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鋒華?張新月?馬琳
城市管理作為城市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具有時代性、民生性、地域性的重要工作,也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建設“干干凈凈、規規矩矩、漂漂亮亮”的城市,才能增強人民群眾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才能推動城市經濟和社會的良性發展。重慶作為一個人口規模超千萬的特大山地型城市,近年來在實施“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戰略目標過程中,不斷推動城市管理高質量發展。圍繞“干凈整潔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業宜居宜游”的目標,基于山地型大城市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探索出了一條由“大城眾管”“大城細管”“大城智管”構成的“大城三管”城市管理路徑,推動重慶城市管理工作邁向精細化、智能化和人本化。
“大城三管”模式立足于重慶獨特的山水資源特色,把“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城市目標融入城市的精細化管理中。首先,城市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生活垃圾分類法規體系日益完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一體化管理體系的標準化進程不斷加速;通過創新“道路每平方米積塵的重量”等考核指標與手段,城市環衛管理體系愈發細致入微。其次,城市運行秩序不斷改觀。在“功能引導、控制總量、兼顧需求、規范設置、美化城市”的工作原則引導下,城市戶外廣告展示形式不斷規范,城市外立面整潔度大幅提升,“城市照明智能監控系統”提升了主城夜景形象,“一把閘刀”實現對主城區兩江四岸核心區域各類景觀照明設施的統一啟閉;城市主次干道店牌總體統一以符合城區品位,兼具個性以切合商家需求,城市風景秩序井然。最后,城市基礎設施品質得到提升。著力在城市橋梁、隧道及城市道路隔離設施方面設定精細化提升方案,開展坡坎崖綠化美化和“城美山青”建設工程,實施立體綠化、生態綠廊、山體彩化、濱水生態修復,城市綠地功能不斷完善,園林綠化品質逐年提升。
通過“大城智管”,不斷深化智慧城市管理,推動城市運行效率顯著提高。如江北區在全國率先探索構建“一個中心、三個平臺、兩個支撐、兩個輔助”的“1322”智慧城市管理平臺,大力提升發現、處理、響應城市運行問題的能力;大渡口區以“控增量、減存量、建機制、保長效”為目標,運用無人機航拍技術助力城市智慧管理;沙坪壩區以“互聯網+RFID車載閱讀卡+專項監控攝像頭”為管理方式,打造建筑渣土綜合監管平臺;巴南區以“管理‘一幅圖,調度‘一張網,儲存‘一空間,集成‘一平臺,整合‘一中心”的管理模式,搭建智慧城管可視化調度平臺;永川區以“緩解道路交通壓力、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彈性化警務模式”為目標,建設智慧出行綜合服務平臺,方便居民出行。
智能化、人本化等綜合手段大大降低了重慶城市的運行成本。“大城智管”使各類市政設施的能源消耗得到了有效控制,政社間資源結構、組織結構的連接、整合使城市的運行成本持續下降。基于“智慧辦公”的廣泛利用,過去依靠縱向組織傳遞信息的科層結構、中間環節,以及部分傳統的人力工作被大幅削減或由機器取代,極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行政成本和時間成本。如大足區的“城管機器人”視頻智能分析應用系統,通過對非現場智能化發現、自動化檢測提醒與處置,降低人力巡查投入;云陽縣單燈控制及亮度自調節的“智慧路燈”,在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沙坪壩區依托和利用“互聯網+”等信息網絡手段助推建筑渣土管理與服務的同時,為城管一線執法隊員配備單兵執法終端,實現“人”“技”融合,執法效能提升70%,人力成本降低超過60%?!按蟪潜姽堋弊尮卜展┙o精準瞄準需求,降低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的非必要成本,有效激活社會資本參與,如渝中、南岸等區將“馬路辦公”與“門前三包”結合,探索城市治理“五長制”,推動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反饋指標反向制定措施,倒逼管理手段及時調整,控制無效成本,打造服務到位、運營高效的多元共治樣本。
“大城三管”創新實踐,緩解了政府在城市公共服務供給中面臨的活力不足、能力有限等問題。在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兜底作用的同時,積極引入市場在配置城市服務資源和提供城市服務中的專業能力,激活城市活力。如龍湖悅來城市管理有限公司定位“新型城市管理綜合服務提供商”,在政府承擔著引導、搭建平臺、監管等角色的前提下,實施采購,對特定領域的事務提供服務,通過市場化運營,盤活社會公共資源,提升社會活力。北碚區以“2+N”的項目設計思路,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方式統籌安排多個社區治理示范建設項目,完善“皆管理、利互惠”的良性互動機制,建立多元主體間的協商關系,帶動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城市一體化氛圍,城市運行活力得到不斷增強。
“大城三管”在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同時,不斷完善向公眾提供服務的手段、渠道和質量。一是營造“山清水秀”之城。通過推進立體綠化、生態綠廊、濱江生態修復,重慶對城市待建地、邊坡、堡坎進行綠化治理,致力于為居民營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的生活環境,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二是建設“多方共治”之城。“大城眾管”促進了城市管理決策方式從單一走向多元,政、企、民多方共同參與城市建設與管理,“馬路辦公”秉承“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處置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的理念,開展工作,市容問題100%得到整改。三是打造“因地制宜,問計于民”之城。各區縣采取不同舉措提高居民滿意度。如九龍坡區借助“五長制+網格化”機制,夯牢“眾管”基礎,建立路長、巷長、樓長、店長、志愿者隊伍,設立區級、鎮街、村社“老楊群工中心”,“老楊群工”觸角延伸基層“神經末梢”,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北碚區創新“雙長制”,構建“大城管”格局,建立“智慧五長數字監管欄目”,助推大批重難點問題整改落實;長壽區園林綠化管護考評機制引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區干部、居民代表,對園林管護單位進行隨機考評抽檢,園林綠化管護水平得到提升;奉節縣“煙頭兌換禮品”活動,采取由鄉鎮、街道牽頭,而后延伸至各村、社區,充分調動參與人員的積極性,參與生活環境監督管理;榮昌區成立“昌州管家”城市志愿者黨支部,讓群眾聽見好聲音、看見好作風。
