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的女演員吳彥姝,近年來表演越來越有光彩,單單是2021年到現在,她就主演了《沒有過不去的年》《又見奈良》《媽媽!》三部高口碑電影,參演的影視作品更多達10余部。
一
吳彥姝,1938年出生于廣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8歲時考取了山西話劇團,成為話劇《劉胡蘭》的主演。吳彥姝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獨生女,爸爸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金融,回國后在中山大學當過教授,后在山西醫學院工作。媽媽也是大學生,主修中國文學同時兼修家政。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吳彥姝從小就學會了各種禮儀。
吳彥姝退休之前都在話劇舞臺發光發熱。2010年,女兒將她接到北京生活,她開始自己聯系劇組,正式成為“影視圈的新人”,這一切都源于對表演的熱愛。因為是話劇演員出身,表演,尤其是長臺詞對她而言不是難事,因此迅速成為“老媽媽”和“奶奶”的絕佳扮演者,出演了《手機》《營盤鎮警事》等電視劇,2016年因《搬遷》獲得金雞獎最佳女配角。
說到自己退休后轉行所付出的努力,吳彥姝說:“我過去演話劇的時候,媳婦以上的角色都沒演過,更沒有演過老太太。現在來演電影或者電視劇,差不多都是演老人,所以有一個重新學習、體會的過程。而且,演員要去創造每一個人物,要找到人物心靈上的一些東西,人物塑造不能重復。”
雖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吳彥姝的獨特氣質卻感染著越來越多的觀眾。這位“中國最優雅老奶奶”飛來飛去,輾轉于各個片場,同時擁有人生的閱歷和一般老人難以達到的精力。吳彥姝表示,自己的心態很年輕,經常在微博與網友互動。“我總覺得這些小孩能喜歡我很不容易,所以,我一看他們給我來信了,我盡量能回就回一回,不要讓他們太失望。那些忙的明星,人家沒有辦法,我不太忙的時候就趕快給人家回一回。”
從《北京遇上西雅圖》到《又見奈良》,再到《媽媽!》,吳彥姝合作的導演都是年輕人,她十分幽默地問:“還有比我年齡大的導演嗎?沒有了。我是最愿意跟年輕人合作的,人家那么年輕,拍一個片子能想到我,已經很感激了。我在跟他們合作的時候,覺得他們的想法和那些老導演的想法有相同之處,也有完全不同的地方:他們在這個時代要接受新鮮事物,他們見得多,他們更新穎,思想更開闊,拍出來的東西就更好。他們不但是傳承了,而且還有發揮,何樂而不為?”
在吳彥姝看來,工作會讓人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事業,尤其是女性,你要獨立,這樣你才會有一種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精神氣。”平日里不工作時,吳彥姝還喜歡插花和打籃球。“我沒想過我是多大(年紀),我覺得我什么都能做。”
二
出演了這么多角色,問及在塑造人物上有什么技巧,吳彥姝回答:“我在塑造人物上沒有什么技巧,就是真實,就是要鉆到角色的心里去,要找這個角色最發光的地方,要給這個角色一個亮點,這就是演員要做到的。如果說你不能給這個角色一個亮點的話,這個角色就失敗了。”
9月10日上映的電影《媽媽!》,講述了85歲母親(吳彥姝飾)和65歲女兒(奚美娟飾)共同生活。患上阿爾茨海默癥的女兒,最終要靠年邁的母親付出頑強的生命力去照顧,兩個生命在進程中彼此成全、彼此輝映。針對母親這類角色,本身就是媽媽的吳彥姝說:“每一個母親都很偉大。她們的心胸開闊,溫暖善良。所以,我愿意去扮演母親,就是同一類角色,每個角色也不盡相同,有各自的感人之處。”
生活中,吳彥姝對待兒女的態度也非常獨立。她認為,孩子們喜歡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那是他們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是“吃虧”,也得自己吃過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這幾年,吳彥姝都以飽滿的狀態“征戰”在這曾經不熟悉,如今卻如魚得水的影視圈。她從沒有抱怨自己年紀大接到的角色有限,只要身體允許,也從不拒絕配角甚至客串,只因熱愛自己的職業,并熱烈地綻放于此。
2017年獲得金雞獎最佳女配角,2021年斬獲明斯克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2022年拿下北京國際電影節影后……吳彥姝每年都在得獎,每天都在拍戲。她有一些堅持很值得稱道:每次進組拍戲前都會體檢,以確保自己在劇組里是健康狀態,不希望萬一身體出狀況,給劇組造成麻煩;堅持學習和鍛煉,如今84歲的她照樣在片場能做一字馬、平板支撐。
她認為,只要身體允許,年齡就只是一個數字,從不會給她帶來任何限制;她也不會因為自己已經“高齡”,便認為有些事情做不得。而對于美,她也有自己的見解:“年老之后也要打扮,也有性別之分。那不是要濃妝艷抹,不是追求年輕,起碼要護膚,穿著干干凈凈,有精氣神,讓自己有這個年紀應有的得體。”
(摘自《每日新報》王軼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