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一塊布料開始,“85后” 中國香港設計師鐘毅考證大量資料,希望把從明末以來遭受中斷的漢服接續傳承下去。2017年時,由他設計的漢服,代表著中國制造的復古時尚,登上了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
作品登上紐約時代廣場
2017年5月,身著一件松花色明代漢服的林志玲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在這個年均客流量1億人次的“世界十字路口”,鐘毅團隊的原創漢服展現出了華夏民族服飾文化的精巧與雅致。“并不是特別設計的,就是我們在售的一款常規的明代女性服裝。” 受到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邀請,這是鐘毅的作品和創業經歷第一次為人所知,那時距離他創立漢服工作室明華堂,已經過去了10個年頭。
作為《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的分享人,林志玲在節目中講述著漢服文化的精妙所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飾和禮儀,歷來是一個民族最外在的文化傳承。漢服,不是停留在明代王朝的舊衣,而是沿襲傳統的時代正裝。”
漢服的復興分成兩種模式,有的團隊著重考證“歷代服飾中一脈相承的邏輯”,復原歷朝歷代的經典服飾;也有的團隊僅深挖一個朝代服飾的流變。鐘毅團隊就屬于后者,他們對服飾的考證和制作聚焦于明代。
在今天,市場上對漢服的理解仍然存在著普遍誤區,鐘毅表示,首先漢服并非是“漢朝人”的服飾,而是跟隨著中華文明從原始時代便開始不斷延續與發展至明代的中國服飾,在對外與對內的文化交流之間,華夏服飾也經歷著不斷的傳承與演變。
在鐘毅看來,明代是漢服在歷史中被迫畫上休止符的所在。自明以降,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緊接著,隨著西方列強的炮聲,西方流行的服飾文化也開始影響著此后中國人衣著的方方面面,甚至直至今日。鐘毅希望在斷掉的地方接續上,把珍貴的漢服傳下去。同時,由于明代距今較近,豐富的考古成果、文獻資料和寫實性繪畫,都使得對漢服形制的考證與重拾完全可能。
專注于漢服15年,鐘毅覺得“漢服不應該是陳列在博物館中遙不可及的文物, 而是現代人能按自己身材定制,能穿在自己身上的服飾”。
努力鉆研斷代的漢服文化
彼時是2007年, 互聯網還不太發達,找資料存在著不小的難度。泡博物館、逛圖書館,鐘毅盡可能地搜羅資料。學習積累到一定的量,他開始手繪衣服的紋飾圖樣,之后再把它們重新用電腦繪制出來,成為后續面料生產的素材。
除了服裝的形制外, 鐘毅把大量的心思花在布料選擇與紋飾設計上。團隊首先考慮當時的人用什么樣的材料制作衣服,例如,在山東濟南的孔府,就保存著明代紗羅面料的衣服,借由文物,他們判斷出古人在面料選擇上的偏好。團隊先后選用過暗花綢、棉麻紗、織金緞、妝花緞、暗花紗和織金妝花紗等不同的材質進行制衣。其次,鐘毅最關注布料上的紋樣,紋樣考證不周,制作出來的漢服就如同沒有靈魂,經不起細看一般。
在鐘毅看來,漢服面料上的紋飾發展存在著一定的邏輯,對應著當時的社會發展形態。例如,明代龍袍上的龍,流行四合如意云紋樣,它在明初和明末存在著不同的形態。“明初王朝初建,百廢待興,反映在服裝上,花紋就顯得不那么精美。隨著時代發展,明中期的紋樣逐漸呈現出多樣化。及至明末,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服裝上的圖樣越發飽滿奢華。”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漢服成為王朝的興衰與變革的縮影。
