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昕

[摘 要]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我國社會民眾的普遍性焦慮、壓力、抑郁等心理亞健康現象,為我國社會治理帶來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雖然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政策扶持、工作機制、心理援助、基層設施建設、團隊建設等方面有所建樹,但是尚存在法律法規與管理體制不健全、服務發展不平衡、信息網絡建設與推廣機制不到位、隊伍建設不專業、干預方式過于傳統等問題。因此應運用創新性思維,通過完善社會心理服務的法律體系和信息網絡建設、規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管理機制、構建社會心理服務的多元平衡發展模式,以及豐富專業團隊的構成、發展跨學科心理干預方法等路徑,加強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我國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水平,共創和諧美好社會。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心理健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2)03-0023-08
Path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under the COVID-19 epidemic
— taking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
FANG Xi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The public health crisis caused by COVID-19 ha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ed the common mental sub-health phenomenon of Chinese social public,such as anxiety,stress and depression,and has also brought potential instability factors to Chinas social governance. Although Chinas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policy support,working mechanism,psychological aid,grassroo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team building,etc.,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such as incomplet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management system,unbalanced service development,inadequate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mechanism,unprofessional team construction,and too traditional intervention mode. Therefore,we should use innovative thinking to strength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 psychologicl service system,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hinese social public,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society,by the ways of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standardiz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constructing the diversifi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model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and enriching the com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team and develop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Key words:COVID-19;mental health of the ?social public;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自2019年12月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不斷加速蔓延,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了嚴峻的挑戰,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危機[1]。作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它不但改變了人們既定的生活方式,還加劇了中國社會民眾的心理亞健康現象[2]。這就要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與時俱進,相關服務部門能為緩解民眾的心理危機感與焦慮感提供支持。自2016年以來,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中央政法委、中央綜治委的引領下探索實施路徑,至2018年《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發布,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的過程。2019年我國部分試點城市開始承擔引領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工作任務。青島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的一員,在青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目標管理下,青島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卓有成效,為其他非試點城市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唯有結合時代背景、社會特色和社會民眾心理特點加以完善,才能在政府引領下,因應時代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對于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課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多元視角的研究和探討。