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蕾權
上海市城管執法局推行的“非現場執法”模式,是實現數字執法、助力城市精細化治理的一項重要創新。該模式不僅為上海市在執法方面做了前沿的創新,也引導和啟發了其他省份在數字執法領域的改革和探索,為我國城市精細化治理、智慧化管理提供了模版和經驗。
從2021年開始,上海浦東城管非現場執法及現場線上執法檢查工作正式實施,浦東新區城管執法部門對跨門經營、占道設攤和占道洗車三個事項試行了非現場執法。經過多個月的探索,上海市相關部門對《上海市浦東新區城市管理領域非現場執法規定(草案)》(以下簡稱《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圍繞如何進一步規范非現場執法行為,正式形成并通過了《規定》。
《規定》指出了城市管理領域非現場執法的適用范圍、執法事項和工作原則等,并對非現場執法條件下當事人的權益保障做了規定,還規定了非現場執法的具體程序、流程和相關工作要求。這有效解決了長效管控很難維持的問題,提升了執法效率,減少了執法成本。
這是全國首部涉及“非現場執法”的專門性法規,推動城管執法方式有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執法效能。
為了進一步加強基礎數據建設、實現信息共享,需要規范“非現場執法”的取證、送達、執行等流程,并主動融入“一網統管”平臺,切實利用好大數據,整合共享各類信息化資源,為“非現場執法”提供有力支撐。
非現場執法,是指運用智能化手段,即通過技術監控設備、視音頻記錄設備等,收集、固定包括跨門經營、占道洗車、占道設攤等違法事項,以此作為充分證據,依法對當事人實施行政處罰的執法方式。開展非現場執法工作,應當依法行政,規范執法流程,堅持公平公正與高效便民相一致、處罰與教育相結合。非現場執法工作,主要針對城市管理領域多發易發、直觀可見且依托信息化設備設施能夠辨別、易于判斷的違法行為,為精準搜集執法證據帶來了很大便利。
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非現場執法還可以繼續進行創新和改革。在當前大數據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設備的更新升級,非現場執法適用的范圍會逐步擴大,政府相關部門也會根據情況對非現場執法的拓展事項進行調整和改革。
非現場執法依靠其全天候、全時段的發現監管方式,作為城管執法人員的有力補充和強力輔助,有助于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
非現場執法的程序優化,提升了行政執法辦案處置效率。在傳統執法方式下,從人工拍照取證到制作《現場檢查筆錄》、立案、制作《詢問筆錄》,再到開具《行政處罰決定書》,平均需要27天。而非現場執行案件從發現、審核,到履行完畢,平均耗時小于4天,相比傳統辦案模式效率大幅度提升,高效便民,獲得管理對象認可。
非現場執法重事實、重證據,減少了人為因素干擾,有效促進了公正執法。當事人可通過線上傳輸證據,提出申辯,工作人員要在規定時間內予以審核答復。同時,還打通了線上支付通道,避免當事人來回反復辦理事項,真正做到了“最多跑一次”服務,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做到了便民高效。
通過立法,上海浦東新區強調了在非現場執法中對行政相對人權益、信息數據和隱私權的保護,也明確了電子送達、網上申辯、線上繳費等程序,極大地方便了當事人。同時,實現了長效監管,促進管理對象守法意識提升,消除了部分商戶或個人的僥幸心理,讓守法成為自覺行為。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綜合行政執法方面進行了各種探索,積累了很多執法經驗。為了進一步將改革向前推進,相關部門應該總結歸納各省市關于執法模式的創新實踐,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體制改革的經驗,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為推進改革提供依據。
智慧執法、數字執法方式在全國各地多有探索和推進。上海市楊浦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先行先試,探索“人防+技防”相結合的“非現場執法”模式,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執法辦案和調查取證方面實現創新和突破。楊浦區建立了“非現場執法”專項工作小組,推行資源整合,從內至外形成執法辦案合力。安徽省搭建“綜合執法平臺信用體系系統”,通過采集商鋪注冊信用及各類信用信息,結合城市管理執法信息,對商鋪進行信用綜合評定,規范城市管理執法。江蘇省如皋市城管局實現了智慧渣土監管平臺的聯動共享,建立了“三只眼”智能攝像管理系統。“三只眼”,即通過智能攝像頭分別對駕駛員、車廂綠色密閉篷布、道路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如果發現異常,平臺實施報警。監管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5G、AI分析等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問題的感知、分析、預警、處置、問效五位一體的“大城管”格局。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將鄉鎮“模塊化”改革與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有機融合,在村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建立“模塊陣地”,強化“模塊化”運行機制,應用基層治理綜合信息平臺,發揮模塊化作用,實現“執法+模塊”協同高效運作。浙江省寧波市為解決執法難題,開展非現場執法,轉變執法方式,從“現場控制”向“證據鎖定”轉變,化解了執法取證難等難題。云南公安智慧法治平臺圍繞“人、情、案、物、卷、場”六要素梳理執法管理業務環節,將信息化、智能化方式融入執法過程中,搭建執法全要素數字化、執法全環節智能化、執法全場景規范化的大數據智能化管理平臺,形成“監督、管理、服務”一體化,共同助推城市精細化治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由于非現場執法需要的數據中包含有隱私信息,在《規定》的未來施行中,相關部門應該盡快探索出臺涉及非現場執法中數據、個人隱私信息方面的保護措施,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同時,依法依規明確執法辦案各環節的具體做法,強化在全過程中對當事人知情權、隱私權、陳述申辯權等權利的保護。對執法過程中的隱私保護要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制定信息數據保護規定,加強信息數據安全保護。
《規定》是全國首部涉及“非現場執法”的專門性法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表現,在建立非現場執法的標準規范等方面有著模范引領性作用。它能夠引領構建系統完備、科學有效的城市治理體系,提升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動治理方式、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創新執法方式,為城市管理工作增效賦能。
相關部門應依據法規,結合非現場執法工作推進中的職責分工、數據采集與篩選、案件審核、陳述申辯、文書送達等問題,不斷優化《規定》的具體實施細則,提高各部門協同能力。在《規定》實施的過程中,還應結合相關隱私保護法律法規,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如何平衡權利和權力、效率和公平,是非現場執法規范從紙面到實踐的核心課題,要多總結試點經驗,為其他城市的數字治理提供可參考經驗。未來,要進一步探索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互聯網+監管平臺、綜合行政執法指揮調度平臺等的對接聯通,逐步推行信息化移動執法。通過城市執法改革新方案的探索,在執法領域還可以繼續創新,在未來全面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過程中,將信息化、數字化作為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大數據賦能,實現執法智能化,助力城市精細化治理。總之,應該讓數字賦能的執法方式在實踐中能更好地推廣,助力創造新時代智慧化城市。
(責任編輯:鞠阿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