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句港劇臺詞激勵了十年”“港劇為什么吸引三代觀眾”,連續幾天,港劇都在熱搜榜上占據一席。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新華網聯合優酷發布《2022港劇觀看報告》。報告中有幾項數據頗引人關注:2021年,僅在優酷港劇場這一平臺,觀眾就刷出了近40億小時的總時長;觀看港劇的受眾從60后到00后覆蓋三代人,90后與00后合計占比42.8%;若按地域分,偏愛港劇的省份里,地域文化切近的廣東省霸榜第一,而幾千公里外的東北三省均躋身前六,連同江浙滬、京津冀形成了一條港劇文化紐帶。一直以來,在香港的諸多城市名片里,港劇都是其中閃耀的一張。
在寰亞電視制作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上影寰亞執行董事陳德修的理解中,一個層面的“港味”在乎班底、演員等客觀創作要素,另一個層面是主觀上“接了香港的地氣”。
而據香港TVB NEW WINGS LTD(定制劇/同步劇/合拍劇)總監鐘澍佳的觀察,香港演員們在表演時呈現出的生活感常常為“港味”加分,更能打動人的,在于港劇中濃濃的人情味,“無論小市民還是大家族、家庭劇還是商戰片,任何題材的港劇,最終會回歸到人性人情”。
在觀眾心里,港劇的“港味”可以體現在專業過硬的職業劇、節奏緊湊的刑偵劇、敘事流暢的商戰劇中,但無論哪種類型,劇中幾乎都貫穿著人倫親和的情感紐帶、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香港邵氏兄弟國際影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總經理樂易玲和陳德修持相似觀點:港劇面對的環境早已遠遠超出電視臺固定受眾。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是一場“所有人與所有人”的競爭,無論哪里出品的劇集,都要站到與全球流媒體競爭的戰場上。這樣的競爭格局下,港劇創作的吐故納新,是一場必然之路。以最典型的用戶畫像為例,很長一段時間,港劇的內地受眾多在30歲以上的用戶,是在童年深受港劇影響的一批人。因此,吸引年輕人是港劇保持迭代的關鍵,否則就永遠只能看到固定的陣容,一直打情懷牌。
2020年,懸疑愛情劇《嘆息橋》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憑借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考究的攝影風格,該劇在豆瓣上收獲了8.7的高分。此后,《刑偵日記》《逆天奇案》《家族榮耀》等新港劇,在視頻平臺上均取得了較好的播出效果。這類新港劇內容與拍攝手法不拘一格,大膽實驗、求新求變,呈現出與絕大多數觀眾印象里不同的港劇面貌。
(摘自《文匯報》 王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