在Research Gate數據庫輸入關鍵詞“COVID-19”和“Social Psychology”,共獲取30篇國外學者的相關學術論文。對這30篇文獻的分析顯示,國外學者大多以政策制定研究、案例研究和實踐研究為主。如以美國、澳大利亞、韓國等為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與研究人員,其大多是根據本國的社會特點以及特殊群體的心理需求,結合意識形態的價值導向而對本國社會心理需求進行調查,為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較為翔實的理論支撐與經驗借鑒[4]。國外研究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機構管理機制研究。如FEMA網站作為美國國家危機管理系統,囊括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政府、機構、資助、措施等方面的內容,其針對不同人群進行的管理分類,具有標準化管理的借鑒價值[5]。二是不同國家地區的研究人員結合地域特點對新冠肺炎疫情與社會心理狀態的研究。如Hyun-Soo K.H.等人在對62個國家13660名參與者的全球在線調查中,闡述了各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隔離與晚年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以及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性[6];昆士蘭大學的Jolanda Jetten等人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重點闡述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民眾的社會心理狀態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變化與發展趨勢[7]。三是危機干預路徑研究。如美國馬里蘭洛約拉學院Everly G.S.等人運用方法論梳理了有關危機干預、重大事件壓力管理干預等方面的文獻,討論了研究結果的意義[8];美國南達科他大學的Jacobs G.A.等研究人員通過闡述災難心理健康、社區心理急救等概念,探討了相關的教育、培訓等內容[9]。
國內學者對此也進行了多層面的探討和研究。在知網數據庫中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為關鍵詞,共搜索到134篇相關文獻。其中106篇為學術期刊論文,其他研究成果為報紙文章、會議報告以及學位論文等。以“疫情”“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為搜索關鍵詞,共獲取16篇學術期刊論文。國內研究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為中國社會心理帶來的影響。如王敏佳等闡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引發的公眾負面情緒與國民心理建設的意義[10];李焱芳等通過問卷調查探討了普通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心理狀態,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內容導向和未來發展方向[11]。二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實踐意義。如楊平等從積極社會心理學角度闡述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迫切性與實際價值[12];盧俊等通過闡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結構,提出了當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所具有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13]。三是技術應用與路徑分析。如陳雪峰等借鑒國際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啟示以及技術應用方面的注意事項與實施思路[14];辛自強等結合當下中國社會特點與需求,提出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多維路徑分析指導[15];溫金梅等從積極心理學角度探討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路徑[16]。四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尚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如韋志中等闡述了社會心理服務的諸多挑戰與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融合已有措施提出了亟待提升的方面與發展趨勢[17];伍麟等通過剖析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的實踐意義[18]。
綜合以上研究,關于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學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以下的不足:第一,缺乏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時代特點,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法律法規、管理體制、信息網絡、隊伍建設、推廣機制等方面的路徑分析。第二,我國非試點城市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因研究和實踐不多而導致其研究分布呈現不均衡的現象。第三,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心理干預機制方面,學界因相關的實證研究不足而缺乏對跨學科心理干預方法的引進與改良。因此,本文擬基于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成效與存在的現實問題,以試點城市青島市為例,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心理特點,在法律制定、管理機制、發展模式、信息網絡建設、專業團隊構成、社會認知程度、跨學科心理干預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為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科學、有效的路徑分析。