首先,精細管理標準化體系尚不健全。有效的城市管理體系是保障城市有序發展的基礎,其標準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及時性。城市管理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待提升:老舊社區拆遷不合規和私搭亂建行為占比達到61.54%,路橋井蓋出現沉降和破損占比65.25%。其次,“大城細管”持續機制尚未建立。公眾對“大城細管”的了解度不高,問卷調查顯示對“大城細管”非常了解的受訪者僅占總樣本量的8.54%,豐富“大城細管”的管理維度,實現管理效果的可持續發展是關鍵。最后,精細化管理內容覆蓋面有待拓寬。城市管理的主要內容和管理對象只覆蓋少數人,效果缺乏普遍性,忽視了對百姓關注問題的真正治理,并且單純追求預算結果而忽略了對過程的監督。
“大城眾管”不僅要求城管相關部門協同合作,而且要匯民智、聚民意。目前在政府協同企業與相關機構參與的基礎上,普通公眾的參與度還有待提升,部分公眾仍缺乏環保意識,占道經營、亂扔垃圾等行為仍然存在。雖然各地區逐漸推進共享共治的相關舉措,但重面子、輕里子問題嚴重阻礙了城市治理的整體進程。由于特殊的山城地貌,樓棟間落差較大,歷史遺留不少開放式老舊小區和單體樓,這些樓宇大多數無物業管理,或實行非標準物業管理,建筑質量差,安全隱患大。這些樓宇的治理不能僅靠基層組織和社會機構,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參與,真正形成城市多元治理格局。
城市智慧化治理場景應用是“大城智管”的核心,但是在智慧化應用場景的挖掘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首先,智慧管理的場景體系尚不完善,現有應用場景體系同質化問題突出。針對各城區客觀現狀及目標定位的差異化,“大城智管”場景體系和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先行區等不同需求重心差異化管理目標尚未實現。其次,智慧化治理的市場導向尚未完全確立。通過市場手段激活社會資本,積極創新商業模式方面的探索有待加強,如與騰訊、阿里等公共數據運維企業建立有償數據共享機制,以商業數據補充城市運行管理內部數據,拓展城市大數據應用范圍,數據支撐的完善度與覆蓋度仍不夠。最后,智慧管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尚不健全。公眾對智慧化城市管理的認可度和認知度還不夠高。出于安全考慮,政府對智慧企業、智慧產品的支持力度也較小,政府市場采購的政策導向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因此針對相應的項目缺乏穩定的考核評價體系。
“大城細管”是山地型超大城市治理的寶貴經驗。在具體落實過程中要進一步強化“繡花”意識,注重頂層設計,聚焦“山城”典型問題,精確制導、精準發力,做實做細各項基礎性工作;加強城市管理專業化人才的任用、選拔機制建設,充實具有國際視野的城市管理專業人才,鼓勵重慶市屬高等學校設置城市管理專業或開設城市管理相關課程,系統培養懂城市、會管理的“大城細管”專業人才;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智庫,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專業化水平,在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美麗鄉村建設中落實責任規劃師、設計師制度和專家團審核制度,切實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大城眾管”是重慶“大城三管”模式的重要支撐。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城市管理模式已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多元共治模式是我國城市管理邁向善治、開啟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征程的必由之路。伴隨我國城鎮化進入存量時代的“下半場”,群眾公民意識得到不斷增強,在保持政府良好績效的同時,通過廣開言路,不斷提升多元主體的有序參與深度和廣度,既是“大城眾管”的初心,也是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新興媒體的支撐下,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城市管理,是當下城市管理模式轉型、管理主體多元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多元主體常態化參與城市管理的保障。
“大城智管”是重慶“大城三管”模式的技術場景。進一步加強“智管”與“細管”“眾管”的融合,為精準掌握城市管理現狀、精準識別城市管理目標、精準適用城市管理手段、精準控制城市管理效果提供了能力支撐,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市民等建立流暢的信息渠道,為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各環節提供接口,充分發揮“智管”促“細管”帶“眾管”的作用。緊跟智慧化管理發展趨勢,深化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大城智管”中的應用,通過信息資源的全面整合、高效利用和有序開放,釋放“大城智管”在提升、拓展和延伸城市管理能力,補充、固化和優化城市管理體系,促進和激發城市管理能力和管理體系現代化的潛在價值。
(責任編輯:鞠阿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