鐘毅每年都親自和團隊一起參與設計工作。說起令他滿意的一款,他選擇了新近完成的一件晚明風格“富貴蟒·云肩通袖·妝花織金紗袍”, 解讀一件衣服中蘊藏著的文化巧思。“晚明時期的蟒袍,蟒頭體積巨大,巨蟒從肩膀橫跨至幾乎腹部位置追逐龍珠而去,呈泰山壓頂、翻江倒海之勢,氣勢恢宏,視覺沖擊力強烈。”
孤注一擲,為心中所愛花費時間精力
也許每一個堅持心中所愛的創業人士,都有著心酸的過往,鐘毅的創業經歷也并不順利。回憶起10多年前的艱苦時期, 他淡然表示:“就是隨隨便便,一日三餐,把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研究和設計上。”復原漢服,有人按照古畫或文獻中的服裝做仿制,也有人在面料紋飾設計以及色彩搭配上創新,意在美觀好看。鐘毅的做法屬于后者,因而設計是工作流程的重中之重。
大學畢業沒找工作,鐘毅開始全身心做漢服。“第一筆啟動資金靠家人和朋友贊助;媽媽在精神上支持我,爸爸并不看好,但給我打了5萬元,湊起來總共6萬元。” 他記得自己曾經孤注一擲的勇氣,卻無法將艱苦歲月的細節還原出來。
起初,鐘毅自己剪裁制版,經朋友“漢阿姨”介紹,請來資深裁縫薛師傅夫婦,專攻裁剪和縫制,漢服以平面大片剪裁為主,一刀不慎,則整片面料全毀。如今,薛夫婦依然是主刀師傅。讓鐘毅印象特別深刻的,當時他接到的第一份漢服訂單, 是來自于北京的一位女顧客, 之后又有一對新加坡的華人夫妻,專門定制了兩套大紅色的漢服作為婚禮服,這都讓他倍受鼓舞。
2020年開始,疫情的蔓延也給服裝的設計和制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批量制衣的成衣工廠,工人師傅流水線作業,只需要按照標準縫紉。然而手工定制的漢服,每位客人的身材、款式要求都有所不同,工人師傅不僅要掌握縫紉技巧, 更需要有不同形制服裝時的應對。鐘毅覺得能作出專業的衣服,就必須花心思培養專業的師傅。“最久的一次,工人培訓了半年才上崗,其間工資照發。”鐘毅覺得在現在浮躁的社會中,敢于承受經濟風險,肯舍棄慣有的流水線作業習慣,埋下頭來重新鉆研一門新手藝,首先已經非常值得尊重。
手工設計一款衣服需要不斷測試打版,推倒重來。一個設計方案推出后,反復修改七八次,調整色彩搭配,對鐘毅團隊來說是家常便飯。隨著團隊對明代服飾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除了每年雷打不動設計新款服裝外,鐘毅也將心思放在了配飾上,試圖還原出古人發飾妝面、穿搭配飾的完整風貌。
打造原創紀錄片,科普大明衣冠
如今, 鐘毅的團隊已經形成了規模,鐘毅在網站上開辟了一塊獨特的視頻展示專區, 想通過團隊多年的積累,希望借由多媒體影音手段,提高漢服文化在人群中, 特別是年輕人中的觸及度。由鐘毅團隊原創的紀錄片《大明衣冠》已經在官網上更新了四集。鐘毅邀請了大學時期就已結識的老朋友、明代服飾研究員董進老師做解說嘉賓,董進老師不收分文, 全憑熱心奉獻。“天微亮, 一位大明官員按制度穿戴起朝服。作為衣冠上國的一員,這必定是不平凡的一天。”紀錄片的第一集《朝服》,在畫面中還原著一位明代萬歷年間的官員從晨起梳妝開始的故事。
在前兩期的視頻中,鐘毅選擇了明代服飾中具備代表性的朝服和命婦禮服作為開端, 以生活化的場景展示,介紹明代人的服飾文化。為了能更好地傳達出主題與情感,鐘毅親自為每一期都專門制作一首原創音樂作為配樂。鐘毅不僅是導演、編劇,一期8分鐘的紀錄片,他親自承擔了拍攝、剪輯、后期、布景設計、作曲等多方面工作。
通過鐘毅和團隊的努力,他們將每期視頻的制作成本控制到最低,即便如此,仍造價不菲,耗時數月至半年的籌備才能完成。“我們希望能為漢服的推廣和普及,發揮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