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連接與調適:1928—1937年新文學圖書再版研究

2022-10-20 12:35:30莊瑩張可

○ 莊瑩,張可

(青島科技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在經歷了教會出版、官譯書局、民營出版的發展之后,1928—1937年中國出版業迎來發展的黃金10年,主流政治、文化場域、精英讀者都從北京轉向江南。出版成為新文學生產、傳播的重要一環,新書業的擴張、印刷技術的完備、出版物的激增推動新文學從精英走向大眾,從啟蒙走向革命,從文化走向商業。新文學的發生,不僅與文學的內在流變、社會的啟蒙訴求、作家的個人際遇和創作探索具有直接的聯系,還與媒介的話語轉型、言論的空間拓展、出版的技術變革、傳播的價值變遷高度契合。文學的傳播從古典文學的吟誦、講唱、題壁、抄校、雕印等單線式、偶然式的直接信息交流方式,向20世紀借助現代出版等媒介形式實現多向式、多層級的間接與直接相融合的信息交流方式轉變,使受眾群體實現了數量的擴張和接受的增強。

一、新書業與新文學

1928年12月5日,上海新書業公會成立,“到者有各同業二十余人,公推章錫琛主席。略謂本會設立宗旨,為輔導出版事業之發展,促進出版事業之改善,謀新出版業者之共同利益”[1]。新書業指運用現代出版技術服務于新文化的出版機構,“新”既強調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差異,也有與新文學交界的關聯之意。與傳統以發行教科書為主要業務的出版機構不同,新書業以印行新文化、新文學、新思想書籍為主營業務,成為新文學傳播的主要平臺。上海新書業成立大會選舉常務委員九人,分別為“李志云(北新)、張靜盧(光華)、章錫琛(開明)、趙南公(泰東)、洪雪帆(現代)、曾虛白(真美善)、蕭克木(新月)、梁預人(創造社)、汪孟鄒(亞東)”[1]。新書業公會宣言中提及,“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國文化驟更一新面目。一般學子之知識欲,突焉亢進。顧以國內出版界之幼稚,與出版物之稀少,致識者咸抱知識饑荒之嘆”[2]。然而國民革命成功之后,政府對于促進文化不遺余力,民眾也皆知出版事業對于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多數著作家,感于時代之需求,往往投身出版界,努力于出版事業之經營”[2]。新書業公會成立之目的主要包括新訂行規、保護著作權、聯絡讀者、出版行業月刊等方面的內容。

作為新文學的媒介,新書業有其啟蒙訴求;作為出版業的主體,新書業的核心屬性依然是商業機構。1947年,沈從文的《新書業和作家》發表于《大公報》,認為新書業、職業作家、新文學三者之間密切相關。“光華、現代、新中國、開明、華通、樂群、創造社出版部、生活、良友等等書店在上海陸續成立。有股份公司,有版稅制度,有這樣那樣文學叢書的印行,有各種定期刊物出版,報紙上于是有了大幅新書廣告,小報上有了不大可靠的文壇消息,而批評、檢討、捧場、攻擊,一切慢慢出現,卻共同形成了個新的局面。這個企業的興起,既是在一個新的自由競爭環境中生長發展,這才真有了所謂‘職業作家’,受刺激,爭表現,繁榮了個新出版業,也穩定了新文學運動。”[3]從精英文化的宏大敘述轉場到商業出版的大眾領域所形成的新文學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對于新文學的文體、語言、價值轉化等均產生深遠影響。