二、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試點成效及特點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精神,近年來,國務院、教育部、衛生部、中央政法委等部門做出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領域工作的部署,推出了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相關的實施方案。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社會心理問題,國家出臺了多部關于疫情期間心理干預的指導原則與通知公告,并組織全國知名心理學家開展疫情心理干預方法實施的相關工作。2019年,根據國家試點工作要求,首批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涵蓋了31個省份(見表1)。在各地政府大力支持和目標管理下,各試點城市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江西省贛州市政府持續完善院校與企業心理健康服務網絡建設,通過啟動“心防”工程、“雪亮工程+社會心理服務”等項目實現了社會心理服務多部門、多專業的工作融合[19]。浙江省杭州市在原有的精神衛生工作“杭州模式”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心理杭站”“心理AI機器人”“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陽光關愛平臺”等數字化創新應用走在了全國前列[20]。需重點指出的是,自2019年以來,青島市社會心理服務平臺建設穩步發展,截至2021年,青島市基層綜治中心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室建成率、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成率均達到100%,逐步建立了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社區康復機構與家庭結構相結合的社區康復服務模式,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篩查評估率和個案管理率也達到100%。在此期間,青島市累計培養心理健康指導師680名,新增精神科醫師204名,社會心理服務隊伍不斷壯大[21]。獨具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模式在各試點城市已初步形成,且具有以下特點。
(一)建立管理機制,細化責任分工
早在2016年,中央政法委和中央綜治委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聯系點”中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探索。以北京市豐臺區、江西省贛州市等為代表的12個聯系點城市和轄區,把加強社會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點,在社會治理與社會心理服務參與主體方面倡導政府主導下的多部門協商管理機制,在實施目的上注重化解社會矛盾[22]。借鑒聯系點城市的工作特色,在2019年,我國部分試點城市針對社會心理服務,通過嘗試開展政府主導下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模式,為科研及教學機構提供了理論研究與實踐支撐,并幫助社會組織及企業將其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為面向社會民眾的服務,促進了社會心理服務行業或產業的發展[23]。其中,青島市于2019年底首次實現了司法行政系統內的心理服務工作全覆蓋,并對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軟硬件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此舉措為試點城市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規范管理提出了指導意見和實施方向,進一步明確了心理服務的受眾對象。此外,青島市委、市政府還通過發揮社會服務作用,在全市范圍內實行社會心理服務管理“三四三”工程,搭建了基層、行業、專業三大平臺,運用科學化、市場化、社會化、信息化四種手段,完善了正面引導、心理疏導、危機干預三項機制,全面提升了青島市社會心理服務管理能力和水平[24]。
(二)完善突發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機制
我國在災害和突發事件后的心理援助模式、特殊人群與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等方面已進行了有益探索。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參與2008年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的工作中,提出了針對樞紐人群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并把基礎研究與現場服務相結合,為災后民眾心理危機干預實施提出了科學建議[25]。在時至今日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重點醫療機構在災后長期心理援助模式的建構中,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采用分級、分類的心理干預原則[26]。在面向社會民眾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探索中,青島市城陽區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在2019年建設了廣覆蓋的陽光心態培育體系、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危機干預和矛盾化解體系;在區便民服務大廳開辟了專門區域為群眾提供科普宣傳、放松減壓、運動宣泄、心理咨詢、虛擬現實心理體驗等功能區,得到了市民群眾的高度認可。同年,青島“瑞陽心語”EAP(員工援助計劃)訓練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擁有12個中心、36個功能區,并對600余家各類單位開展服務17萬人次[27]。
(三)加強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建設
我國部分試點城市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基層綜治中心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扎實推進精神科和心理科的門診建設、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服務管理、心理咨詢服務熱線管理等工作。其中,截至2021年,青島市23家精神??漆t院、12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33家鄉鎮衛生院等醫療機構增設了心理(精神)科門診,全市嚴重精神障礙規范管理率達86.08%,面訪率達95.83%,達到了國家和省級對于基層心理服務設施建設的要求。此外,青島市還精心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基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宣傳。2019—2021年,青島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接待市民參觀8000余人次;在市南區、城陽區等主要城區開展心理健康知識“五進”活動300余場,受益人數6萬余人[24]。
(四)提升人才隊伍專業水平
我國在教育系統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相對完善,心理學專業師生比、院校心理服務空間(心理咨詢中心、心理輔導室等)、專兼職教師配備、課程研發等,在教育部一系列文件和指導意見的部署下日益完善。早在2015年,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牽頭組建的全國心理援助聯盟,打造和培養了全國心理援助人才隊伍,面向全國開展專業心理援助,并針對特殊人群,如國家公職人員、公安干警、流動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群體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全國心理援助聯盟在工作機制、隊伍建設、服務模式等方面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23]。在全國心理援助聯盟的助力下,青島市衛生健康委創新實施了心理健康導師的三年培訓計劃,對基層醫療機構中擬從事心理服務的醫務人員進行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的知識培訓,2019—2021年,已累計培養指導師600余名,有效緩解了基層心理服務人員嚴重缺乏的現狀。此外,青島市還面向社會積極宣傳動員,鼓勵醫務人員、心理咨詢師、心理專業學生等具備心理服務能力的人員加入服務隊伍,構建基層志愿者服務網絡[3]。
