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柴鐸?黃志基?姜玲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在“建設”與“管理”兩端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會議還提出,要加快培養一批懂城市、會管理的干部,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規劃、建設、管理城市。隨著中國城鎮化率在2021年年末達到64.72%,中國城市已經從大規模建設進入到精細化管理的新階段,城市管理專業發展也迎來難得新機遇。
據教育部官網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全國院校開設城市管理專業的共計72所。總體來看,大致有三種城市管理專業發展思路:第一種認為,城市發展首先是依靠城市規劃來實現;第二種認為,應強化城市政府對城市
經濟社會活動的決策、計劃、組織、調節和監督;第三種認為,城市管理應通過城市市政運行組織的有效管理,提升城市運行的效率,解決城市問題。當前,對城市管理專業發展方向尚未形成廣泛有效的共識,而城市管理實踐應用層面對人才知識技能提出了既有綜合性、又有專業性的要求,導致出現了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使得城市管理學科在相關領域重大發展問題上作用發揮不顯著,學科影響力未得到彰顯。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于2008年正式設立城市管理系,是我國首批設立城市管理本科專業的院校之一。目前,系里設有城市管理本科專業、城市規劃與管理碩士點和城市管理MPA培養、博士培養方向,形成了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在2021年“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被評為A類,全國排名第5位。
中央財經大學順應國家和首都重大發展需求,立足公共管理學科前沿,發揮學校財經學科優勢,聚焦特大城市治理,努力打造具有國際視野、中國風格、財經特色的一流城市管理專業。針對專業建設,提出貫徹“以本為本、四個回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理念。
緊扣國家和首都城市治理需求,堅持“管理思維+財經意識+理工技能”三位一體教學理念,建設“分析研究城市、規劃設計城市、管理運營城市”三環相扣的教學內容,打造“理論第一課堂、競賽第二課堂、實踐第三課堂”三堂聯動的教學場景體系。
著眼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跨域育人、智慧育人,推動思教融合,將“思政引領+公共價值”貫通學研全鏈條。一是推動科教融合,探索“賽學融合、多堂聯動”人才培養模式。設立院級師生聯合科研創新團隊,與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共同打造全國高校“模擬市長”大賽,指導“學生市長”研究、模擬城市治理,破解公共管理學科缺乏實踐場景難題。二是推動產教融合,與地方政府和知名企業簽訂20余項產學研合作協議,設立實踐教學基地,開辟成果直報、人才直送渠道。三是推動學科融合,引入STEAM教學范式,立足公共管理理論、依托深厚財經底蘊、突出特色發展,引進跨學科研究內容、方法、工具,豐富培養命題和場景。四是推動數智融合,聚焦新一代數字技術和智慧城市建設,創設新課,開發教學軟件,培育數智城管新文科,培養新人才。
一是導師全程化,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聯合,開展本科生學業、科研、實踐全周期指導。二是講壇制度化,創立為公講堂、雙周論壇、經典誦讀、讀書會,打造通識教育平臺。三是選拔透明化,建成本科生綜合測評、競賽選拔制度體系,樹立公正的競爭激勵環境,端正學生競爭心態。四是獎勵均衡化,鼓勵學生參加科研、競賽、公益服務。五是關愛體系化,建立“班主任——輔導員——班級助教——‘芮+成長導師——班級心理委員”學生關愛體系。六是視野國際化,與國外高校共建聯合培養項目,創設“全球勝任力”專題課程群。
面向教育部提出的“一流本科、一流專業、一流人才”總體要求,專業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立足我國城市管理實踐需求,致力于培養具有管理學、經濟學和城鄉規劃學等寬厚知識基礎,具備綜合分析決策、戰略規劃管理、創新方案與政策設計、城市開發運營的精湛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城市管理專業人才。使他們既能通曉國際城市管理規律和規則,又能把握中國城鎮化問題及管理前沿,并順應大數據與新一輪人工智能科技革命趨勢,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卓越的創新精神、廣闊的國際視野、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城市管理專業人才。
畢業生要能夠在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部門、城市管理政策及法規研究部門、城鎮社會管理部門、城市社會團體、城市咨詢企事業部門、城市科研和教學機構等單位從事業務管理、開發運營與政策咨詢工作,經過5~10年鍛煉后發展成為行業領域一流精英人才和團隊領軍人才。為此,專業對育人成才提出三個基本要求:一是“知識”結構要求。要具有廣博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城鄉規劃學等領域的基礎知識,掌握系統的城市管理學專業理論和方法,對城市管理學理論的本土應用和國際化有廣泛的了解,熟悉城市管理學相關技能。二是“專業能力”要求。掌握較強的城市管理和政策科學方面的專業理論,具有對城市發展歷史規律的洞察能力,具備預測社會未來發展趨勢的基本能力,以支撐城市未來健康發展的前瞻性思考;能夠應用預測方法對城市管理對象的未來需求和影響進行分析推演,敏銳地發現城市發展實際問題和特征,并提出科學方案建議的能力。三是“素質素養”要求。要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面對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著力開展教師隊伍建設、教學體系設置、教學質量保障的“三位一體”整體性建設,并入選首批教育部新文科建設項目。