早于新文學70余年發展的中國現代出版,在1928年由于新書業的興起與新文學走向了同緣和共振。在經歷了文學觀念古今演變的博弈之后,新文學成為可容納更廣泛話語表達和形式意蘊的表征。新書業在印刷技術、發行網絡、出版體制、稿費制度、新式讀者等因素的演進融通中構筑了新文學的承續與轉向,推動了新文學中心的南移和商業化,也形成讀者群由“內”向“外”、由精英向大眾的拓展。創作主體、接受主體和傳播主體之間基于出版媒介產生的信息交流和循環往復的互動,使文學傳播呈現多層次交互式的動態結構。僅以書業廣告為例,書業廣告內容形式多樣,數量繁多,甚至《申報》頭版也常見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的整版廣告,或者小書局的聯合廣告。例如1931年《申報》元旦刊頭版整版刊發商務印書館的企業形象廣告,1936年1月27日《中國新文學大系》的整版廣告出現于《申報》的頭版(見圖1、圖2)。作為媒介營銷的直接渠道,出版機構和圖書通過廣告提升銷量、擴大影響。

圖1 1931年1月1日《申報》元旦刊頭版

圖2 1936年1月27日《申報》頭版

隨著新書業發展的高潮迭起,“新文學”在歷史演進的鏈條中,在創作實踐、媒介效應和讀者反饋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斷修正自身的語義內涵。從1932年周作人出版《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到1935年《中國新文學大系》推出,新文學在危機的轉捩點與出版的商業化合流,在實現了經典化的同時推動新文學的多樣化呈現。

二、新文學圖書再版規模和體裁分布

以圖書出版為代表的印刷文化作為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新文學的大眾化進程和社會化生產,傳播媒介和讀者閱讀接受影響了新文學的生成。1928年,新書業的聚集、結盟和勃興,使出版行業廣泛參與到新文化的深層結構性轉型中,同時為左翼文學的興起儲備了閱讀環境和歷史契機。新文學從倡議走向實績,從坐而論道走向起而行之,從倡導自我的解放走向追求國家的解放。

新文學的傳播和接受既與作品文本的審美特性、文學價值密切相關,又受制于政治、社會、經濟、習俗、文化的合力。新書業廣泛參與新文學的想象和生產,作為市場需求的直觀量化反映,一種圖書能否再版以及再版次數,既體現了作者、編輯、出版社的能力,又體現了讀者的閱讀和購買需求,同時受制于一段時間內的文化消費環境。圖書需要通過再版重印庚續傳承,同時提高經濟價值,延長市場周期和生命周期。再版基于對圖書價值的評價和出版市場的預估,可以提升圖書的發行數量,使讀者群不斷擴大,從而提高圖書的社會效益。再版圖書的編校、制作等生產成本相對減少,印數較高致其單本圖書的印刷成本相應降低,因此其經濟效益能得到保證。

再版基于出版機構對于圖書社會價值、市場價值等因素的綜合判斷,是圖書更新以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出版者主動引導與市場銷售反饋合力作用的結果。再版綜合反映了時代話語、社會風尚、受眾訴求,以及轉變中的中國智識階層試圖通過閱讀開啟民智的期許。新書業與新文學在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兩方面形成密切聯系。一方面新書業依賴于新文學的發展,并從中找尋圖書選題和作者資源,同時與諸多出版人的文化價值觀相吻合;另一方面新文學需要借助新書業實現內容的傳播和擴散,而市場的形成所產生的作用并不僅僅是促成規范的稿費、版稅等制度,更重要的是為新文學帶來穩定的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群體。公共傳播空間的形成實現了對于新讀者的召喚,出版業的文化屬性與商業屬性助推了新文學從與精英讀者的啟蒙關系轉向與大眾讀者的對話關系。出版、政治、商業、大眾參與并形塑了新文學的呈現面貌,作品的發現、篩選、編輯、印刷、發行、營銷、再版等出版流程參與闡釋并呈現了新文學的經典化過程。