三、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在政策扶持、工作機制、心理援助、基層設施建設、團隊建設、特殊群體關懷等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尚未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會民眾心理整體的變化和特點,制定相對系統的、科學的,具有整體規劃性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僅提到個體層面的心理援助,并未將心理援助的整體服務目標拓寬至社會民眾。《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條例,也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以下簡稱《精神衛生法》)互通有無,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下精神衛生防控問題提出心理服務方面的內容[27]。
(二)管理體制不完善
社會治理層面的核心問題是多元主體如何實現協商共治、統籌管理,但就現實情況而言,地方政府各部門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尚未形成“命運共同體”,即行政主體設置不統一。我國部分試點城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落實,主要由當地衛生健康部門組織并實施,但與當地行政管理部門因未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而欠缺協調性,難以統一管理和規劃,工作規范性以及合理性也就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政法、醫療、教育、公安、民政、殘聯等多個部門的交流合作與信息共享雖已形成一定聯動,但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權責規范不明的問題[28]。
(三)服務發展不平衡
目前,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在不同地區呈現資源不均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具體體現在扶持政策、優勢資源、基礎設施、人員配比等方面并未形成相對均衡的發展局面。第一,從城鄉發展角度來說,經濟差異導致優質資源趨向城市,造成鄉鎮地區社會心理服務的發展較為緩慢。譬如,部分試點城市如贛州、福州等地,已在醫療機構、高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地設立心理咨詢室,并通過舉辦心理講座與公益活動進一步開展面向民眾的心理教育。但與市區相比,鄉鎮開設的心理咨詢室的數量和舉辦的心理知識集體活動的次數寥寥無幾。第二,同一城市轄區內的發展不均衡。比如青島膠州市、城陽區的陽光心理培育體系在便民服務點、社區等地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青島的其他城區,尚缺乏以統一的實施標準來拓寬城市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覆蓋面[29]。第三,我國部分試點城市雖然已經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但非試點城市仍存在社會心理服務水平較低、心理教育推廣力度較弱等問題。
(四)信息網絡建設不到位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無常使人們的交流方式與生活方式逐漸趨向網絡信息化,促使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綜合模式。但我國城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信息網絡建設因存在諸多不足而未能將專業的評估體系與心理干預的規范流程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方式形成有機的結合。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信息網絡建設不完善、信息采集不完整致使心理咨訪服務關系難以成功創建。第二,網絡安全問題直接導致了民眾對通過信息網絡途徑尋求心理幫助產生不信任感,阻礙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普及化。第三,心理干預流程的時間調控與轉診服務缺乏科學規范和統一標準,導致民眾“身份一致性”的缺乏與資源整合的浪費,從而影響心理服務實施的有效性。
(五)隊伍建設不專業
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十三五”規劃(2016—2020 年)》,要求加強各級應急心理援助隊伍建設,但并未明確提出建設路徑與實施方案。目前,我國應急管理心理援助隊伍建設并未與新冠肺炎疫情常態下的社會心理服務專業隊伍建設緊密結合。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大部分地方政府相關人員對于心理學知識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制定政策與規范管理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與現實脫節的情況。第二,當前從事個體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人員缺乏應對群體性社會心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人才的儲備量也比較缺乏。第三,高校、醫療機構與研究機構作為培育專業人才的“搖籃”,其自身規模、教育體系構建和人才培養體量均無法滿足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需求。第四,心理行業組織和市場機構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尚不能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效外援。
(六)推廣機制不到位
近年來,國家針對各級政府管理部門陸續出臺了支持社會心理服務發展的政策和文件,但是在工作落實過程中,忽略了將心理知識、心理干預的必要性向民眾進行有效的宣傳與推廣,并且沒有充分結合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社會民眾的普遍心理狀態進行推廣機制的改良。中國社會民眾對于精神健康知識的理解,因缺乏政府推廣下的系統梳理與正確認知,對于精神健康與身心協調、工作生活的重要性了解得不夠深刻。此外,內斂、保守的中國社會群體的性格特點也使得很多民眾善于壓制自我情緒,容易對自我感受與行為進行不必要的評判,尤其在面對自己或親屬的心理問題時喜歡采取封閉態度,進而也引發了更多的社會心理問題[30]。由此看來,對心理學知識的積極引導與推廣,有助于民眾正確認知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診斷和治療的必要性,正視自身或親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形成積極的自我療愈的生活習慣與高度健康的心理狀態。
