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文忠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城市管理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市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城市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規劃》是“十四五”時期首都城市管理發展的行動綱領,對推動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三五”以來,北京市下足“繡花功夫”精細管理城市,城鄉環境更加干凈整潔、靚麗溫馨,城市運行更加充裕、高效、安全、順暢,市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區,又治理好每個社區、每條小街小巷小胡同”的要求,完成3123條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黨的“十九大”、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活動保障,開展相關區域環境整治提升。出色完成國慶、春節等重要節日景觀布置,5年來共設置各式燈籠、中國結等裝飾84萬余件,景觀小品700余處,群眾身邊環境大幅改善。開展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治理,完成各類架空線入地及規范梳理1400余公里,拔除各類線桿3.2萬根,規范治理戶外廣告牌匾4.8萬余塊,城市公共空間更加整潔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組織開展農村街坊路保潔、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公廁達標改造等方面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電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完成147個老舊小區、2111個村配套電網改造,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5%。天然氣年消費量達到189億立方米,服務居民用戶715.6萬戶。城鎮供熱面積達到8.95億平方米,形成以熱電聯產、燃氣供熱為主導,多種能源、多種供熱方式相結合的供熱體系,供熱投訴量逐年下降,降幅達40%。全市地下管線總里程22.86萬公里,完成消隱工程3268項、690公里,治理病害檢查井25萬余座,地下管線年均百公里事故數降至0.84起。全市公廁20504座,提升改造9549座,公廁等級達標率達到95%,基本實現農村地區三類及以上公廁全覆蓋。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6座,總設計處理能力3.38萬噸/日,其中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2.588萬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出臺《關于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意見》,落實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進城市管理法治化、標準化、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建成“1+16+33+N”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2016-2020年,網格平臺受理案件從362.8萬件增長到834.2萬件,2021年突破1000萬件,結案率提高到90%以上。推進“熱線+網格”融合發展,2020年辦理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派單37萬件,2021年達50萬件,解決率、滿意率均在95%以上,城市綜合管理效能顯著提升。修訂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村創建活動,廣大市民群眾共同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98%、參與率達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垃圾分類開創新局面。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為統領,持續推進“三治五化”,努力構建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規劃》編制做到“四個突出”:一是突出服務為先。圍繞服務保障大國首都功能和民生改善,當好城市管家,以首善標準服務保障首都發展,讓市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二是突出綠色低碳。統籌“雙碳目標”和能源運行安全,有序推進“碳中和”,推廣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動城市運行保障綠色低碳轉型。三是突出安全韌性。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堅持系統治理,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城市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四是突出“大城管”理念。加強全局性、系統性謀劃,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強化科技賦能,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形成“大城管”格局。
《規劃》提出了六個方面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更加彰顯,城鄉環境品質顯著提升】
一是強化“兩軸一環”景觀統領作用,塑造長安街國家禮儀形象,推進中軸線申遺環境綜合整治,建設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加大核心區老城風貌保護和環境品質提升,突顯核心區國家形象地位。
二是建設國際一流環境風貌的城市副中心,推動“老城”雙修,提升藍綠空間品質,強化夜景環境營造。圍繞“三山五園”地區、“三城一區”、第四使館區等功能區建設,打造與之相匹配的特色環境,使重點區域環境特色更加突出。
三是把城市公共空間作為一個整體,加強規劃設計、建設施工、管理維護全過程管控。充分發揮城市設計對街道環境塑造的精細化管控和引導作用,建立公共空間一體化實施機制。優化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持續推進“多桿合一”和電力箱體“三化”,實施道路架空線入地治理,鼓勵在戶外廣告牌匾標識設施設計中融入區域文化元素。推動公共環境改造提升,健全精細化執法等環境管控長效機制。