以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為資料來源,參照賈植芳和俞元桂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國家圖書館編《民國時期出版書目匯編》以及各類出版史料,采用量化統計的方法,對1928—1937年的新文學出版情況進行宏觀分析。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從五四文學話語到左翼文學話語,雖然新文學經歷了爆發、落潮、轉型等大開大合的變遷,但對于出版市場而言,在1928年之前新文學圖書出版規模仍舊年均不足百種。1928年,新文學圖書出版規模上漲,成為重要的轉折期,代表新文學圖書擁有了更多元化和廣泛化的受眾群體。通過書目信息,統計新文學圖書出版總量,得出1928—1937年歷年出版規模分別為415種、536種、426種、326種、286種、451種、366種、415種、646種、434種,新文學圖書出版形成一個基本穩定的發展周期(見圖3)。如圖3所示,各體裁新文學圖書在出版規模的變化上又有所不同,例如小說的出版高峰期是1929年,散文、新詩的高峰期是1936年,戲劇則在1937年實現了規模上的激增。

圖3 1928—1937年新文學圖書出版規模

1928—1937年出版的新文學圖書,在納入統計的4301種中,816種在初版之后出現再版的情況。特別是1930年之后,新文學出版進入再版的高峰期,再版圖書占新文學出版的比重達到18.97%。

新文學圖書再版比例較高,一方面形成了整體的推廣力度,有助于新文學的經典化,另一方面反映了讀者市場對于新文學的接受。新文學圖書的初版和再版,對于擴大讀者群體、促進內容更新、打造圖書品牌、形成長效影響等效果更為顯著。

816種新文學再版圖書的首次再版主要集中于初版當年及初版后1~2年。首次再版間隔時間較短,一方面體現了新文學圖書在出版市場和文化空間內活躍度較高,書局對市場的反應較為迅速;另一方面反映了初版本的銷售時長較短,具有一定的讀者接受度,書局從銷量的角度判斷再版的需求。新文學圖書初版與再版間隔時長如圖4所示。

圖4 1928—1937年新文學圖書再版與初版間隔時長

20世紀20年代之后,新文學的文體意識逐漸明確,形成了不同文學體裁之間的明顯區隔。從文學體裁的角度來劃分,再版新文學圖書的體裁分布如圖5所示。

圖5 1928—1937年新文學圖書再版體裁分布

在納入樣本對象的816種再版新文學圖書中,各類新體小說,包含中、長篇及短篇小說集共計419種,占比超過50%,小說已成為從文學到出版領域的核心文體。

三、再版新文學圖書的出版機構

新文學的作者、文本、讀者、環境等諸要素在新書業的發展中置換更新。伴隨出版平臺、讀者群體的升級,以及新文學商業運行機制的形成,作家群體的聚散流變經歷了由社團組織向出版平臺的轉變,甚至部分文學社團也開始創建書局。例如1926年4月創造社在上海寶山路三德里成立出版部,1927年春新月同人于上海法租界麥賽爾蒂羅路籌設新月書店。另有些新書局從文學社團發端而來,例如來源于“北京大學”和“新潮社”的北新書局。書局不僅影響出版作品種類以及作品的篩選編輯,還可以培育新的讀者群體,并起到構建公共文化空間的樞紐作用。

816種再版的新文學圖書共涉及163家出版機構,其中139家地處上海,占比達到85.28%。由此可見,上海在中國現代出版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其占據了經典圖書再版的龐大江山,產生了集聚效應。這也使得知識分子、革命人士等聚集上海,不但為出版機構提供了人才儲備,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圖書的市場需求。依據再版規模對再版新文學圖書的出版機構進行排序①若同一種書在一家出版機構再版多次,僅計算1次;若同一種書在多家出版機構均出現再版情況,則各出版單位分別計算1次。例如茅盾的長篇小說《路》,1932年5月由光華書局印行初版本,1932年8月再版,1933年3月出版第3版;1935年12月《路》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36年4月發行至第4版。因此,光華書局與文化生活出版社各計入再版圖書1次。,如表1所示。

