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

“沒有不可改變的未來,只有不可改變的過去。”這句話出自央視一套熱播電視劇《三泉溪暖》中的女主角高云溪。這部劇的故事原型是濟南章丘區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圍繞高云溪到三泉村擔任村書記,迎戰重重困難,打破思想樊籠,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的感人故事,真情演繹齊魯鄉村的小康生活。
電視劇是真實生活的鏡子,也是群眾心聲的反映。《三泉溪暖》,一個“暖”字,點睛出全劇的靈魂之眼:親情之暖、鄉鄰之暖、文化之暖,最終串聯起家國脈絡,直抵心靈深處。如片尾曲所唱道,“日子對日子的呵護,人心對人心的關愛。”該劇之所以快速“出圈”,在于故事真實感人,契合年輕受眾,充滿煙火氣息,而且不回避現實矛盾和利益關系,引發觀眾的共情共鳴。高云溪,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最年輕的科級干部,原本前途遠大,卻毅然選擇回三泉村當書記,與養父李永福成為“冤家”。村官不好當,女村官更是難上加難,化工廠爆炸事故、黏土礦透水事故、古泉貢米重金屬污染,燙手山芋接二連三,面對現實發展的困境,高云溪的孝心變成糟心,她與李永福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在“福爸”和“李主任”兩種角色之間周旋,火藥味十足,卻愈發凸顯人物的有血有肉,也跌宕出新時代鄉村年輕干部敢闖敢試、不畏艱難的鮮活形象。
一脈清泉,汩汩而冒,流過唐宋,轉過明清,蜿蜒至今。那清潔如許的源頭,滋養大地萬物,孕育了龍山文化,造就了物阜民豐,百脈泉、黑陶、鐵鍋、貢米、鮑芹、大蔥等,都蘊藉著上天的恩典。三泉村的鄉親們,在黨的好政策的帶領下,家家有存款、戶戶城里住高樓、人人村里有班上,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提上日程,就是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高云溪回村擔任書記,問題迭出,亂象頻發,剪不斷理還亂。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解放思想,讓思想“出圈”,改變“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尷尬局面。一邊是向粗放式發展說“不”,關掉所有高耗能污染企業,一邊是村民們的收入減少;一邊是李永福的落后思想,一邊是鄉親們的無法信任,她陷入兩難困境,在含淚掙扎中想辦法、出對策、做謀劃,步履蹣跚,卻始終堅守立場。為了治理人心渙散,她打造村民議事廳,帶頭接受監督和自我批評;為了盤活經濟,她千方百計招商引資,策劃農民豐收節,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促進增收;不顧李永福反對,她堅決主張徹底關停孟達集團兩個大型化工廠,并追查到底,聯合專家組找出貢米污染的“罪魁禍首”:孟達集團通過黏土礦向地下河偷排偷放未經處理的污水長達3年之久,孟達老總和李永福依法承擔刑事責任被判刑。
貼著老百姓的心書寫,就會贏得群眾的口碑。《三泉溪暖》生動而立體地展現章丘鄉村生活和淳樸民風,沒有高大全的人物,也沒有高大上的場景,而是以小見大,以平凡取勝,用日常細節、家常味道、百姓情懷烘托氣氛,猶能感發心志,塑造靈魂。一次生日面里的苦心勸說。高云溪借回家給福爸過生日的機會,勸他改變老思想,以打雞蛋時發現雞蛋里的蛋黃比小時候顏色淺了,啟示他污染對生活的影響,一句“咱得想辦法把那時候的生活找回來”,流轉出她帶領村民們過上好日子的決心。一封入黨申請書里的傳承。在高云溪潛移默化地影響下,李銘泉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反思父親所做的一切沒能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認識到這是黨員和群眾的區別,繼而堅定走好自己的民宿發展路,這本身也是一種傳承。一碗貢米飯里的華僑情。那位網上發帖“挑刺”泉水污染的神秘網友,原來是從三泉村走出去的新加坡華僑,他的愛之深責之切,他對古泉貢米的癡纏,凝結在拳拳鄉愁里,“一株開花滿坡香,一家煮飯四鄰香”,詮釋了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這樣的感人瞬間還有很多,點點滴滴,勾勒出一幅新時代齊魯鄉村的生活圖景,令人心生向往,又深受教育。
當下,關于脫貧攻堅題材的影視劇并不少見,比如,反映沿海鄉鎮巨變的《經山歷海》,女主角吳小蒿通過招考來到山海相間的楷坡鎮當副鎮長,她經歷價值選擇與考驗,飽受屈辱與挫敗,由稚嫩的“小蒿草”成長為擔當務實的“大楷樹”。有別于《經山歷海》,《三泉溪暖》在塑造人物和矛盾沖突之余,把文化根脈扎得更深,涌動著一種傳承與守護的精神力量,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泉水的脈動和鄉村的“土味”。飾演高云溪的女演員王力可祖籍濟南,在演繹過程中自然多了幾分鄉土情結;回到劇中,知恩圖報的三泉村人,以稻救泉,以泉救泉,處處涌動著大善大義的精神基因。李永福念念不忘前任村書記高大泉的救命之恩,當年采石場發生意外事故他撲倒自己,因公犧牲,然后妻子改嫁,李永福收養了高云溪,立下誓言要讓三泉村富起來;高云溪本身就是三泉村人,回村任書記一心要為福爸分憂解難。有一種感恩叫挺身而出。吃百家飯長大的高云溪,面對險情她一次次挺身而出,不顧性命。有一種感恩叫涌泉相報。當高云溪為了保泉而四處籌錢時,鐵匠爺主動站了出來,召集村民們捐款,又忍痛割愛賣掉“鐵牡丹”,與其說頂上去幫一把,不如視作涌泉相報。這一幕讓我想起高淑貞書記為了幫助返鄉青年王元虎創業,以個人榮譽為抵押貸款300萬。有一種感恩叫拒絕誘惑。“雙十一”電商黑陶制品迎來爆單,瘋子張寧可砸光也不糟蹋藝術品,只為守住手藝人的底線。最終在馬伯如的解釋下,黑陶器和藝術品是兩碼事,要打開銷路發往世界各地,他才接受。有一種感恩叫血脈傳承。為了村里的產業升級,李永福與養女多次發生激烈矛盾,事后他跑到高大泉墓前訴說,覺得對閨女有愧。后來,李永福刑滿釋放,明知胃癌晚期卻執拗不去醫院,回到村里看到巨大的變化,內心得到安慰,他在高大泉的墓前最后一次敘舊,也是兌現承諾。“你看到三泉村的變化了嗎?村子我們守住了,貢米出去了,鐵鍋出去了,黑陶也出去了,整個村莊都活起來了。”“這些都是孩子們的功勞,是年輕一代干起來的,你該安心了!”這些,都從細節之處彰顯濟南這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可見,《三泉溪暖》里緩緩流淌著千年古城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基因,無論時代怎樣變化,老祖宗傳下來的瑰寶任何時候不能丟,包括那些古城老建筑,因為那是我們所有人的精神皈依。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這句臺詞在劇中多次出現,也是故事原型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我在公益活動中與高書記相識,她的微信頭像就是“家”字型黨組織管理體系照片,足以可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脈脈清泉,千年傳承,泉脈與文脈相互映照,熠熠發光。村干部的勇于擔當、手藝人的工匠精神、鄉親們的感恩情懷,在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與詮釋,三泉溪暖,暖在共產黨人的執著堅守,暖在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暖在心手傳承的文化薪火,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走向共同富裕的艱辛歷程,也從中眺望到小康時代的美好明天!