(七)干預方式缺乏改良與創新
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普遍干預方式仍側重于語言交流的傳統方法,并在服務群體、治療機制、治療效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包括心理學、醫學、神經科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等在內的跨學科心理干預方法并沒有完全結合中國文化特色、社會特色與中國社會民眾的認知特點進行改良與創新。比如,青島市部分市場心理干預機構雖然采用了一些跨學科的心理干預方法,但既缺乏將科學實證的理論支撐應用于實踐操作中,也缺乏政府引領和市場監管下的統一的專業資格認證和相對嚴格的考核機制。
四、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推進路徑
(一)完善社會心理服務法律體系
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精神衛生法》《“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法律規劃和政策文件要求,我國政法部門、衛生健康部門、公安部門與民政部門等應協同參與,共同制定基于我國本土特點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規劃綱要,以明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目標和主要內容,并將其納入地方經濟的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因此,國家立法機關應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應急管理心理服務的主管部門與響應機制,明確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救援的辦法,以及災后重建工作中個體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心理服務工作機制。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應急預案還應增加獨立的心理服務內容,并結合人力資源保障、物資保障、基本生活保障、醫療衛生保障、交通運輸保障、治安維護等社會需求,遵循分級分類的標準原則,制定心理常規疏導、短期干預和長期服務的科學規劃,從而完善、豐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應急預案體系與內容。
(二)規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管理機制
要確保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有序進行,“黨政領導、政法牽頭、衛計為主、部門聯合、社會參與”的模式必不可少。第一,具有政策扶持、責任主體、后勤保障三重身份的政府機關部門應發揮主體性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心理行業的規范、監督和管理機制,制定嚴格的崗位人員選拔和考核標準。第二,在社會管理層面應以政府為主導,形成市級、市轄區、縣區級、社區街道等層級的社會心理服務管理體系。各責任主體要明確劃分工作職責范圍,加強上下聯動,以協同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從青島市試點地區的探索成果來看,發揮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軸心作用,調動各類主體、整合各方資源和實現市轄區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是有效的管理辦法。此外,以城市為單位的社會心理服務管理部門可依托專業心理機構與醫療機構的專業力量建設市級心理服務中心,并下設以市轄區與社區為中心的多點心理服務機構。其中,社區心理服務機構可根據群眾的知曉率、首選率、滿意率等指標進行心理服務體系效果的評估。社區管理部門應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心理服務方面的策略與方針。同時,司法單位、院校、特殊學校、療養院等重點需求單位可開展“點狀”服務平臺,以確保特殊人群優先得到社會心理服務的幫助。
(三)構建社會心理服務平衡發展模式
政府部門對于非試點地區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應給予政策傾斜與經濟扶持,并以此推進全國社會心理服務的平衡發展。第一,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在非試點地區形成城、區、縣、鄉、村五級綜合服務中心,并在各區域設立基層社會心理綜合服務平臺,以真正實現心理服務全覆蓋。第二,同一地域轄區的管理部門應統一心理服務標準、擴大基層設施建設、均衡專業人員配比。第三,非試點地區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模式應參照同一省區或相鄰試點城市的管理與運行特點,并結合自身轄區特點進行服務模式的改良與創新。第四,社會心理服務管理部門應充分整合與利用現有的心理服務資源,完善心理服務軟硬件設施,力爭做到現有數據庫、心理咨詢室、專業人員配比的優化整合。
(四)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信息網絡建設
借助信息技術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臺、集中做好心理健康排查工作、建立相對完整的網絡信息庫、落實動態管控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實現科學性、有效性、規范性的有力保障。第一,應急管理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可搭建開放式的心理救助網站,共建統一的應急管理心理服務需求與資源服務平臺。信息系統需要實時收集和整理社會心理服務的需求,并將心理服務資源與醫療資源、社區資源、社會公眾資源等進行整合,以形成各類機構和政府組織可以共享的應急資源信息庫。而且此信息庫在應急響應過程中還可按需為求助者進行轉介或信息分享,創建線上和線下綜合服務平臺,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第二,心理服務信息采集、心理評估和轉介工作應利用網絡的便捷性與兼容性建立相對完整、安全的數據庫,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工壓力,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線上心理評估、分級和轉診服務與醫療機構心理服務平臺可進行信息聯動,以保障真正具有心理干預需求的人員能及時得到救助。
(五)擴大專業心理服務人才隊伍