表1 1928—1937年再版新文學圖書的出版機構排序

通過各書局再版新文學圖書的規模,一方面可以窺見新文學作品出版和傳播過程中主要且出版經典作品較多的出版機構,另一方面可得知新文學經典化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從表1可知,出版再版書種類較多的16家出版機構中,除大型出版機構同時是全國教材出版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外,在新文化運動中曾產生重要作用的泰東圖書局、亞東圖書館,以及其他11家出版機構皆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立的新書局,占比達到68.75%,它們構成新文學出版的中堅力量。北新書局作為再版新文學圖書種類最多的出版機構,得益于其以新文學圖書為主要出版內容,與魯迅、周作人、冰心等關系密切,聚攏了優勢的作者群體,成為新文學出版的重鎮。與主流的教科書市場相較,新文學圖書出版投入少,對于資金、人脈、市場等積累要求不高,因此新書局以新文學出版作為選題策略,不僅緣于創辦者、編輯等人員的立場、價值、文化訴求,還體現了市場競爭需求,例如在幾乎空白、缺少專門出版機構的情形下,北新書局成為新文學傳播的急先鋒。新文學也在與傳統文學、通俗文學爭奪受眾和市場的過程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出版空間。新文學圖書再版還受制于印刷技術、經濟因素等,例如北新書局的創辦人李小峰在回憶文章中講述書局“最苦惱的是,初版售完以后,再版時要重排重校,費力費時,因此魯迅先生主張盡可能把力量用在初版上,多出新書。像《苦悶的象征》出版不久就售完,而再版則在一年之后。后來得知可以打紙型,印局也添置了制紙型的設備,再版就快得多,成本也降低了”[4]。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和新書局設備的完善,再版漸次增多,新文學圖書由此更成規模。

新文學作為作者、作品、編輯、讀者、媒介共同創造的產物,構成多元互動的文學場域,包含生成、傳播、閱讀、接受等過程。專業的新文學出版機構是展示新文學作家作品最有效的渠道和手段,兩者的有效連接,以及在出版、再版等過程中的調適,構成中國現代出版與現代文學之間的共振關系。自主性更強的專業新文學出版機構的出現,削弱了傳統媒介渠道對新文學的控制和影響,為新文學作家掌控作品、傳播思想價值、塑造審美觀念提供了更多可能。

以小資本、輕量型、新文學為特點的新書業,使傳統出版機構在教科書市場中的單一指標競爭模式轉變為差異化競爭,強化了出版機構的選題特色和象征資本,同時對新書局創設產生了帶動作用,而讀者市場的形成也為以新文化出版為主干的市場定位帶來可能。新書局可以選取新文學為出版方向,從而回避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傳統大型出版機構所深耕的教科書市場。這樣,知識分子不僅可以借助教科書達到“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的目的,還可以借助新文學作品的出版實現啟蒙與救亡的價值。張靜廬曾在回憶錄中記錄,1926年之前,“除商務、中華、亞東外,上海的新書事業真是貧弱得可憐,新書的產量固然很少,就是每一種的印量也非常地少。可以銷行的,一版印上兩三千本,普通五百本一版一千本一版也很多”[5]127。而到了國民革命之后,“廣州、漢口二處同行的添書單子,已改為電報了,一添就是每種三千五千本”[5]128。社會的轉變、銷量的提升和讀者群的擴大,都為新文學圖書再版奠定了基礎。

新文學再版圖書體現了作品、市場、讀者、社會等因素之間的均衡關系,能夠一次甚至多次再版是諸多因素權衡之下的結果。再版圖書參與并構建了新文學經典化,推動新文學走向大眾化和社會化。

四、新文學圖書再版模式

新文學圖書再版版本與初版版本比較,除修正正文或修訂編選作品之外,基本都會添加新的圖書序跋、再版題記、再版后記、書評等內容,闡釋圖書價值、發展歷程。為了滿足圖書的審美需要,出版機構還會重新設計封面插畫、體例版式,主動貼合市場。此外,由于版權意識尚未發展成熟,某些出版機構會翻印甚至侵權已經出版的作品,有時會選擇更換一個書名,重新“包裝”之后投入市場。例如郭沫若的作品就經歷了多次盜版,甚至出版盜版作品的書局也會對盜版作品進行再版。

