勢互補、各取所需,切實把工作中的“短板”做成高質量發展的潛力股。針對民辦醫療機構存在的社會信譽較低、人才力量不足等問題,通過“公醫聯民醫”機制,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牽頭,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院區)、青島和睦家醫院建立起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定期開展跟班學習、蹲點指導、遠程會診等業務交流,推動業務能力共同提升;聯合組建“紅馬甲”志愿服務隊,派駐骨干力量到社區開展10余次義診活動,滿足居民就醫需求。
突出區域聯動,聯優服務。堅持以黨建為統領,織密各類黨組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運行網絡,為周邊區域不同類型黨組織提供優質服務。充分發揮區屬國企青島高科產業有限公司服務園區優勢,強化對園區內民營企業的幫帶幫扶,推進實施以“一核六強五聯動”為主要內容的“165園區黨建體系”,創建“只來一個點、服務全幫辦”特色服務品牌,為園區企業黨員提供幫辦服務256項、咨詢服務530余次。聯合周邊高校院所、街道社區,定制“黨建套餐”20余個,打造“我幫你”系列政策課堂,圍繞企業開辦、數字化轉型等主題,邀請專家學者提供政策解讀,引導園區民營企業健康發展。
深化品牌建設,聯強力量。堅持“打破壁壘、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深化品牌內涵,切實凝聚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區委教育工委在“公校聯民校”工作中深化“四紅”黨建品牌建設,通過培育紅色園丁、講好紅色課堂、閱讀紅色書籍、建設紅色陣地,積極探索組織聯建、黨建聯動、班子聯席、教師聯課的實踐路徑,讓公辦民辦學校互幫互助成為常態。中韓街道黨工委搭建“活力紅盟”區域化黨建品牌,充分發揮共商共建、共抓共促、共贏共享的集體優勢,將轄區內社區、企業等50余個黨組織納入綜合黨委統一管理,與52家企業簽訂共建倡議書,建立資源清單210余張,先后吸引50余家成長型創新企業入駐,20余名緊缺型人才落戶,有效破解發展問題,品牌效應深入人心。
In recent years, Laoshan Dis- trict,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has, in line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primary-level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firmly adhered to the concept of district-wide integration, and organically linked various organizations from different fields and regions, so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urban primary-level Party building featuring "district-wide coordination, multi-party interaction, cluster development, joint contributions and shared benef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