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薛范的傳奇一生,奇跡般地創造了這樣一組關聯——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首個中文譯配版,到近2000首風格各異的外國歌曲,也是由他譯配。從音樂到文學,從世界到中國,再到世界……他為中國人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音樂之窗”。9月2日晚,薛范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8歲。
即便是“丑老鴨”,也要叫出自己的聲音
薛范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傳奇。人們用勤勉、睿智、自強不息、持之以恒來形容他,甚至還有人稱他是“中國的保爾·柯察金”。1934年9月,薛范出生于上海,早年罹患小兒麻痹癥,留下揮之不去的腿疾。盡管終身與輪椅、拐杖為伴,他卻勇于掌控自己的“生命之舟”。1950年代初,他和許多普通中國人一樣,沉浸在蘇聯小說、電影和歌曲中,沸騰的生活和燃燒的激情在薛范心中產生了強烈共鳴。
對歌曲進行譯配,對應著簡譜,把美妙的歌曲化成簡單易懂、便于傳唱的中文版歌詞,何樂而不為?薛范認為,這是一條值得為之奮斗、堅守的路。薛范說:“‘丑小鴨怎么可能變成‘白天鵝呢?‘丑小鴨長大了只會變成‘丑老鴨,老實說,我說我是‘丑老鴨,但是,我也要叫出自己的聲音。”2021年5月,他在上海家中向記者回憶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
他一生精通多門外語,曾進修過俄語,后來又自學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日語等。1953年,薛范翻譯的第一首外國歌曲《和平戰士之歌》在《廣播歌選》雜志發表。1957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首個中文譯配版問世,那一年,薛范23歲。
薛范個人譯配生涯的開端,主要是與廣播結緣,通過收聽廣播課程學習外語,譯配完成后,歌曲又通過廣播電臺在全國傳唱。他每日伏案孜孜不倦,還設法自學了當時大學中文系的課程,并廣泛閱讀了我國已經翻譯出版的各類外國詩集,從中汲取文學養分。萬事開頭難,薛范選擇了歌曲譯配,一生沒有放下。
薛范說,音樂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據中國翻譯協會初步統計,他一生譯配發表了近2000首外國歌曲,其中,俄語歌曲800多首,歐美、拉美及亞非等地其他語種歌曲千余首,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歌曲譯配與普通翻譯到底有哪些區別?薛范用了近70年去研究、去發現,并且為后人總結了一套外語歌曲如何譯配中文版的教科書級方法。他說,外國歌曲的中文譯配,就是要把歌詞與音樂配起來,這是難點所在。在外國歌曲中,詞匯的音節發音(落在譜子上)大多是通過輕音或重音來體現,一般重音必定要落在音樂的強拍上;中文一般不分輕重音,而且,漢語普通話有四個聲調,但大部分外國語沒有四聲之分。普通的翻譯,如果只追求意思準確,而不考慮與旋律和節拍的恰當配合,往往無法達到精準的歌詞表達效果,這就是譯配工作需要去攻克的難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所以在中國廣為傳唱,也恰是薛范巧妙地處理好了歌詞表達中與音樂的適配關系,這樣才有了“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等經典唱句。
畢其一生架起跨文化的音樂之橋
薛范的精神世界,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在音樂界,關于薛范還有這樣一段佳話。其實,直到2007年,他才首次到訪俄羅斯。年逾古稀的他第一次實地感受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此外,他還見到了老朋友、俄中友協第一副主席庫利科娃等。“薛范使我們的許多歌曲在中國大地上獲得了‘生命。這些歌曲,今天在中國不僅滿頭銀發的老戰士們在唱,還有許多年輕人在唱。”庫利科娃曾在《我的朋友薛范》一文中這樣寫道。
改革開放后,薛范熱衷于組織和參加各種中外友好音樂交流活動,在音樂廳、在排練場,甚至在公園里,他與音樂同行及愛好者一道切磋,心靈溝通的時刻,他笑得最燦爛。細心的音樂愛好者還發現,其實薛范一生橫跨翻譯、音樂、文學三界。他不僅譯配歌曲,還翻譯了一批外國詩歌。
在他去世前,他還在與上海音樂出版社接洽,準備整理出版個人不同時期譯配的合唱曲集。不過,這個心愿只能留給后人去完成了。走到生命盡頭的他,不僅希望出版更多曲集,舉辦更多音樂會,還留下了未及排演的一部中文原創音樂劇。劇本封面上赫然寫著“原創編劇:薛范”的字樣。這部名叫《在歌聲中走向未來》的音樂劇,準備采用不同時期朗朗上口的老歌串起完整故事;用薛范自己的話說,是聚焦不同時期的人民,他們創造了歷史。
畢其一生,薛范架起了跨文化的音樂之橋。他多次獲得褒獎,包括中國翻譯協會授予的“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和“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他生前曾留下這樣一句充滿感情的話:“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那些激勵我們追求崇高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歌曲,將永遠伴我們同行。”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