新文學圖書再版主要有更換書名、增加序跋、更換裝幀、修訂正文等編輯模式。

(一)更換書名再版

新文學圖書再版不僅出于經典化和價值延伸的目的,還有商業利益以及文本、作者等資源短缺的考量。此外,自1928年頒布著作權法開始,有關圖書出版的各類條例、法規逐步制定,日漸嚴密的圖書審查制度會對再版產生影響。因此,更換書名再版成為新文學圖書再版的一種策略選擇。如1930年10月,華漢《深入》《轉換》《復興》三部書在平凡書局再版合訂本時,改名為《地泉》(華漢三部曲)。1928年11月,趙景深的小說集《梔子花球》在北新書局初版,1929年2月再版,1934年8月北新書局在出版第3版時改名為《為了愛》。此類改名再版,是作者因素、市場因素或編輯意圖的反映。《她是一個弱女子》的版本變遷則是圖書審查影響下的典型案例。1932年4月,湖風書局出版郁達夫的《她是一個弱女子》,9月再版,12月現代書局接收湖風書局的紙型重印出版,為躲避檢查,版權頁標示為1928年12月1日初版。1933年6月,因為《她是一個弱女子》圖書內容“暗示階級意識、描寫淫穢情節”[6],違反出版法,圖書被禁止發行。1933年12月,《她是一個弱女子》改名為《饒了她》在現代書局出版。雖為被禁后的“改頭換面”,《饒了她》并非藏而回避之,反而公開闡明兩書之間的關聯,在扉頁上特別聲明本書原名為《她是一個弱女子》。《時事新報》刊發消息《饒了她小說出版》:“現代書局出版郁達夫著之中篇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前因內容一二處發生關系,曾奉內政部令修正改名出版,刻悉該著已改名《饒了她》,重行出版,排法及裝幀,均十分新穎,每冊售洋六角。”[7]改名后雖為《饒了她》的初版本,但實際為《她是一個弱女子》的再版。

(二)增加序跋題識

作為記錄與傳播小說本體觀念的重要載體,序跋是重要的文學副文本,其記錄作者、譯者、編者等人的創作歷程、文學觀念、作品闡釋等內容,自著或邀請他人撰寫的情況均有。給再版圖書增加序言或者跋文,成為圖書再版的重要編輯內容。1920年3月,胡適的《嘗試集(附去國集)》由亞東圖書館出版,書前有錢玄同的《嘗試集序》及作者自序。“1922年10月增訂4版,1927年10月9版,1935年8月15版。”[8]再版時新增《五年八月四日答任叔永書》(代序一)及《嘗試篇》(代序二)。又如,1933年10月,良友圖書公司再版丁玲的《母親》,相比于同年6月的初版本,再版以及之后的版本增加了代序—作者給發表《母親》的刊物編輯的信。再版作為新文學作品經典化的重要傳播過程,增加序、代序、題記、后記等內容,既是不同版本的標示,也是新文學發展的鮮活記錄。

(三)變換裝幀設計

在圖書的開本方面,新文學圖書已形成32開的主流樣式。在各版本再版新文學圖書中,圖書開本有16開、18開、20開、21開、25開等,但32開的比例達到82. 91%。再版時會有一些開本的變動。如,1933年3月張資平的《脫離了軌道的星球》第3版在現代書局出版,將原來的32開本改為28開本,頁數由206頁隨之改為186頁。