四是以街區為單元開展城市更新,推動街區系統更新。從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方面開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進1億平方米市屬老舊小區水、電、氣、熱管線改造。按照“十無五好”標準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著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開展城鄉接合部和城中村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改善城鄉環境品質。
【市政公用服務更加優質、便捷、精細、溫馨,民生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一是緊扣“七有”“五性”,針對近年來“接訴即辦”市民反映突出的“小區充電樁安裝難”“路燈不亮”“集中供暖不熱”“居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等問題,逐一研究提出對策措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二是研究制定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和管理意見,支持鼓勵將充電設施電氣化改造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推動居住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應裝盡裝”。到“十四五”末,全市電動汽車充電樁達70萬個,平原地區公共充電設施平均服務半徑小于3公里,核心區小于0.9公里,有效緩解市民充電焦慮。
三是開展路燈問題專項治理,完成316條道路路燈補建,實現“有路無燈、有燈不亮”問題動態清零,讓路燈照亮市民回家路。
四是對“供暖不熱”投訴集中的小區開展專項治理。逐步推廣智能化供熱,完成1.2億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熱改造。
五是為滿足電動自行車安全充電需求,保障市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力爭2022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全市居住區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全覆蓋。
六是為提升居民用氣安全水平,為約180萬戶液化石油氣居民用戶更換帶有自閉功能的氣瓶瓶閥、安全型氣瓶調壓器,安裝金屬絲織包覆連接軟管;為約690萬戶天然氣居民用戶安裝燃氣自閉閥、金屬連接管。
【城市運行保障體系更加充裕、安全、高效、低碳,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一是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400億千瓦時左右,電能消費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29%。加快外部送電通道建設,輸電能力提高到4300萬千瓦。積極引進綠電,外調綠電力爭達到300億千瓦時。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構建3%~5%可調資源儲備庫,增強電網削峰填谷能力。
二是天然氣消費量控制在200億立方米/年左右。建成西六環中段天然氣工程,實現六環路高壓A管線成環。對具備接入管道天然氣條件的老舊居民樓房(含央產、軍產房屋)完成天然氣接通,推進非居民液化石油氣替代,優化液化石油氣供應站布局,城鄉家庭用戶購氣距離不超過5公里,燃氣供應更加安全高效。
三是城鎮地區供熱面積達到10.5億平方米。推進調峰熱源及配套管網建設,增強城市供熱保障能力。優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熱,鼓勵可再生能源系統與傳統供熱方式多能耦合,可再生能源供熱面積占比達到10%以上。充分利用電廠等余熱資源,全市新增余熱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供熱保障更加綠色低碳。
四是加強可回收物體系建設,健全源頭交投網絡,加快推進分揀中心建設。按照“市級統籌、分區平衡、適度協同、骨干支撐、留有冗余”的原則,完成一批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達到3.1萬噸/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7.5%以上,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反應快速、處置高效、恢復及時的城市管理應急響應體系基本建成,城市安全韌性顯著增強】
一是優化電力網架結構,實施配電網提升改造,全市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6%。構建首都電網“黑啟動”恢復供電網絡,完善華能燃煤機組應急備用運行方案,推動在城市西部地區規劃建設首都供熱戰略儲備基地,進一步增強城市供電供熱韌性。健全熱電氣常態化聯調聯供體系,提升能源協同互保能力。
二是完善唐山LNG應急儲備設施運行管理機制,保障全市年用氣量日均3天的應急儲備能力。建成投運天津南港LNG應急儲備項目,滿足城鎮燃氣企業年用氣量5%的應急儲氣要求。全市天然氣應急儲備能力達到14億立方米左右。
三是持續增強城市生命線韌性,全面開展地下管線普查和安全隱患治理,2022年年底前完成全市燃氣安全排查和整治任務,2024年年底前完成全市地下管線存量重大隱患治理。多舉措預防道路塌陷,保障路面井蓋安全,減少“馬路拉鏈”現象發生。年均地下管線百公里事故數控制在0.7起以內。
【智慧城市建設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實施網格化管理平臺升級改造,健全網格化管理工作體系,打造市、區、街道(鄉鎮)三級城市運行調度指揮體系。加快城市感知前端建設,建成城市管理大數據應用體系,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整合感知體系、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網格巡查等信息來源,及時發現、處置各類問題,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城市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精治共治法治水平顯著提升】
以精細化管理服務為導向,加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推進城市管理與執法融合發展,強化街道(鄉鎮)、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構建“大城管”格局。持續推進“三治五化”,形成重大活動拉動、專項行動推動、廣大群眾行動的首都城市管理特色。
(壓題圖片:首鋼滑雪大跳臺 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提供)
(責任編輯:嚴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