組建專兼職互補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隊伍,調動專業的社會心理服務人員、心理服務志愿者和其他社會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是專業心理服務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31]。第一,政府管理人員應加強自身心理專業知識的培訓與學習,以便制定更加科學化的心理服務政策。第二,社會人事管理部門可拓展心理服務專業人員的構成,將跨學科心理干預相關專業人員點狀式地引進醫院、監獄、養老院、精神衛生院、學校等重點機構,使其與傳統心理治療工作人員合作,以確保以上重點機構涵蓋人員的心理評估、干預過程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運行。第三,政府可增設志愿者獎勵機制、提供志愿者培訓通道,以鼓勵更多的社會工作志愿者與學生志愿者加入心理服務專業團隊,并通過教學、實習、考核等渠道,從志愿者隊伍中培養、提拔優秀的心理服務的一線工作人員。第四,高校、醫療機構與研究機構需提升跨學科心理干預專業的科研與教育水平,利用現有的專業與人才優勢,與心理特需機構、市場服務機構等合作,加強跨學科心理干預的研究與實踐應用。第五,心理服務行業的市場監管應統一心理行業考核標準,嚴格認證資質,為社會民眾的心理健康服務提供有效外援。
(六)提升心理學的社會認知程度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學知識的社會普及對于社會民眾審視自身、社會交往、人文關懷等方面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第一,我國應定期調研新冠肺炎疫情對當地民眾心理的影響,并針對民眾心理特點制定推廣心理學相關知識的政策。第二,我國心理服務推廣模式可遵循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原則:在線上可利用公眾號、直播等形式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宣傳;在線下可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心理學公益講座和心理咨詢的體驗活動,還可通過定期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宣傳心理學知識。第三,國家應急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院校教職員工、醫療工作者、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心理服務志愿者等群體可定期接受“心理急救員”的培訓,以便在突發事件引發群體性應激反應后對特殊個體或群體實施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活動。
(七)發展跨學科心理危機干預方法
社會心理服務機構與專業人才應發揮各自的優勢,運用心理學、醫學、神經科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等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提升社會心理干預方法,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合作與實際應用。第一,心理行業市場監管部門與高等教育管理部門應嚴格規范跨學科心理干預方法的評定標準與資格認證,并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跨學科心理干預方法在循證醫學、神經科學領域的合作,以研發出更多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法。同時,權威性督導小組應對各機構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以保證跨學科心理干預的質量與療效。第二,醫院、學校、心理服務機構、監獄、養老院等機構可設置相應的跨學科心理干預工作室,招募跨學科專業人才,以面向廣大服務群體開展心理預防與干預實踐。第三,為避免照搬西方國家跨學科心理干預領域的實施方案,研究機構應在跨學科心理干預研究與實踐中充分考慮文化敏感性,結合社會意識形態特點、文化特點等因素對跨學科心理干預方法進行改良與創新,以提升我國社會民眾的身份認同感與文化歸屬感。
五、結論與展望
鑒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與持久性,我國社會民眾的精神健康將會長期受其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過程中,社會民眾表現出的焦慮、壓力、抑郁等負面情緒與認知為我國社會治理帶來了諸多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在此特殊時期,政法部門、衛生健康與社會服務管理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公信力,以預防和干預社會心理問題為主要目標,加快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進程。在管理層面,政府應從長遠角度持續關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狀態下的社會民眾的心理發展趨勢與熱點問題,及時制定與時俱進和持久有效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政策法規,以提供政策扶持與體制保障。在基礎設施建設層面,雖然全國試點城市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已擁有豐厚的成績,但非試點地區與貧窮落后地區的社會心理服務水平仍較低。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大經濟與政策扶持,努力實現社會心理服務的全面覆蓋與平衡發展。在社會認知層面,鑒于我國社會民眾普遍對心理學常識和心理服務行業缺乏正確的認知,衛生健康管理部門與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市場機構應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與價值,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信息網絡建設,完善社會心理服務推廣機制。在人才隊伍建設與科研發展層面,我國心理服務行業人才隊伍雖然不斷壯大,干預體系不斷得到完善,但人才隊伍總和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干預體系亟待通過本土化發展來適應我國文化特色與社會民眾的意識形態特點。因此需要我國的醫療機構、科研院校、市場機構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基礎上加強合作,以提升從業人員的整體專業水平。
總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提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構建“幸?!薄捌桨病敝袊谋厝贿x擇,也是提升我國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政府引領下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既需要在以往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因地制宜,還需要通過利用本土資源,創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并以更加科學、規范的路徑方針有效地提升社會民眾的整體精神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的穩態發展。
[參考文獻]
世衛組織將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外交部、國家衛健委回應[EB/OL]. [2021-09-10]. https://www.news.cri.cn/20200131/5326c390-285f-1d6c-32ea-9b3b7c127789.html.