封面設計、內文設計也是再版時常更換的內容。例如,1928年1月,新月書店初版徐志摩的文集《自剖》,封面為徐志摩的肖像漫畫,表現手法較為抽象大膽,一把紅色利劍將肖像面部分為兩半,含有書名自我剖析之意。“中用紅色描成一尖角形,代表作者內容熱烈的流動。全幅用黑、紅、綠三色描成伴襯形狀。黑色代表礦物性質,綠色代表植物性質,紅色代表動物性質,配合天地自然性質的生產,遂流露出生存的活動!”[9]封面還包含“自剖 徐志摩”的字樣,以及封面設計者江小鶼的署名。1928年10月再版時,為突出畫面感,封面刪掉了書名、作者等文字。1931年8月,《自剖》第3版出版時,封面仍使用初版本的原畫和設計。又如,1928年4月,新月書店出版陳衡哲的小說集《小雨點》,初版封面元素為云、花,書名三字橫排,書中有胡適落款并撰寫的書名;1931年,新月書店再版時更換了封面,將書名《小雨點》三字設計為自天空落下的雨點錯落排列,書中依然保留胡適題寫的書名,只是沒有了落款。再版時裝幀設計的變動,可增加收藏屬性,通過增添、刪減等變動改變刻板印象,營造新意。

(四)修訂正文內容

再版也是一個修訂初版的機會,例如巴金的長篇小說《家》歷次再版均有多處修改。詩歌、散文、短篇小說等作品集,再版時對于收錄篇目的更換,是較多出現的情況。1935年4月,生活書店再版的郁達夫《遲暮》,與1934年9月初版篇目有所不同,增加收錄《貴發叔》《馬棚灣》《萬仞約》《沒有用的人》,沒有收錄初版中的《牯嶺之秋》《鄉下人》《達生篇》《戰后》。胡適的《嘗試集(附去國集)》在亞東圖書館出版,后再版時對所收錄的篇目均有增刪,自第4版增收《湖上》《藝術》《例外》《夢與詩》《禮》《醉與愛》《雙十節的鬼歌》等14首,刪去《一念》《人力車夫》《孔丘》《他》《虞美人》等11首。1928年6月,北新書局再版《卷葹》,增收文章《誤點》《寫于母親走后》,作者署名更改為沅君。

五、新文學圖書再版作者及所屬叢書

1928—1937年10年間新文學圖書再版最多的作者分別為張資平、郭沫若、魯迅、茅盾、冰心等。再版圖書作者排序見表2。

表2 1928—1937新文學圖書再版作者排序

張資平是再版圖書最多的新文學作家,其22種小說均有再版版本出現。這一方面有其創作高產的原因,張資平創作的密集期也正是1928—1937年,大量小說作品的出版也為其小說形成社會影響力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再版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機遇,作為創造社的成員,張資平的小說作品也帶有日記體、自敘傳的色彩,較多為戀愛小說,將社會事件、時代情緒、革命動員等因素附著于青年的戀愛故事,迎合了時代青年對于革命的向往,易于產生移情效果。

在再版圖書較多的作家中,張資平與蔣光慈的小說都屬于“革命加戀愛”的類型,這正是當時具有影響力的創作潮流,同時體現了圖書市場的閱讀訴求,因此讀者關注度較高,形成了較好的再版和傳播條件,代表了市場價值的再版走向。郭沫若、魯迅、冰心、郁達夫在新文化運動以及其后的20世紀20年代,形成了各自明確的創作風格。在1928—1937年10年間,多樣化的創作思潮涌現,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一代作家成為文學發展的主流和旗幟,作為新文學先驅性作家代表了深度開發的再版走向。茅盾、老舍、巴金、沈從文等,大都在1928年前后出版第一部作品。其中茅盾雖在新文化運動中參與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但當時其主要的身份是商務印書館的編輯,至1927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幻滅》,茅盾才正式走向文學創作。茅盾等人及其作品代表的是文壇的新生力量,也是出版角度上的新人新作,代表了價值提升的再版走向。

1928年,從文學革命走向革命文學的帷幕拉開,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科學”“啟蒙”等核心概念,被困頓在精英知識分子的倡議和呼吁里,進退維谷。新文學圖書出版,也從“國語”、啟蒙的旨歸承續為文藝、革命、商業的角逐互動。五四時期以“國民性”批判為核心的啟蒙文學主題,在革命、戰爭的時代語境下不斷被覆蓋和消解,文學的落腳點由五四時期“國民精神”的改造轉而為指明社會前進方向、闡釋時代特征的革命主題。“自由戀愛”所昭示的個體解放很容易被納入革命宏大而美好的解放目標之下,同時與通俗小說實現合流,達到了既符合主流價值又符合商業需求的局面。張資平、蔣光慈的著作均呈現了革命、戀愛的主題,革命性成為檢驗和升華戀愛的價值指南,同時反映了市場對此類圖書的較高接受度,再版對同類圖書又產生了帶動作用。