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強化思想引領。構建“三師”隊伍。優化教師學緣和學科結構,建設政府部門、知名企業、社會組織人員校外導師隊伍,打造校友、學長成長導師隊伍。打造青年教師科研集群,在城市與區域協同治理、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治理、城鄉自然資源權益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近五年來,共承擔10項國家和省部級縱向課題,完成遼寧“十四五”規劃等重要委托研究。開辟國際交流平臺,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瑞士盧加諾大學建立學生交流和聯合培養項目。
按照“大一入門:識城--讀書、實踐、拓界;大二強技:繪城--理論、工具、探索;大三深耕:謀城--政策、方法、應用;大四收獲:營城--研究、實習、深造”的循序漸進路徑,展開人才培養體系。第一課堂上好《城市管理學》《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城市規劃》《GIS與空間計量》《城市與區域政策》等主要課程,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科前沿的發展動態與成果。第二課堂鼓勵教師結合所授專業課程,帶學生到實踐基地開展調研;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和課余時間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引導本科生參與創新創業課題、挑戰杯、模擬市長大賽、模擬聯合國等項目的活動,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動手能力,促進科研和教學的融合。經過十余年探索,專業形成了賽學互促、教研共進、課程與思政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圖1 中財特色“三三三”城市管理人才能力培養曲線
明確本科教學中心地位,構建多層次、多主體、多方式的保障體系,形成“三全”高質量閉環管理模式,全員守責教學質量,建設全鏈條教學質量監測制度。近年來,專業班級入選“北京市先進班集體”,學生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近50余項,優秀畢業論文數量穩步增加。
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國家治理新要求、城鎮化新情況,中央財經大學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和“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等要求,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四個中心”建設需要,進一步聚焦城市更新與運營、大數據與智能城市治理、城市與區域政策創新等方向,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一流城市管理專業。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繼續推動公共管理學與城鄉規劃學交叉融合發展。堅持中國特色,完善學科知識體系,優化課程體系,增加治理類、大數據技術課程,將中國城市管理實踐融入培養過程。堅持知識服務首都,在超大城市治理、包容性城市更新等領域持續探索,迭代創新課程設置,優化高質量人才供給和智庫咨詢機制。
在《社區管理》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和北京市思政示范課程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應用導向——實踐提升——管理引領”式金課建設體系,加大AI、VR等現代技術運用,打造線上、線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體系。完善實踐教學基地體系,研發構建支撐城市管理專業發展的實驗技術體系。出版系列精品教材,把握《城市運營管理》《城市社區治理》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四五”規劃教材編制的契機,推出更多線上金課。
鞏固新文科特色,把握學校通識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的“三育”內在結合點,動態調整知識模塊,建設開放性實驗室,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依托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平臺推進雙創型人才培養。加強全方位開放式合作,與城市管理相關部門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探索與世界著名高校建立學生交換的長期機制,聯合開展全球城市治理教研工作。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城市管理教育只有順乎潮流、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不斷走向卓越!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照亮蒼穹,愿與更多城市管理同行攜手同行,推動中國城市管理專業教育開創發展新局面。
(責任編輯:嚴陳玲)
本文受中央財經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基金2020年度立項資助課題《智能城市治理創新驅動下城市管理專業建設STEAM模式研究》、中央財經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項目(CUFEZF202201)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