陳亞婷.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研究[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9):7-10.
青島市積極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EB/OL].[2021-12-20]. http://www.sdwsnews.com.cn/a/qingdao/zhengwu/2021/1208/46303.html.
趙麗梅.美國國家安全視野中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策研究(1992-2008)[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FEMA.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EB/OL]. [2022-06-10]. https://www.fema.gov/emergency-managers/nims.
HYUN-SOO K H,HYUN J. Social iso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J]. The Gerontologist,2020(1):1.
JETTEN J,BENTLEY S V,CRIMSTON C R,et al. COVID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a silver lining[J]. As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21(1):34-36.
EVERLY G S,FLANNERY R B,MITCHELL J T.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CIS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Aggression & Violent Behavior,2000(1):23-40.
JACOBS G A,GRAY B L,ERICKSON S E,et al. Disaster mental health and community‐based psychological first aid:concepts and education/training[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6(12):1-11.
王敏佳,楊攀,黃茵. 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看國民心理建設的意義[J]. 現代醫藥衛生,2020(19):34-36.
李焱芳,王薛瑤,張晶,等. 普通民眾在新冠肺炎期間的心理調查[J]. 國際感染雜志,2020(2):308-310.
楊平,萬李,張效初. 新冠肺炎疫情下積極社會心理的建設與培育[J]. 醫學與哲學,2020(19):48-53.
盧俊,陳宇舟.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理論意義與實踐路徑[J].紅旗文稿,2019(24):31-32.
陳雪峰,張琴,張樂祺. 美國應急管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及啟示[J]. 科技導報,2020(4):77-85.
辛自強.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定位與思路[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5):5.
溫金梅,韋志中.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探析[J].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20(3):102-206.
韋志中,漆德安,林平光.社會心理服務的機遇與挑戰[M]. 北京:臺海出版社,2020: 122-157.
伍麟,劉天元.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 中州學刊,2019(7):7.
陳雅娟. 新時代我國社會心理服務的實踐研究[D]. 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20.
杭州市召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國家試點工作總結大會[EB/OL]. [2022-06-15]. 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2/1/10/art_1256342_5904771.html.
郭菁荔.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達到三個“100%”[EB/OL]. [2022-06-15]. https://www.guanhai.com.cn/p/114436.html.
曾騰云.全國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危機干預工作座談會舉行[EB/OL]. [2022-05-10]. https://jxfzb.jxnews.com.cn/system/2017/07/26/016301794.shtml.
陳雪峰.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10.
劉亮亮.青島市扎實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著力提升全社會心理健康素養[EB/OL]. [2021-12-20]. http://qingdao.sdnews.com.cn/xwzx/201912/t 20191204_264718.htm.
王文忠,張侃. 汶川地震心理援助的實踐與經驗[C]//魏禮群,洪毅.應急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0). 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907-910.
康紅蕾,翁賽崢. 新冠肺炎流行期開展分級分類心理危機干預的思考[J]. 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20(5):5.
陳潔. 突發事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實踐路徑[J]. 公關世界,2020(10):2.
張磊. 新時代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與探索[C]//《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20年第4卷總第28卷)—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政法委文集,2020:23-28.
于紅.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分析:以青島市為例[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6):1-3.
周宓,王皓.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球爆發期間民眾群體心理研究[J]. 國防科技,2020(3):5-10.
葛明貴,高函青. 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分析[J]. 心理科學,2020(1):6.
[責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