裹挾著白話文而來的文學革命性使得當時新文學作品逐漸走向寫實,關照社會現實,凸顯群體話語,對時代諸多問題加以研究。例如1929—1936年,開明書店先后7次再版巴金的《滅亡》;茅盾的長篇白話小說《虹》自1930年出版以來,到1933年已經6次再版。

1928—1937年,新書業的出現、發展、轉型和衰落,既包含智識階層的啟蒙訴求,又包含市場運營的商業價值,亦有在時代危機中找尋政治出路的探索。在此時間段內,讀者由啟蒙的“大眾”向革命的“群眾”分化,使得左翼文學目標讀者群體的意識形態和角色功能發生了遷移。新文學在思想革新、情感共鳴、社會分析、商業宣傳等領域的交融,借助新書業搭建了讀者與新文學關聯的樞紐,并參與到日常生活。

在新文學作品再版中,叢書的出版現象也較為典型。書業環境的市場化已成為推動文學轉型和傳播的重要因素,叢書以圖書或作家的群體面貌出現,參與市場競爭,呈現創作面貌和社團組織(見圖6)。如圖6所示,10年間共有124種叢書再版,其與新文學的發展轉型和讀者的閱讀接受構成了同構互文關系。

圖6 1928-1937年再版新文學圖書所屬叢書

“創造社叢書”在1921—1930年先后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光華書局、創造社出版部出版、再版。除《少年維特之煩惱》《雪萊詩選》等翻譯作品之外,新文學作品《女神》《沖積期化石》等均屬于此叢書。“創造社叢書”多次再版,再版情況如表3所示。《創造》季刊第1卷4期“創造社叢書”廣告版描述了當時的發行盛況:“本叢書自發行以來,一時如狂飆突起,頗為南北文人所推重,新文學史上因此而不得不劃一時代。各書之已出者,皆將三版,未出者亦已多有定購。”[10]

表3 1928—1937年“創造社叢書”再版情況

“新書業本賴作家為號召,而目的在營利”[11],再版所選擇的圖書對象一般為具有較高選題價值和市場價值,值得再次向讀者推介并不斷擴大受眾群體的圖書,因此再版成為文學價值、市場表現、社會需求三者之間調適與互動的媒介空間。新文學傳播的轉型,使文學不再是封閉的審美體系,而成為一個由作者、出版人、讀者、評論者、政治勢力等多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表意裝置。現代出版作為新文學的媒介形式和中介手段,不僅成為文學與社會最直接的連接方式,還為新文學的發生、轉型提供了能動因素,蓬勃的新書業為新文學提供了傳播條件和發展契機,同時通過選題篩選、內容編輯、文本優化、再版加印等出版流程影響并規約著新文學的走向。

作為生長于現代媒介環境中的新文學,出版機制、文學生產、消費活動和商品流通都使其帶有了商業屬性。而正是由于其出版物的商業屬性,新書業更加關注市場,推動了新文學的普及,形成并凝聚了更有針對性和接受力的受眾群體。為達到聚攏受眾的目的,選題策劃、市場評估、圖書廣告、稿費版稅等作用愈加被強化。新文學對新青年所產生的影響力,均需借助傳播主體和傳播環境,并最終形成對一個完整語義鏈的接收和擴散,媒介環境中的新文學作品成為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物化表達和轉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不卡f|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精品浪潮Av| 欧美在线伊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一区毛片|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色婷婷在线播放| 香蕉色综合|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美女久久|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 99激情网|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久草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欧美高清三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黄色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999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二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秋霞国产在线|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国产第二十一页|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