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某與李某系母子關系。李某因銀行征信不良不能辦理銀行貸款,在征得其母親秦某的同意后,決定以秦某的名義辦理購房以及銀行貸款手續,李某實際返還銀行按揭款項。2016年7月,某銀行與秦某、某開發商簽訂《個人借款合同》,約定:借款金額174萬元,貸款期限為240個月,貸款用途為購買案涉房產。借款人如未按時足額償還任意一筆貸款本息,銀行有權停止發放貸款,宣布本合同項下已發放貸款提前到期。某開發商自愿提供階段性連帶責任保證,并由秦某以案涉房屋為上述借款提供抵押擔保,但未辦理抵押登記手續。
起初李某均能按月返還銀行貸款,后因生意不景氣,資金日益緊張,導致房貸多次逾期。某銀行清收未果,雙方由此涉訴。
法院經審理認為,名義借款人與借款的實際使用人不一致的,應當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以名義借款人秦某為訴訟當事人,并由其承擔還款義務。秦某多次逾期支付房屋按揭貸款,已經構成違約,某銀行據此訴請解除《個人借款合同》,并要求秦某提前歸還全部借款本息,于法有據,予以支持;截至起訴時,秦某尚欠借款本金154.5萬元及利息、罰息等,亦予以確認。某開發商作為階段性保證人,原告要求其承擔保證責任,符合法律規定,予以支持。擔保人承擔保證責任后,有權在承擔擔保范圍內向債務人追償。法院由此依法判令解除某銀行與秦某之間的《個人借款合同》;秦某返還某銀行借款本金154.5萬元及利息、罰息等;某開發商對上述借款本息承擔階段性擔保責任。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